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羅馬帝國經歷了哪些危機,是怎麼一步步走向分裂的?

2023年02月18日18:26:03 歷史 1298

文 | 瀟與海

編輯 | 瀟與海

前言:羅馬帝國在經歷了分裂和危機後是怎麼一步步走向隕落的?

古羅馬時期

公元前1世紀末羅馬詩人維吉爾在他的史詩埃涅阿斯紀第六卷中試圖提醒他的同胞:隕落就是他們的帝國使命。

在他父親安喀塞斯的指引下,羅馬人的實際祖先阿喀琉斯介紹他的一群後代,他們將繼續建立羅馬的榮耀。

儘管羅馬世界的絕大多數居民生活在鄉村,但羅馬政府和統治者都是從宏大的城市中心運作的,至關重要的是這也讓他們接觸到了羅馬的文化和政治價值觀。

如果土著克里特的文化支持,羅馬帝國主義是無法持續的。

深度解讀:羅馬帝國經歷了哪些危機,是怎麼一步步走向分裂的? - 天天要聞

第三世紀的“危機”

在鼎盛時期,二世紀末三世紀初的羅馬帝國仍然由一個基本上是意大利根源的參議院貴族統治。

這些精英在羅馬傳統的共和主義意識形態中投入了大量資金,將皇帝或奧古斯都視為羅馬世界的“首席裁判官”,而不是領主。

儘管在講希臘語的東部省份,從希臘化君主制繼承了一種更專制的權力語言

然而這一教派成員的利益和野心不僅僅是在經濟領域必然跨越了一個遠遠超出羅馬和意大利半島的地平線許多最宏偉的元老院地產都集中在非洲普羅康蘇拉里斯省

例如帝國的辦公室與傳統的元老院貴族緊密相連,皇帝通常從他們的行列中任命,但其本身受制於更廣泛的文化潮流,如東方的思想牽引。

深度解讀:羅馬帝國經歷了哪些危機,是怎麼一步步走向分裂的? - 天天要聞

在從公元一世紀到三世紀的這段時間裡,可以看出皇帝本人與元老院機構和羅馬城的地理位置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這是一種權力高度下放的政府制度,伴隨着野蠻和暴力的報復威脅,如果合作不來,促進在如此廣泛的領域的統治。

在多瑤河流域,羅馬面臨著一系列原子化的威脅,這些威脅來自一些普遍相當原始的日耳曼人,以及在多璐河地區的游牧民族薩爾馬西亞人,雖然這些個別的部落有時會給羅馬當局造成局部的困難,但他們幾乎沒有能力對羅馬的霸權發起協調一致的挑戰,羅馬作家和帝國當局認為“野蠻人”是有能力的。

深度解讀:羅馬帝國經歷了哪些危機,是怎麼一步步走向分裂的? - 天天要聞

在東面,羅馬的主要對手是相對安靜的波斯亞薩王朝,儘管它有能力抵抗羅馬的擴張,但並沒有刻意去挑戰帝國。

此外,羅馬帝國的行政管理所依賴的高度下放的政府制度以及任何類似於市級和省級之上的中央帝國議會統治的弱點,意味着當一個省地區或齊維塔斯發現自己受到攻擊時,幾乎沒有什麼辦法在那些仍未觸及的地區和那些正在受苦的地區之間重新分配資源。

因此三世紀中葉不斷增加的軍事壓力使繼承下來的羅馬政府體系的關鍵弱點暴露出來

深度解讀:羅馬帝國經歷了哪些危機,是怎麼一步步走向分裂的? - 天天要聞

羅馬的隕落

羅馬帝國支持的是一個跨地區的帝國貴族,其典型代表是羅馬元老院的超級富豪們,正是這一群體的聲音在我們的文學資料中迴響。

例如在公元四世紀晚期,阿米亞努斯·馬塞利努斯記錄了這個身體的成員如何“堅持”

他們不請自來地談論着他們龐大的家族財產,在想象中數倍於他們肥沃土地的年產量,他們誇口說,這些土地從最遠的東延伸到最遠的西。

在羅馬的北部和西部省份,五世紀的政治和軍事混亂意味着這一切的結束,羅馬西部的部分地區進入了一個嚴酷而迅速的經濟衰退時期,這在人類歷史上可能是前所未有的。

這一點在英國低地最為明顯,考古學揭示,羅馬軍團的撤退和撒克遜入侵者造成的長期不安全導致了系統崩潰。

深度解讀:羅馬帝國經歷了哪些危機,是怎麼一步步走向分裂的? - 天天要聞

儘管許多羅馬別墅遺址被入侵者佔領,在某些城市中心有持續居住的跡象,如維魯拉米恩進入第六世紀甚至第七世紀,經濟的基本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轉變。

大規模的可耕地農業大規模種植穀類作物等來養活定居人口實際上消失了,田地和農場太容易受到戰爭團伙的掠奪,相反農民越來越多地變成了牧民,靠飼養牛羊勉強維持生計,這些牛羊可以被迅速地運到高地以躲避入侵的敵人。

英國低地提供了後羅馬崩潰最生動和極端的例子,在一個世紀內它的經濟有效地去城市化,去貨幣化以畜牧業為主。

但英國並不是唯一這樣做的,在高盧北部的部分地區我們看到了類似的農業經濟向畜牧業的重新定位。

深度解讀:羅馬帝國經歷了哪些危機,是怎麼一步步走向分裂的? - 天天要聞

因此到公元600年,英國低地和法蘭克北部地區的經濟狀況似乎大體相似,在西班牙沿海的部分地區,工業生產和貿易陶瓷的消失也很明顯基本上,野蠻人入侵最具破壞性的地方,其社會和經濟影響也相應地最顯著。

在上述每一個領域,我們都看到政治結構的“部落化”。

在某種程度上,長期的軍事不安全似乎把這些經濟體和社會推向了一條其他力量和因素已經引導它們走上的發展道路。

有一些證據表明,在第五和第六世紀,西北歐的氣溫可能顯著下降。

與此相關的降水量增加可能使可耕地農業更加困難,特別是在河谷地區這意味着農民已經有動力轉向混合耕作,更加重視畜牧業並遷移到高地地區以避免洪水泛濫。

深度解讀:羅馬帝國經歷了哪些危機,是怎麼一步步走向分裂的? - 天天要聞

然而,野蠻人的入侵和戰爭為這樣做提供了更緊迫的動機,就像七、八世紀的拜占庭安納托利亞一樣,在舊西帝國的地中海核心地區,可以看到更高程度的連續性。

在這裡大部分晚期羅馬的社會和經濟基礎設施在帝國權力的政治和軍事消亡中倖存下來,基本上完好無損,受到與君士坦丁堡和東方持續的經濟聯繫的支撐。

然而即使在這裡除了地中海沿岸地區,有證據表明漸進的去貨幣化、去城市化、以及貴族文化的鄉村化。

原因很簡單,羅馬經濟在其鼎盛時期的特點是區域間的高度一體化,這意味着羅馬政治控制的崩潰可能會產生重大的經濟後果。

深度解讀:羅馬帝國經歷了哪些危機,是怎麼一步步走向分裂的? - 天天要聞

一個地區越是依賴於跨地區的帝國體系,它就越有可能受到帝國分裂的影響,最明顯的例子是北高盧邊境地區,它們是帝國投資或補貼的主要凈接受者。

相比之下如北高盧中部,當地的供應和交換模式長期以來具有相對更大的意義,在一個更加分散的政治環境中更好地繁榮。

正是這個地區在六、七世紀成為了墨洛溫王朝的經濟跳板。

除了財政軸心向羅馬帝國轉移之外相反,在這裡,國家對財政糧食需求的逐漸消失可能最初為分散和投資開闢了新的機會,公元七世紀當波斯阿拉伯入侵者切斷了通往君士坦丁堡路線的情況肯定就是如此。

深度解讀:羅馬帝國經歷了哪些危機,是怎麼一步步走向分裂的? - 天天要聞

後羅馬的危機

在羅馬晚期和後羅馬時期的西方越是地方性的社會,其安全就越依賴於野蠻的戰士,以土地作為他們服役的回報,就越沒有理由維持這種麻煩的財政制度

稅收在政治上也變得越來越成問題,因為軍事化的土地所有者開始將免稅與克里特地聯繫起來,維持羅馬財政制度的必要性越小,就越沒有理由花費大量的行政時間來鑄造和流通大量的硬幣。

流通中的硬幣越少,貴族居住在城市裡遠離他們的莊園就越不可行,城市化本身也變得越來越不可持續,因為城鎮生活所依賴的商業化和貨幣化的交換逐漸受到現在不斷減少的貨幣供應的限制

深度解讀:羅馬帝國經歷了哪些危機,是怎麼一步步走向分裂的? - 天天要聞

例如關於鑄幣、錢幣記錄顯示,儘管第五世紀和第六世紀羅馬在日耳曼後繼王國的許多統治者鑄造了他們自己的金幣,典型地符合當代康斯坦丁拿破崙的鑄幣模式,小面額銅幣最基本的日常交易所依賴的,從第五世紀開始在西方消失,最後一個在那裡大規模打擊他們的統治者是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汪達爾非洲和東哥特意大利鑄造了銅幣,勃良第王國也鑄造了銅幣但數量大大減少了。

深度解讀:羅馬帝國經歷了哪些危機,是怎麼一步步走向分裂的? - 天天要聞

西班牙南部塞維利亞梅里達馬拉加、瓦倫達和卡塔赫納以及高盧的馬賽也發現了當地生產的銅幣。

然而到了七世紀,只有在君士坦丁堡統治的地區才繼續鑄造和使用小面額的硬幣,西方唯一有大量銅幣流通證據的地區是西西里和羅馬帝國的飛地。

此外鑒於大部分存活到六世紀晚期的地中海商業似乎是由西方人對東方商品的渴望所驅動的,在西方流通的金幣的剩餘存量很可能有一個明顯的趨勢。

同樣在第六世紀和第七世紀初,土地稅的提法實際上從我們的西方來源中消失了。

深度解讀:羅馬帝國經歷了哪些危機,是怎麼一步步走向分裂的? - 天天要聞

分裂的時代

從630年代初對羅馬巴勒斯坦的最初突襲到652年亞茲德格爾德三世的死亡,穆罕默德阿拉伯人”和他們的盟友不僅成功地將赫拉克利烏斯的羅馬軍隊趕回了安納托利亞和小亞細亞,而且還一勞永逸地摧毀了古代波斯國王的帝國。

在長期主宰歐亞大陸西部政治和文化的兩個大國中,一個已經不復存在另一個顯然岌岌可危。

652年阿拉伯人將他們的控制範圍擴大到外高加索地區要求亞美尼亞王子和他的附庸宣誓效忠,到目前為止他們一直代表君士坦丁堡作戰

這是對拜占庭聖戰加劇的必要前兆,因為它確保了阿拉伯人對橫貫亞美尼亞山谷、通往安納托利亞高原的東西交通線的控制。

深度解讀:羅馬帝國經歷了哪些危機,是怎麼一步步走向分裂的? - 天天要聞

同樣,在七世紀的任何時候,阿拉伯人都沒有設法以武力征服或佔領黎巴嫩山區,正如我們將看到的那樣,這些山區將成為被稱為馬爾達,他們對穆斯林進行游擊戰,定期從黎巴嫩山下來,襲擊東部平原和城市的阿拉伯軍隊,扎格羅斯山脈仍然不在阿拉伯人的直接控制之下,並將為早期伊斯蘭教產生的每一個不滿者、異端或不滿團體提供一個避難所。

阿拉伯人對沿海地區的控制同樣不穩定,巴勒斯坦的海上凱撒利亞城多年來一直在抵抗阿拉伯人的征服。

深度解讀:羅馬帝國經歷了哪些危機,是怎麼一步步走向分裂的? - 天天要聞

有跡象表明,敘利亞沿海的許多城市和社區在七世紀的過程中遊離於阿拉伯人的統治之外,當他們認為阿拉伯人強大時,他們向阿拉伯人進貢,但當他們感覺到穆斯林的力量正在減弱時,他們關閉進貢的支流。

在7世紀後期,塞浦路斯的居民會向阿拉伯人和羅馬人進貢,將銅的貨物向西運往君士坦丁堡向東運往敘利亞。

埃及大主教居魯士和阿姆魯·伊本·阿斯最初達成的協議是,亞歷山大將進貢,尼羅河將隨着拜占庭駐軍的撤離而有效地非軍事化。

只有君士坦丁堡後來試圖重新佔領這座城市才導致阿拉伯人更強有力的主張。

深度解讀:羅馬帝國經歷了哪些危機,是怎麼一步步走向分裂的? - 天天要聞

隨着城市的混亂,以及東羅馬國家越來越重視向軍隊提供實物和獎勵軍隊士地、貨幣經濟的收縮似乎已經發生,隨着考古遺址中發現的小面額硬幣的減少,以及舊硬幣的重複使用,直到它們磨損到幾乎沒有價值的碎片在帝國最受戰爭躁蹦或最脆弱的地區。

在君士坦丁堡周圍,以及帝國那些更好地躲避阿拉伯人每年襲擊的地區,如比提尼亞和愛琴海沿岸富裕的沿海地區,更多的是古代晚期的經濟、城市、行政和財政基礎設施

因此七世紀留給我們的是一個高度碎片化和顯著多樣化的安納托利亞景觀,其中仍然有重要的連續性要素。

深度解讀:羅馬帝國經歷了哪些危機,是怎麼一步步走向分裂的? - 天天要聞

筆者解讀

古羅馬在3世紀開始時就逐漸的開始沒落,面對多方面的威脅,面對波斯亞薩王朝暴力的威脅,羅馬更是沒反抗的能力。晚期的羅馬受到了種族、貧富差距跟政治的影響形成了極端的兩極化,因此羅馬最終走向滅亡。

參考文獻

史密斯·羅默,《新文化史》

拜占·庭羅,《羅馬主教座堂》

肯尼迪,《偉大的阿拉康格斯》

巴菲爾德,《危機四伏的邊疆》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五萬孫劉聯軍如何燒穿八十萬曹軍? - 天天要聞

五萬孫劉聯軍如何燒穿八十萬曹軍?

公元 208 年冬,長江赤壁的江面上飄着細雪。周瑜站在樓船甲板上,望着西岸曹軍連綿百里的營寨,手中的令旗被江風吹得獵獵作響。 曹操號稱八十萬大軍已陳兵江北,而孫劉聯軍僅有五萬,且內部主戰主和之聲吵得他太陽穴突突直跳。更讓他心驚的是,曹軍戰船
免費≠公平?原神聖遺物為何評價兩極分化? - 天天要聞

免費≠公平?原神聖遺物為何評價兩極分化?

——為何“歐皇1天畢業”,“非酋300天坐牢”卻0提升?貪生怕死角鬥士,一往無前少女心大家好,我是拾柒。一、聖遺物系統的“雙刃劍”本質1. 表面公平:免費獲取機制“聖遺物可以免費獲取的機制,這能讓平民玩家也有機會獲得極品詞條的聖遺物。從一定程度來說,聖遺物系統相較而言會非常的公平。”零氪玩家可通過日常體力獲...
殘暴,屠出歷史紀錄!熟悉的威震天爆走拿下搶7!快船慘遭淘汰! - 天天要聞

殘暴,屠出歷史紀錄!熟悉的威震天爆走拿下搶7!快船慘遭淘汰!

掘船搶七大戰一觸即發,快船相比此前做了首發五虎的變陣:哈登+鮑威爾+小卡+小瓊斯+阿祖,即將小瓊斯頂替了鄧恩,提高了鋒線上的深度。掘金則五虎未變:穆雷+布勞恩+小波特+戈登+約老師。開場後快船的變陣就立竿見影,小瓊斯火力全開內外開花——擋拆下順攻框、接球下快攻自投自搶以及底角三分一箭穿心,幫助快船搶佔先機。...
援助圭亞那30餘年 中國醫療隊隊服成“中國名片” - 天天要聞

援助圭亞那30餘年 中國醫療隊隊服成“中國名片”

在萬里之外的南美洲國家圭亞那,自1993年起,一批又一批的中國援外醫療隊的醫生,用堅守和奉獻精神,為當地患者帶來健康與希望,也推動了圭亞那診療技術的發展。前不久,65歲的眼疾患者奇尼安到喬治敦公立醫院找黃曉波醫生複診。他患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繼發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經過及時手術,他的眼睛已恢復了視力。喬治敦...
山河印記·尋訪抗戰足跡丨“響木”清脆 抗聯密營里的“密電波” - 天天要聞

山河印記·尋訪抗戰足跡丨“響木”清脆 抗聯密營里的“密電波”

篤篤篤……“啄木鳥”發出的悅耳聲音回蕩在林間,然而在80多年前,這個聲音卻是東北抗日聯軍預警及聯絡的“密電波”。搖動“響木”會發出類似啄木鳥啄木頭的聲音,抗聯戰士利用“響木”發出的不同聲音可表達多種意思,其在抗聯部隊隱蔽傳遞消息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介紹,80多年前,楊靖宇率領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