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一種考古的新方法非常神奇,順利時輸入一個漢字,然後一個回車敲下去,如果非常幸運,你就已經能找到關鍵性的重要線索,這個新方法視電腦上的《中國地圖》為最好的上古史古籍,而且還越是上古史越是靈驗。
這一次尋找商朝的“商都”之所以這麼有把握,就完全是這麼做的,請看:
首先要初選一下漢字。
用哪個漢字好呢?
我順着商朝一般的歷史資料,選定了“履”字。
為什麼要選用“履”字呢?
因為“商朝”是由“成湯”約於公元前1670年所創立,“成湯”有個名字就叫“履”。
一個回車下去,“履”字真的在《中國地圖》上有所反應。
仔細的歸攏整理一下。
首先發現:陝西省咸陽市三原縣有“臨履河、臨履坡、履道里、履道坊”,這好像就是直接在說“成湯”的事,“成湯”作為帝王,應該是住在王宮,這些“履”字應該是在說王宮門口的道路、地形、河流、坊院等等,真是太棒了。
這時還可以複查一下,擴大點摟摟,不過不必累贅。
結合手頭已有的資料,發現陝西西安還有“端履門”,在東都洛陽的“唐齊國太夫人墓”,還挖出來寫着“履信里”的墓志銘,另外,連白居易都曾住在洛陽的“履道里”,寫過《履道春居》,這裡面都是圍繞“履”字,而且還都相距不遠。
當然,還可能對“履”字做點分析,“履”字的右下方照理不應是“復”,而應該是“夏”,“履”的古字形主要是“足”+“頁”,其是有“滅夏”的意思,所以,“履”就是“成湯”的名字,也是“成湯”所立商都的標誌,這些也在支持“履”字是與“成湯”緊密相關。
趁着還有時間,再找一下“咸陽”的“咸”字樂樂,其實“咸陽”的“咸”也可以來做旁證,“咸”字也不是無端的存在,其是商代重要田獵區,卜辭記載,商王經常到此田獵,關於“咸”的地域,《路史·國名紀七》云:“咸”,“澶”之濮陽西南有“咸城”,《續志》云:古“咸國”也。
總之,這些看起來已經是足夠的豐富,“成湯”的“商都”位置應該是已經可以論定,具體就是在“陝西省咸陽市三原縣”的“履道”上,這應該算是非常的精確了,因為這不僅是具體到是在哪個城,而且是具體到在城裡的哪條路上。
陝西省咸陽市“三原縣”位於咸陽市北部,東與西安市臨潼區、閻良區和渭南市富平縣相連,南與西安市高陵區接壤,西鄰涇陽縣、淳化縣,北靠銅川市新區、耀州區,區域面積576.9平方千米,“三原”指的是陝西的孟侯原、豐原、白鹿原。
什麼是“臨履”,這是臨近於“履”的地方。
什麼是“履道”,這是最高規格的路徑,以現實相比,大致可相當於鋪紅地毯的道路。
結語:
你支持這樣將“商都”論定嗎?
陝西西安咸陽市“三原縣”
(文/丁丁哥/20230716/完)
參考:
http://blog.sina.com.cn/gzd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