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藝述史
藝述史官方原創
土之高者謂之墳
我國的喪葬文化淵源已久,一方面是對死者的尊重,另一方面則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比方說在為死者選取墓地時,無論是五行八卦還是風水龍脈都有講究,亦或者是埋葬死者的地方是稱之為墳,還是墓、冢、陵也大有說法。
墳是這四個中最簡陋的存在。《禮記》中言明:“土之高者謂之墳。”意為只要是高於平地的小土堆就是墳。
1
墳是古人選擇的埋葬方式,古代百姓都很貧困,往往親人死後,只會打一口薄棺準備將死者埋葬。稍微好一點的人家會請人來草草測算風水,尋常人家就會隨便找個荒地挖個坑,將棺材埋下。
這樣的墳在古代荒地隨處可見,絕大多數土堆上面光禿禿的,極少數會的土堆上會有一塊木板或者石碑。對於平民階級來說,孤零零的一座墳堆在那裡雖然頗為寒酸,卻已然足夠自己悼念亡者,但對於士大夫階級來說就看上眼了。
相比於高於平地的小土堆,士大夫們更願意選擇用“墓”的方式讓親人安息。墓地與墳地不同,墳地多位於荒山,墓地則更氣派一些。
風水看過後,家中會先派人將那塊地方修葺一番,也會提前找人刻石碑,碑文專門是歌頌生前功德的文章。
2
從外觀上看,墓與地面齊平,並不像墳高於地面,此外石碑前還有一個供奉台,以方便子孫前來祭拜。古人認為墓地的選址能夠影響生者的雲石,所以墓的風水也要比墳的風水講究得多,山水氣穴缺一不可,山脈走勢、水流方向等都是必須要測算好的。
士大夫社會地位的高低與科舉考試有關,秀才和舉人家墓的規格、打造棺材所用的木材、石碑大小等都有差異,但這些差異相比於名門望族的冢來說就相形見絀。
冢也被稱為“高而大的墳”,是古代諸侯和貴族專用喪葬形式,並且冢也不是想建就能建的,功名聲望缺一不可,貴族若是擅自修建冢,會迎來帝王的嚴厲懲罰,冢的規格也有嚴格規定,陪葬品的數目,墓穴的大小等都要嚴格執行。
我國最著名的冢就要數霍去病的冢,漢朝霍將軍的冢有高大的石碑記錄他的功績,周圍搭建的石馬石像也遠遠高於當時許多貴族,足以見霍去病的功績名望。
諸侯貴族再往上,皇帝安葬的地方就是陵了。作為這四種安葬規格最高檔的存在,陵墓的修建要花上好幾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佔地面積也要大上不少。
3
諸侯貴族再往上,皇帝安葬的地方就是陵了。作為這四種安葬規格最高檔的存在,陵墓的修建要花上好幾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佔地面積也要大上不少。
嬴政的陵墓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這座陵墓70多萬人花了39年才建成,陪葬的兵馬俑至今為止都是世界八大奇蹟之一。
陵會跟墳、墓、冢、陵的規格不同,究其原因是封建時代階級不同導致的,隨着時代的發展,不再有階級這一說法,自然也不存在區分墳、墓、冢、陵。
墳和墓也漸漸融為一體,“上墳”和“掃墓”成了去祭拜親人共用的稱呼,這二者並沒有任何區別。最多也只是在寒暄的時候,說“掃墓”比“上墳”更正式一點罷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