親歷者回憶南下時很多人已三年沒回過家,在家附近休整也無人請假

2024年02月14日02:45:13 歷史 1021


親歷者回憶南下時很多人已三年沒回過家,在家附近休整也無人請假 - 天天要聞

1949年1月,中共陽信縣委於在城關召開了縣區鄉三級幹部大會,開展政治動員和形勢教育,號召幹部報名南下,隨軍渡江,奪取全國解放的最後勝利。會場沸騰起來,廣大黨員幹部爭紛紛報名,馬玉慶也未甘人後。

馬玉慶在1948年秋,被調往陽信縣委千校學習,學習結束被分配到水落坡區,因此在宣布的“走、留”兩套班子中都有他的名字。區委書記屈立石找馬玉慶談話,徵求意見,馬玉慶當即表示願意隨軍南下。

陽信縣隨軍南下的幹部較多,約有160餘人,加上勤雜人員共170多人。這是因為,1947年6月以後,國民黨軍大舉進犯,大批軍隊和地方幹部從蘇北和魯中南轉移來陽信境內。渤海區黨委和四地委確定陽信為直屬區黨委和四地委的基點縣,一切工作和運動都先走一步,以點帶面。在動員幹部南下時又決定,北上的幹部原則上要全部南下。

在南下的初步名單公布後,在一些幹部家屬中引起了一定反響。縣、區領導決定在春節之際,放假讓千部回家做家屬工作,繼而各級政府又決定,南下幹部的家屬均享受軍屬待遇,並頒發了軍屬光榮證。

1949年春節後,大約是2月15日,水落坡區用牛車把馬玉慶等南下幹部送往渤海區黨委駐地——何家坊附近的高池家集中組建編隊。當時是按序號以縣為單位編為中隊,惠民編為華東南下幹部縱隊三支隊四大隊一中隊,陽信編為二中隊,中隊長宋江萍,政委楊景雲,有8個小隊,共計126人。

1949年2月22日區黨委在一個樹林里舉行了歡送大會,區黨委書記張曄致歡送詞。

1949年2月25日上午,四大隊浩浩蕩蕩出發了,一路上沿途群眾高呼口號,敲鑼打鼓熱烈歡送,壯觀的場面使人深受感動。

行軍四天,經惠民、商河臨邑、到達齊河縣馬家店住紮,等火車。3月1日至4日,繼續休整待命。

3月5日下午3時30分,隊伍在黃河洛口橋北一個叫鵲山的小站登上火車,乘的是國民黨丟棄的拉煤炭的貨車。好多同志都是生平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見到大鐵橋。火車在洛口停靠時,大家在車上觀望了波濤滾滾的黃河。火車再次啟動,行駛20分鐘左右到達濟南

由於夜幕降臨,大家沒能略睹泉城風貌,經過泰安,因同樣原因未見泰山,都有些遺憾。一夜南行,次日凌晨車抵臨城沙溝車站。隊伍向東步行六公里的龔庄駐紮。此地緊靠白浪滔滔的微山湖

二中隊成員中很多人是1946年下半年北撤至山東江淮等地區的千部,到1949年3月,有近三年未與家人見面,不少同志的家屬遭受國民黨還鄉團的迫害,甚至家破人亡。沙溝距離這些地區是不遠的,但沒有一人請假回去探視親人。

沙溝風沙很大,而且極為貧困,住的是茅草棚,吃的主糧是小米,很少吃到大米。一天下午,每人領到粗布淡黃色,細布草綠色各一套軍裝,軍帽一頂,布鞋兩雙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胸章。全體南下幹部作為中共中央華東局黨校的學員,統一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裝,集中進行整訓學習,並組織小隊討論,做好渡江及進入新區的各項準備工作。

3月25日學習中止,提前行軍。上級宣布私人帶來的糧草票一律上交,同時將北海幣統一兌換成人民幣。

3月25日下午,四大隊從沙溝上火車,沿津浦路南行,晚上在徐州轉乘另一列火車、於第二天下午到達蚌埠。隊伍在此作短暫休整,在一家劇院聽取了大隊長王文長關於“入城守則”和“約法八章”以及軍事管制等報告。

因接下來有長途徒步行軍,大隊領導決定將各中隊老、弱、病、殘及女同志暫留蚌埠。

3月28日晚6時許,四大隊繼續出發。淮河鐵橋被國民黨軍炸毀,火車不能通行,大家在夜幕籠罩下,沿淮南鐵路步行過浮橋又乘了一段火車。這次乘的是悶罐車,車廂內空氣閉塞,黑乎乎的什麼也看不見,大家只好迷迷糊糊地閉着眼過了一夜。

拂曉抵達合肥。正在下車,飛來4架敵機向人群俯衝掃射,子彈從頭上呼嘯而過,幸無人員傷亡。稍過片刻,隊伍步行至合肥城西北一個村子住下。

合肥已是春暖花開,馬玉慶感覺換了一個天地。這裡農民很窮,住的全是草房,房門低矮,地面潮濕,須用草鋪。馬玉慶和同志們們第一次與牛共宿一室,第一次看到水牛以及牛糞貼在牆上曬千當柴燒,感到一切都很新鮮。

當地的婦女都很能幹,大部分赤腳下田勞作。此地是丘陵地帶,城市面積很寬廣,有城門和護城河。大家參觀了曹操逼宮的逍遙津和宋朝包公祠

從合肥開始徒步行軍。六小隊指導員屈立石南下時還帶了一輛半新的綠色自行車,將車子寄存在房東這裡,後來隨着時間的流逝,無法查找,終未取回。

經過肥東一帶城鄉,歡迎的群眾熱情高漲,城裡城外紅旗如海,歌聲如潮。大街上到處張貼着“打過長江去,活捉蔣介石!支援解放軍,解放全中國!”等巨幅標語。

4月5日下午進入巢縣境內。馬玉慶登上城西北的古塔,俯覽巢湖,湖天一色,浩淼無際。第二天在孔廟聽大隊彭瑞林政委的報告,他說這次直接隨軍渡江支前的唯獨就是四大隊,四大隊正式編入第三野戰軍,各中隊分別編入25軍、27軍,馬玉慶所在的二中隊編入25軍73師。

第二天,隊伍繼續前行,傍晚時進住運槽,此地是水網地區、魚米之鄉。次日天氣晴朗,大家利用休整間隙,在大路邊的空場上洗衣、晾行李

4月12日繼續南行,於16日到達江北無為縣,這裡是渡江前行軍的終點,隊伍駐紮在陳家灣隱蔽。

此地有許多與魯北不同的風俗習慣。船帆不叫帆,而要叫船篷;盛飯稱裝飯;吃完飯不得將筷子平放在碗上,而應另放桌上;舵手要叫老大等等。

漁民知道渡江的部隊就是當年的紅軍時,無不歡欣鼓舞,奔走相告。為了幫助大軍渡江,男女老少齊上陣,連一些爺爺奶奶們也不甘落後,自願報名參加第一線渡江突擊隊。他們紛紛把沉在湖泊深處的大小船隻打撈上來修補好支援渡江。

在無為停留5天,上級反覆要求大家輕裝,把不必要的物品丟掉,規定每人米袋子必須備足13斤炒熟的大米,行李包括米袋每人不得超過25斤。4月18日全隊忙於炒大米,大家將炒熟的大米裝入直徑15厘米,長2米的布袋裡,背在身上準備渡江後食用。

19曰中隊緊急集合,領導逐個檢查渡江的準備工作。凡超過標準的,當場處理,清出不少衣物送給當地百姓。還規定每人必須帶一捆舊被絮,以備渡江時船被敵人打破,堵塞漏洞用。各小隊還確定一名聯絡員,負責在混亂中與本隊的同志前後聯絡。所有人緊張地進行渡江作戰前的準備工作。

四大隊於4月20日傍晚趕到江北岸進入前沿陣地。我先頭部隊開始偵探性渡江,遭遇敵人陸、海、空三軍的反擊,前進遇到極大阻力,過江船隻及人員受到損失。

次日晨光熹微,全部人馬卧倒在麥田裡隱蔽,敵機整天沿長江來回盤旋狂轟亂炸,投放反動傳單,胡說什麼“國軍有長江天險,共軍過江只有餵魚”。大家靠吃炒米、喝生水,熬到太陽快要下山。二中隊宣布緊急集合,中隊長宋江萍傳達黨中央向江南進軍的命令和渡江時要一切行動聽指揮,特別是遇到敵艦不要驚慌等注意事項。

這時,突然有架敵機在頭頂盤旋,中隊全體同志鎮定地就地卧倒,秩序井然有條。在岸堤上有兩位戰士被炸死,大家看到時鮮血還在流。

4月21日,夕陽的餘輝映照着江面,信號彈飛向長空,我軍的強大炮火以雷霆萬鈞之力猛轟南岸之敵。晚上9時許,二中隊各小隊集中在在蕪湖裕溪口一帶,準備橫渡4000米的長江水面。

在夜幕的掩護下,千百隻木帆船在敵人猛烈的炮火和彈雨中勇往直前,渡江大戰蔚為壯觀。四大隊隨軍強渡,只用了30分鐘就到達南岸,跳船涉水,強行登陸,踏上江南大地。至此,馬玉慶他們終於完成了隨軍過大江的戰鬥歷程。

次日天剛亮,行軍到達蕪湖灣址鎮,這裡到處是碉堡、水泊,到處是敵人撤退前燒掉的汽車、軍用品等,滿地狼藉,房屋余火未盡。正當大家起火準備早飯時,突然有兩架敵機從天而降,低空猛射。

大家在灣址首次見到筍。為一飽口福和改善生活,特地買來筍,但由於燒法不當而鬧出笑話。此時江南春雨綿綿,都沒有雨具,隊員董維德撿到一把破紙傘,打着遮遮背包,被政委批評違反了紀律。大家冒雨行軍,全身衣服、背包、乾糧袋都被淋得濕透。夜晚行軍時,後面的必須用手拉着前面同志的背包,步步跟上,否則就要掉隊。

進入繁昌境內,沿公路行軍,發現路兩邊的田野里,都是敵人的屍體、傷員以及被炸毀的汽車,到處能見到槍支、彈藥。大家已至少有三天三夜沒有合眼,僅靠隨身帶的炒米充饑,靠雨水解渴,都感到太疲倦,但仍以頑強毅力日行百餘里。

四大隊除歲部隊行軍,每到一地,還必須完成籌借糧草的任務。征糧時,到村莊主要找保甲長,多數保長會把糧草籌到,由南下幹部出具借條,也有的保甲長和他們捉迷藏,弄得大家白辛苦。二中隊籌糧成績最好,受到軍首長和大隊的表揚。

追擊途中,有數不清的蔣軍官兵投降,有的領了路費回家,也有的撕下帽徽,加入解放軍。四大隊一路行軍,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沿途人民群眾對解放軍表示出無微不至的關懷,使大家深受感動。

自渡江之後,20幾天的時間,解放軍如狂飆席捲幾十座大城市,上千個中小城鎮。

4月27日25軍佔領郎溪。二中隊也隨之在郎溪、廣德一帶配合宣傳。十幾天後,接到上級命令接管上海

5月9日,二中隊從安徽廣德動身,當日宿營張渚鎮。第二天小休整,二中隊將途中籌借糧草的表冊移交給73師師部。25軍繼續東進,參加上海戰役,從此日起,二中隊正式離開部隊,以中隊為單位行軍活動。下午中隊領導宣布,華東局決定四大隊不去接管上海了,全部去杭州分配工作。

5月11日起,二中隊從張渚鎮出發,向東南方走上京杭國道,次日經父子嶺沿太湖邊進入浙江境內。

13日沿公路行軍,所見到的又是另外一種風光。馬玉慶首次看到蠶農婦女,穿着衣裙,身背竹簍採桑,像小時候在畫本上看到的畫面。中午到達吳興,這裡是水網地帶,北臨太湖。

在吳興,副中隊長白華借某團鄭政委的電話,與杭州軍管會聯繫,說隊伍很疲憊,有點走不動了。軍管會讓大家在吳興休息,派車來接,這個消息讓大家興奮不已,這也是自過江後首次免除步行。馬玉慶和同志們趁這個空檔觀賞了碧波漣漣的太湖。

14日下午,整個中隊乘四輛軍用卡車和一輛中吉普,經武康於當晚7時順抵杭州,駐在賣魚橋附近。他們是四大隊第一批到達杭州的中隊。

15日起,二中隊駐留等待大隊人馬的到來。大家高高興興地去遊覽久聞盛名的“天堂”,有的同志開玩笑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到了蘇杭,忘了爹娘,我們也去見識見識。”在杭城大街上,大家第一次看到女人塗口紅、穿長衫都感到新鮮,有的同志把洋蔥當大蒜,抽水馬桶不敢用,還有的不會用電風扇、日光燈,鬧出不少笑話。

19日,其他中隊也陸續抵杭。這天每人領了鞋費400元,肥皂、牙粉費70元,萊金100元,人均共計570元(約合新人民幣伍元左右)。晚上各小隊開會,宣布四大隊全部分配溫州工作。因為四大隊晚到了一步,杭州已被膠東幹部大隊接管了。但大家聽說溫州號稱“小上海”,還是很高興。

5月22日下午4時,提前開飯後,大隊人馬集中到火車站。8時左右,滯後的老弱病殘和女同志臨時混編的小隊,也趕到杭州火車站。已別離一月多的薑桂榮、苑書榮一對戀人在此相逢,真是千言萬語也說不盡。隊伍等到次日凌晨一點才乘上開往金華的火車。

上午11時到達金華,接着開始步行。過婺江大橋時,因雨季漲水,水位超過橋面約10至15厘米,大家只好涉水而過。隊伍上橋後,在三小隊位置有一條被大水衝到木橋上的10餘斤重的大魚擱淺了,被三小隊的大個子張振中等同志用步槍頂懵,捉牢,栓在槍筒上擔走,晚上組成了一頓美餐。

25日進駐永康。連日行軍,天氣又炎熱,病號增多,中隊在此駐紮3天,一面恢復體力,一面聯繫汽車。29日,二中隊乘4輛敞篷汽車赴縉雲,又從縉雲步行38公里,夜晚到達麗水

從縉雲步行至麗水的途中,都是狹窄、彎曲的沙石路,路的左邊是溪,右邊是山,看到的都是茅草屋,人煙稀少,十分凄涼。同志們邊走邊議論,馬玉慶心裡想千萬不要分配到這個窮山溝里工作。

之後,老弱和女同志乘船,其餘同志步行至溫溪,再乘船到溫州。

浙南遊擊縱隊安排好了食宿,送來蛋、肉,還發給每人一雙短襪、兩雙布草鞋。龍躍司令員還用當地水產宴請了大家。溫州商品琳琅滿目,特別是水產豐富,幾乎天天能吃到魚蝦,但北方人吃不習慣。

在溫州住了20幾天,因為言語不通和梅雨季節的關係,大家很少外出,人人都對分配問題焦急萬分,據說可能分配處州或衢州

分配方案下來,第四大隊1200餘名南下幹部一分為二,大隊長李鐵鋒帶領一、三、六、七中隊近500人留溫州,政委彭瑞林帶領二、四、五、八中隊及九中隊大部500餘人回師處州。

6月20日,馬玉慶隨隊離開溫州,二進有"浙江林海”和“浙南油庫”之稱的山城麗水。

6月底,隊伍在麗水休整,過組織生活和鑒定待命。7月15日在天妃宮與堅持革命鬥爭的地方同志一起召開了會師大會,同時宣布了五個中隊的工作去向。二中隊由中隊長宋江萍帶大部分同志留地委專署機關或分配到麗水城關區,政委楊景雲帶一部分去松陽縣。至此,馬玉慶他們終於完成了隨軍南下的征程,走上了新區的工作崗位。

從1949年2月15日離開家鄉山東陽信,到7月15日在浙江麗水分配工作,這一行程整整5個月,長達5000餘里,其間有槍林彈雨,有高山大河,所有人經刻苦磨練,承受住了戰火的洗禮和惡劣環境的考驗。

這些同志到了新區後,在各自的崗位上克服困難,積極工作,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殷切希望。馬玉慶先後在地委及麗水、景寧雲和等地黨政機關工作,從一頭青絲做到滿頭銀髮,把一生獻給了麗水和這個地區的人民。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紀念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一次全俄總動員 - 天天要聞

紀念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一次全俄總動員

俄羅斯將在5月9日迎來“衛國戰爭勝利日”這一全俄最隆重的節日之一。因這場勝利的背後是軍民的巨大犧牲,所以這個節日在俄羅斯地位特殊、意義重大。為了紀念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無論俄羅斯官方還是民間都全面動員起來,以高度的熱情參與到這一重大節慶活動中。七座城市勝利日當天將恢復舊稱近期,俄羅斯多地的地方議會作出...
諸侯割據VS集權稱帝:項羽為何分封不稱帝?改寫歷史或自掘墳墓 - 天天要聞

諸侯割據VS集權稱帝:項羽為何分封不稱帝?改寫歷史或自掘墳墓

《史記 秦始皇本紀》: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剛剛統一天下的那一年,丞相王綰等人建議說:各國諸候剛被消滅,燕、齊、荊地遼遠,不在那裡立王,就沒有人來安定燕、齊、荊。請把皇帝的幾...
苦澀的荒唐 - 天天要聞

苦澀的荒唐

文革後期的73年,小學四年級時一個班級搞了一場隨堂批判會,校長都來參加了,因為校長聽說這個民辦身份的班主任能力挺強的,讓“啞巴”都開口說了話。
中國第一個蒙難的新聞記者 - 天天要聞

中國第一個蒙難的新聞記者

光緒二十九年六月十五日(1903年8月7日),紫禁城飄着細雨。軍機大臣瞿鴻禨捧着一疊奏摺疾步穿過宮門,卻在養心殿前聽見瓷器碎裂的脆響。殿內,慈禧太后正凝視着刑部呈報的"杖斃逆犯沈藎事畢"奏本,指尖深深掐進黃綾錦墊。 這個令帝國最高統治者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