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墓、冢、陵”,都有什麼區別?埋葬的人不一樣嗎?

2023年03月30日19:18:18 歷史 9047

文案|藝述史  

藝述史官方原創

土之高者謂之墳

我國的喪葬文化淵源已久,一方面是對死者的尊重,另一方面則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比方說在為死者選取墓地時,無論是五行八卦還是風水龍脈都有講究,亦或者是埋葬死者的地方是稱之為墳,還是墓、冢、陵也大有說法。

墳是這四個中最簡陋的存在。《禮記》中言明:“土之高者謂之墳。”意為只要是高於平地的小土堆就是墳。

“墳、墓、冢、陵”,都有什麼區別?埋葬的人不一樣嗎? - 天天要聞

1

墳是古人選擇的埋葬方式,古代百姓都很貧困,往往親人死後,只會打一口薄棺準備將死者埋葬。稍微好一點的人家會請人來草草測算風水,尋常人家就會隨便找個荒地挖個坑,將棺材埋下。

這樣的墳在古代荒地隨處可見,絕大多數土堆上面光禿禿的,極少數會的土堆上會有一塊木板或者石碑。對於平民階級來說,孤零零的一座墳堆在那裡雖然頗為寒酸,卻已然足夠自己悼念亡者,但對於士大夫階級來說就看上眼了。

“墳、墓、冢、陵”,都有什麼區別?埋葬的人不一樣嗎? - 天天要聞

相比於高於平地的小土堆,士大夫們更願意選擇用“墓”的方式讓親人安息。墓地與墳地不同,墳地多位於荒山,墓地則更氣派一些。

風水看過後,家中會先派人將那塊地方修葺一番,也會提前找人刻石碑,碑文專門是歌頌生前功德的文章。

2

從外觀上看,墓與地面齊平,並不像墳高於地面,此外石碑前還有一個供奉台,以方便子孫前來祭拜。古人認為墓地的選址能夠影響生者的雲石,所以墓的風水也要比墳的風水講究得多,山水氣穴缺一不可,山脈走勢、水流方向等都是必須要測算好的。

士大夫社會地位的高低與科舉考試有關,秀才和舉人家墓的規格、打造棺材所用的木材、石碑大小等都有差異,但這些差異相比於名門望族的冢來說就相形見絀。

“墳、墓、冢、陵”,都有什麼區別?埋葬的人不一樣嗎? - 天天要聞

冢也被稱為“高而大的墳”,是古代諸侯和貴族專用喪葬形式,並且冢也不是想建就能建的,功名聲望缺一不可,貴族若是擅自修建冢,會迎來帝王的嚴厲懲罰,冢的規格也有嚴格規定,陪葬品的數目,墓穴的大小等都要嚴格執行。

我國最著名的冢就要數霍去病的冢,漢朝霍將軍的冢有高大的石碑記錄他的功績,周圍搭建的石馬石像也遠遠高於當時許多貴族,足以見霍去病的功績名望。

諸侯貴族再往上,皇帝安葬的地方就是陵了。作為這四種安葬規格最高檔的存在,陵墓的修建要花上好幾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佔地面積也要大上不少。

3

諸侯貴族再往上,皇帝安葬的地方就是陵了。作為這四種安葬規格最高檔的存在,陵墓的修建要花上好幾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佔地面積也要大上不少。

“墳、墓、冢、陵”,都有什麼區別?埋葬的人不一樣嗎? - 天天要聞

嬴政的陵墓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這座陵墓70多萬人花了39年才建成,陪葬的兵馬俑至今為止都是世界八大奇蹟之一。

陵會跟墳、墓、冢、陵的規格不同,究其原因是封建時代階級不同導致的,隨着時代的發展,不再有階級這一說法,自然也不存在區分墳、墓、冢、陵。

墳和墓也漸漸融為一體,“上墳”和“掃墓”成了去祭拜親人共用的稱呼,這二者並沒有任何區別。最多也只是在寒暄的時候,說“掃墓”比“上墳”更正式一點罷了。

end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聞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從八道灣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交惡的原因。魯迅兄弟交惡,是從三兄弟合資買入北京八道灣衚衕的三進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親生活在一起開始的。當初買房的錢3500大洋,是大哥魯迅出了大頭,家裡的開支也是以魯迅的薪資為主。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 天天要聞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人都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實在以前還有一個貞操觀。明清時期,人們是非常看重貞操觀的。貞操本來是指堅貞不移的節操。後來就演變成了專指女子不失節。有句話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說明貞操對於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還重要。那麼,從古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聞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嘮個硬核歷史!咱今天要聊的這個事兒啊,絕對比電視劇還魔幻——當年號稱世界第一“戰鬥民族”的蘇聯,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國墳場”(英國、沙俄都栽過跟頭),卻非得頭鐵往裡沖,結果把自己整解體了!這事兒聽着離譜吧?具體怎麼回事,今天我就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着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裡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蔣志格 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尋崩,葬祭如親王禮。免襄王親來朝賀。 按《明大政紀》:天順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皇后汪氏復為郕王妃。癸丑,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