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外長又跳出來了,再次碰瓷台灣問題,並呼籲歐盟:對華早做準備

2023年05月13日18:39:22 歷史 5224

在東歐一幫小國中,立陶宛是在追隨美國時,腳步最為緊迫的,而且幾乎沒有底線。為取悅美國,甚至根本不顧及自己的國家利益,這其中的立國政府官方代表,非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莫屬。此前,立陶宛操作的所謂“台方駐立辦事處”事件,就是蘭茨貝爾吉斯一手策劃的,為了表示鼓勵,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還親自接見了他。

立外長又跳出來了,再次碰瓷台灣問題,並呼籲歐盟:對華早做準備 - 天天要聞

之後,中國大陸不僅將兩國關係降為“代辦級”,而且還降低了與立陶宛的外貿關係層級,並且希望在華跨國企業,在中國市場和立陶宛之間“二選一”。

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歐盟企業也減少了與立陶宛的合作,像德國、荷蘭這樣的“老歐洲”,還直接斥責立陶宛“愚蠢至極”,立陶宛是歐盟成員,因為它的原因,也直接影響到了歐盟和中國的貿易關係。

失去中國大陸市場後,立陶宛將自己的出口開始向台灣地區轉移,但是,雙方的來往,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親密。

一來台灣地區只有“巴掌大”,市場吞吐量太小,根本滿足不了立方要求;二來,立陶宛認為自己為了給台當局拓寬所謂“國際空間”,不惜得罪了中國大陸,台當局應該還這個“人情”,於是對台出口時要價虛高,令台方也頗為不悅。

立外長又跳出來了,再次碰瓷台灣問題,並呼籲歐盟:對華早做準備 - 天天要聞

一方面,失去中國大陸市場,也失去了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另一方面,在台當局那兒又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於是,蘭茨貝爾吉斯也逐漸“失寵”了,很長一段時間,他都處於“消失”狀態。但是,最近的歐盟外長會議上,他又跳出來了。

據觀察者網報道,在近日舉行的歐盟外長會議上,立外長蘭茨貝爾吉斯再次“碰瓷”台灣問題,聲稱歐盟需要為“與中國關係惡化的潛在後果”做好準備,例如“台海衝突”的爆發。

這一次,蘭茨貝爾吉斯是以台灣問題為由,想要將歐盟推到中國的對立面,用心非常險惡。

但是,立陶宛畢竟只是歐盟成員中一個小國,一方面,發言的分量比不上法國、德國這樣的關鍵成員;另一方面,對於如何與高速發展中的中國相處,歐盟已經有了指導性文件,提出對華採取“清醒”但“不對抗”的態度,有點“實事求是”的意思。

立外長又跳出來了,再次碰瓷台灣問題,並呼籲歐盟:對華早做準備 - 天天要聞

因為通過俄烏衝突,歐盟也看明白了,美國是靠不住的。一方面,通過將“安全問題”拋出後,徹底將歐盟綁上了戰車;另一方面,又不顧盟友之情,出台多項法案,瘋狂“收割”歐洲國家。

比如說,通過《通脹削減法案》,補貼美企,讓歐洲企業在競爭中處於被動地位,只能將產業向美國轉移;切斷俄能源對歐供應後,美國對歐輸出的能源價格,達到了市場價的四倍。

也正因為如此,歐盟認識到,不能與中國脫鉤,因為經濟上根本離不開中國市場,政治上也需要用中國來平衡美國。

立外長又跳出來了,再次碰瓷台灣問題,並呼籲歐盟:對華早做準備 - 天天要聞

幾天後,中國特使即將出訪歐洲多國,就政治解決烏克蘭問題進行斡旋,這也可以視作中歐近年來最為重頭的一次合作,因為隨着衝突的繼續,歐盟幾乎要“崩潰”了,但美國仍在推動。而中國提出政治解決烏危機,則正是歐盟所希望看到的,自然就不管美國會怎麼想了。

只是,歐盟國家也並非鐵板一塊,既有法德這樣希望“戰略自主”的,也有立陶宛這樣的美國“狗腿子”,無論是政治解決烏危機,還是對華關係,想要發出同一個聲音,並不容易。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聞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從八道灣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交惡的原因。魯迅兄弟交惡,是從三兄弟合資買入北京八道灣衚衕的三進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親生活在一起開始的。當初買房的錢3500大洋,是大哥魯迅出了大頭,家裡的開支也是以魯迅的薪資為主。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 天天要聞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人都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實在以前還有一個貞操觀。明清時期,人們是非常看重貞操觀的。貞操本來是指堅貞不移的節操。後來就演變成了專指女子不失節。有句話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說明貞操對於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還重要。那麼,從古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聞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嘮個硬核歷史!咱今天要聊的這個事兒啊,絕對比電視劇還魔幻——當年號稱世界第一“戰鬥民族”的蘇聯,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國墳場”(英國、沙俄都栽過跟頭),卻非得頭鐵往裡沖,結果把自己整解體了!這事兒聽着離譜吧?具體怎麼回事,今天我就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着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裡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蔣志格 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尋崩,葬祭如親王禮。免襄王親來朝賀。 按《明大政紀》:天順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皇后汪氏復為郕王妃。癸丑,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