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董旻站在郿塢城樓上,看到皇甫嵩的軍隊攻打塢堡時,不知是否想起了,曾被他殺死的何進之弟何苗。
就隔三年的時間,作為董卓的弟弟,現在他也和當年的何苗一樣,體會到了牆倒眾人推的背叛和絕望。
曾經風光無限的自己和整個家族,如今命如草芥。
生於潁川,長於隴西
董家祖籍是涼州隴西郡臨洮縣人。(《三國志·董卓傳》)
漢末臨洮並非現在的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而是在現在的定西市岷縣,位於當時隴西郡的南端。
(漢末臨洮位於隴西南端)
(董)卓父(董)君雅,由微官為潁川綸氏尉。有三子:長子(董)擢,字孟高,早卒;次即(董)卓;卓弟(董)旻字叔穎。--裴注《三國志·董卓傳》引《英雄記》
董卓的父親董君雅,從小官做到豫州潁川郡的綸氏縣尉。
從後兩個兒子的字都帶有“潁”字來看,在這裡他生下了次子董卓,和老三董旻。
從《三國志·董卓傳》說董卓“少嘗游羌中,盡與豪帥相結”可知,董君雅後來帶一家人回到了隴西。
(董卓少年時期常去羌人聚集區)
董旻與哥哥們一起在這裡長大成人。
征為禁軍
西漢延續秦朝的徵兵制,所有男子到了規定的年齡都要服兵役。
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為官,名將多出焉。--《漢書·地理志下》
“六郡良家子”有被徵到朝廷為羽林禁軍、護衛禁軍的慣例,而且很多名將出自身這個途徑,比如李廣、趙充國等。
東漢光武帝劉秀罷兵,郡國不再設那麼多常備軍,改為募兵制,即當國家需要時才臨時招兵。
但東漢仍在一些郡國保留了徵兵制,“六郡”便保留了其傳統。
漢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三國志·董卓傳》
(六郡位置圖)
“六郡”指涼州的隴西、漢陽(曾名天水)、安定、北地四郡,及并州的西河、上郡。(《漢書·地理志下》)
這一帶位於邊疆,百姓常受羌、氐,匈奴、鮮卑之苦,民風彪悍善騎、射,無疑這裡的兵源是非常優秀的。
“良家子”指非工、商、巫、醫等在市井間進行交易,頭腦過於精明的家庭子弟,而選擇那些根正苗紅、忠於大漢的家庭的子弟。
父親董君雅做過官,隴西董家無疑就是這樣的“良家”。
由於“徵兵制”帶有一定的強迫性,每個適齡良家子弟都有義務參加,何況這又是個有前途的晉陞途徑,還有哥哥董卓的照應,董旻也同時被徵兵。
(羽林軍負責宮廷宿衛)
但因董卓之前有做過吏掾的經歷(裴注《三國志·董卓傳》引《吳書》),經過這次徵兵直接做了羽林郎,是個官。
而董旻應該只是普通羽林或者護衛禁軍士兵,從他後來擔任的奉車都尉的路數看,更可能是被徵到“期門”護衛禁軍序列。
擔任奉車都尉
董卓於167就跟隨張奐平定并州(《三國志·董卓傳》),然後為朝廷一路征戰,到189年何進死之前已做到前將軍,拜并州牧不去。
而此時在洛陽的董旻也做到了二千石的奉車校尉。
奉車校尉本職工作是管理皇帝乘坐的馬車,霍去病之子、霍光都曾擔任過此職務,竇固更是以此職位出征過匈奴。
到了東漢,這個職位淪為了勛職,隸屬於光祿勛手下,沒有了實權,但特許參加朝會,地位還是不低的。
(董旻被特許參加朝會)
董卓常年領兵在外,兵權太重,而且他的人品朝廷很多人都不喜歡。如果朝內的董旻也掌握實權,一旦發生勾結後果將不堪設想。
但對於董旻來說,這無疑是躺槍。我是我,哥哥是哥哥,你們怎麼能因為顧忌我哥哥,就斷送了我一個大好青年的前途呢?
既然努力沒用,就看有沒有機會的眷顧吧!
殺車騎將軍何苗
189年四月,何進召董卓、丁原、王匡等兵馬到洛陽,後來反悔,讓諫議大夫種劭前往勸返董卓,結果趕都趕不走,最後直接兵馬直接來到洛陽城下。
最後總算又在種劭的極力勸說下,董卓才後退到離洛陽二十里的夕陽亭。(《後漢書·張王種陳列傳》)
此時洛陽城內的董旻,肯定是又怕又喜的。怕的是何進、董卓擦槍走火,拿自己祭旗;喜的是二哥現在準備干大事了,董家和自己翻身的機會來了。
這種心情下,他肯定會做些應變的準備。
八月二十五日黃昏,十常侍殺何進於南宮嘉德殿前(《後漢書·竇何列傳》),洛陽城內的各路何進人馬殺向皇宮為其報仇,董旻也混在了其中。
(嘉德殿和朱雀闕位置圖)
(何)苗、(袁)紹乃引兵屯朱雀闕下,捕得趙忠等,斬之。--《後漢書·竇何列傳》
何苗雖然和何進在殺十常侍的問題上意見不同,但見何進被殺,明顯和袁紹等何進手下站在一邊的。並在北宮的南門朱雀闕下,殺了十常侍兩個領頭的其中一個趙忠。
可是兵痞的見識是有限的。
何進的部將吳匡,是後來蜀漢驃騎將軍吳班的父親,吳懿、吳皇后的叔父。
朱雀闕下,吳匡見到何苗。他一直都向何進埋怨何苗不和他兄弟同心,就懷疑今天殺何進的事是何苗勾結十常侍乾的,於是對在場將士喊道:
“殺大將軍的就是車騎將軍,大伙兒願為大將軍報仇嗎?”
何進別看做事猶豫不決,但對將士非常厚待的。在場的將士都流淚道:“願以死報仇!”(《後漢書·竇何列傳》)
(門闕)
於是吳匡就和這幫報仇心切的將士殺向了何苗,其中就有董旻。
董旻此刻的心裡別提多高興,何進死了城內就你車騎將軍何苗權勢最大,管你委屈不委屈,冤枉不冤枉,殺了你就為我二哥除掉一個最大的對手。
牆倒眾人推,特別是裡面還有別有用心的傢伙,沒了何進的何苗命如草芥,被殺死後棄屍於皇宮後花園內。(《後漢書·竇何列傳》)
車騎將軍何苗死後,洛陽城中再也沒有比董卓更強大的軍隊,董卓由此開始專權。
(何苗冤死)
董旻趁亂殺何苗,對其兄董卓來說,貢獻極其重大。
掌控長安
遷都長安前,在洛陽董卓還算低調,並沒對董旻等親戚特別怎樣。
但袁紹等關東聯軍群起,董卓192年離開洛陽抵達長安後,這些親戚的春天就來了。
(董)卓弟(董)旻為左將軍,封鄠侯;兄子(董)璜為侍中中軍校尉典兵;宗族內外並列朝廷。--(《三國志·董卓傳》)
左將軍在漢代不常設,金印紫綬,位僅次於上卿,職務要麼是負責京師兵衛,要麼屯兵邊境。(頭條百科)
董卓肯定不需要董旻去打仗,這個左將軍明顯是掌握長安城內的兵權;侄子董璜掌管小皇帝的衣食住行、言行舉止、安全宿衛全;女婿牛輔等西涼軍負責長安外的安全防務。
(董卓統治的三層架構)
董卓的內親、外戚很多都在朝廷擔任了官職。
還在侍妾懷裡抱着的二兒子都封了侯,授予金印紫綬。孫女董白還不滿十五歲,封為渭陽君,為她舉辦了盛大的授封儀式。(裴注《三國志·董卓傳》引《英雄記》)
這些親戚中最被重用的還是董旻、董璜、牛輔,而地位最高的正是董旻。
董旻被封為鄠侯,封地鄠縣位於右扶風東端,離長安很近。
(董旻的封地鄠縣位置圖)
命喪郿塢
董卓在封地郿縣建了座郿塢,高與長安城一樣,塢里存儲了可供守軍三十年吃的穀物。
他曾說,如果大業可成,就雄霸天下;如果不成,可以堅守郿塢一輩子。(《三國志·董卓傳》)
然而最堅固的堡壘,總是先從內部攻破的。
(董)卓既死,當時日月清凈,微風不起。(董)旻、(董)璜等及宗族老弱悉在郿(塢),皆還,為其群下所斫射。--裴注《三國志·董卓傳》引《英雄記》
192年四月的這天,董旻、董璜都遠在郿塢,沒在長安,董卓被王允、呂布刺殺。
(王允)使皇甫嵩攻(董)卓弟(董)旻於郿塢,殺得母妻男女,盡滅其族。--《後漢書·董卓列傳》
(郿塢城牆與長安一樣高)
朝廷派皇甫嵩統兵來攻打郿塢,失去二哥董卓這個依靠,董旻現在承擔起了守護全族的使命。
就像三年前,失去何進後,肩負着何家命運的何苗。
命運就是這麼可笑,彷彿是個輪迴怪圈。牆倒眾人推,郿塢里的守軍背叛了董家,董家全族被這些叛軍和皇甫嵩軍,砍死的砍死,射死的射死,全族被滅。
董旻和何苗都落得了同樣的下場。
總結
董旻、何苗終究是自己能力太有限,都在作為家族頂樑柱的兄長突然被殺後,無法接着挑起家族的大梁,迅速敗死。
而董家相對與何家,更失人心,最後下場也更慘。
董旻殺何苗,再到自己被殺,是不是他的歷史使命就是現身說法,給我們講一個因果的循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