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壯士的事迹不僅出現在課本上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生們,還曾因為是光榮革命事迹被拍攝成了電影傳播到了大江南北,讓所有的中國人民和愛國人士都看到了。
這五位同志的革命、勇敢,堅定和熱血。如今的保定市狼牙山紀念館內依然真實地記錄了這歷史事件,這五個人分別是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和行動譜寫了一首首愛國的可歌可泣的史詩和詩篇。
狼牙山五壯士
很多人都知道他們五人成功掩護了大部隊撤離,最後和日軍孤身奮鬥直至彈盡糧絕。在最終的時刻,他們五人義無反顧地跳下懸崖。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們五人中曾有兩人倖存。
當時他們義無反顧地縱身跳下去之時,馬寶林,胡德林,胡福才三人當即壯烈犧牲,而另外兩位葛振林,宋學義卻被山腰的樹枝掛住,後又被好心的村民救起,所以才能幸免於難。
後來他們二人仍然在為國家的建設而奔波,宋學義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就回老家擔任了村支書,為自己的家鄉發展而奮鬥着,而葛振林還是選擇繼續在部隊中戰鬥,最後以副師級退役,副軍職待遇而告終。
宋學義
掩護主力撤退的七連
在革命的歷程中,黨的部隊里湧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他們有着崇高的愛國心理,有着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當屬狼牙山五壯士。
和其他英雄們不同的是,這五位壯士不僅成功地完成了任務,而且還以自身之力保存了民族氣節,並沒有因為深陷窘境就投敵賣國。時至今日,他們的故事還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而狼牙山五壯士的革命精神也是成了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分支。
1941年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段,當年8月份,侵華日軍加緊了向華北方面進軍的步伐。他們必須加快自己的腳步。因為在歐洲和蘇聯的戰場上的日軍已經開始有了倒退的態勢,所以他們開始集中兵力對晉察冀邊區的根據地進行毀滅性的大掃蕩。
侵華日軍
他們妄圖利用在東方戰場上取得勝利的態勢作為起點,力壓在蘇聯方面的失敗。九月下旬,大約有5000多個日偽軍整裝待命,他們將要對北京西部的大部分地區進行三光政策的掃蕩,而他們此舉的任務就是殲滅該地區所有八路軍根據地的黨政機關。
也就是說,日軍此舉是想毀滅我方的心臟。若是黨政機關被摧毀,那麼下屬的軍隊將失去領導力,一定會在將來的戰鬥中自亂陣腳,所以他們的企圖非常的奸險。河北的易縣是他們首要的目標,因為那裡地勢開闊平坦,進行掃蕩運動將會非常順利,日軍要以此作為起點,輻射周圍所有我黨的根據地。
侵華日軍
為了一舉消滅黨中央,黨政機關和各路軍隊,日本那邊派出了三路部隊層層圍堵,將近5000人的隊伍把易縣地區團團包圍,他們重兵壓境,企圖用這樣的陣勢讓八路軍嚇破膽。所以一開始他們只是以恐怖的步伐慢慢縮小包圍圈,等到所有的策略都已經準備就緒之後,他們才開始猛烈攻擊根據地。
日軍的前線計劃早就已經被各路黨政機關得知,在日軍活動之前,這個根據地的領導就已經下了命令:必須要讓大部隊突圍出去,把這個縣城讓給日軍,讓他們撲一個空,總比我方和他們在這裡激戰流血要好。可突圍則就需要小股部隊率先出去牽制敵軍,因此,每一個根據地都會有一個小股部隊掩護主力部隊。
八路軍
群眾轉移,並且他們還要留下來牽制敵軍和迷惑敵軍的走向,因此這樣的小隊大約是九死一生。當時晉察冀軍分區的主力部隊將於9月24日轉移,留下來負責掩護任務的則是一團七連。
在命令下達之後,主力部隊趁夜色悄悄轉移,哪知敵人的火力太猛,主力部隊一邊前進一邊還要和日軍對打。這樣行軍就使得主力部隊的撤退速度慢了下來,而日軍步步緊跟、從不手軟。
這時候,七連在電光火石之間竄到了日軍的左翼,他們拿着最好的裝備來吸引了敵軍的注意力,這時候的主力部隊才獲得了一絲喘息之軍。因為日軍發覺七連這邊的方向有着炮火密集的武器,他們誤以為七連才是真正的大部隊,於是他們調轉方向向七連轉移。主力部隊趁此跳出了敵軍的包圍圈,成功了撤退的出去。
圖源網絡
救走了主力部隊,可是七連卻深陷敵人包圍,要知道七連可是全團最精銳的一個連隊,上級派他們來護送主力部隊撤退正是看中了七連戰士上身上的豐富戰鬥經驗和血性。
而此時敵軍的主力正向他們趕來,若他們自身再不能夠逃跑成功,恐怕要全連葬送在此,所以整個七連部隊又再次成為主力,而這份主力必須再分出去一些小股部隊,另去吸引敵人的注意力。這樣的打法在抗日艱難的時候很是常見,以小換多是最普遍,也最節省有生力量的打法。
所以,在七連和日軍交戰之際,他們中有一些人挺身而出,自願當成掩護主力撤退的先鋒,而這些被挑出來的班就是七連六班,六班裡有五名戰士,也就是後來的狼牙山五壯士。
狼牙山五壯士雕像
其實在最初他們挺身而出的時候七連的同志們是不同意的,以五個人的力量阻擊那些數倍於自己的敵軍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是這五個人執意去執行阻擊任務。在蒼茫的大地間,這五位壯士沒有任何怨言,也沒有撤退一步,拿起武器就向前奔去了。
馬寶玉作為他們五個人的班長,一直帶着他們往主力部隊相反的方向跑去,而離他們越來越近的就是一座座奇崛的山峰,崇山峻岭中最高的那個就是狼牙山。
狼牙山的輓歌
此時的他們正在全力吸引着敵人的活力,全然不知他們已經走上了一條絕境。但即使就算他們知道前方是懸崖峭壁,相信以他們的意志和勇敢也會頭也不回地走下去。
狼牙山
晉察冀軍的主力部隊經常在附近的山巒中拉練,所以這五個人對附近的近況都非常的熟悉。狼牙山在平時也算做他們的訓練之所,所以馬寶玉帶着五個人七拐八拐,一邊回頭打槍,一邊將日軍引往那叢林的最深處,而時不時響起的劇烈槍聲真的讓日軍誤以為他們五人奔走的方向才是七連主力。
在奔跑一段時間之後的日軍果然上鉤,他們的大部隊漸漸衝著這五個人合攏而來,並且一直追到了最高的狼牙山上。看到湧上來的敵人越來越多,馬寶玉歡欣地對同志們說:“咱們班成功地完成了任務,主力部隊應該藉此機會跳出了包圍圈。可恨的是,日軍越來越多了!”
這時候宋學義提了一個建議:“班長,咱們應該給主力部隊多增加點轉移的時間,不然我們五個人圍着山頭跑吧,把日軍繞得團團轉,這樣七連撤退的時候就能鬆快一些!”
圖源網絡
“這個方法好,反正鬼子已經跟在了我們後邊,乾脆就讓他們咬死我們,主力部隊撤得越遠越好,現在我們往狼牙山那邊去,只要把敵人困在山的周圍就能拖的越來越久,大家有意見嗎?!”班長馬寶玉的話音剛落,剩下的四位同志立即挺直胸膛大喊了一聲:“沒有!”
得到了同志們的支持,馬寶玉欣慰地笑了一下。可是他心裡的苦澀也油然而生,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清楚,狼牙山只有一條上山的路,也是唯一一條能下山的路。如果他們真的將鬼子引到了山頂處,那麼他們就只能夠和敵人同歸於盡了。
馬寶玉他們頂着兇猛的火力往山上趕去,他們誘敵深入,發誓要把日偽軍溜到山頂上,所以日偽軍仍然以為這群人是七連的火力,開始對他們進行密密麻麻的打擊。在戰鬥的過程中,他們五人已經不同程度地負了傷,但仍然一直在互相包紮,攙扶前進。
狼牙山五壯士影視形象
隨着日軍的火力網越來越猛,他們幾個人子彈數也越來越少,所以圍堵上來的日軍也密密麻麻地展現在他們的眼前。馬寶玉和他們五人已經到了山頂的最高處,而下面還在有着如螞蟻一般的敵人。
兩位老英雄的後半生
“沒有子彈,那就扔石頭!不要讓一個敵人上來!”馬寶玉一邊捂着流血的腿,一邊激動地向下扔石塊,隨後的四個人也緊跟着班長的步伐,他們兩手抓着石塊用力的投擲到爬上來的日軍頭上。
佔據着地勢的優勢,他們很快就打退了日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而此時敵軍的領頭人看到他們的“石頭雨”很猛烈之後便開始往山頂上扔炮彈,企圖用被炸飛的石子塊將這五個人炸死。
經過一陣猛烈的轟炸,馬寶玉其他幾個人都氣喘吁吁並且痛苦難忍。“同志們,主力部隊已經成功轉移,從戰鬥開始到現在,我們已經堅持了五個多小時。現在日軍已經層層圍堵了上來,我們應該怎麼做?”彈盡糧絕的馬寶玉堅定的對戰士們問道。
狼牙山景區標註
其他四個人不約而同地回答他“絕不投降!”“同志們,我現在以6班班長的名義命令你們,不準當俘虜!”馬寶玉喊完這條命令之後率先登上了高高的懸崖,隨即便縱身一躍,而其他的戰士們也跟隨着班長的腳步跳下了懸崖。追上來的敵軍最終是慢了一步,他們沒有得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壯烈殉國,而葛振林和宋學義二人被山腰樹枝牢牢地掛着,後來逢當地的抗日根據地幹部和村民救助,他們二人才能免於難。晉察冀軍區的領導得知後便授予這三名烈士“榮譽模範戰士”稱號,也給生還下來的葛振林和宋學義發放了榮譽勳章。
葛振林和宋學義獲救後的合影
後來聶榮臻元帥還親自接見了他們二人。從此之後,他們二人便帶着三位同志的性命接受了領導們的慰問。在抗戰結束之後,狼牙山那裡樹立了一個勇士紀念塔,以此來表彰他們五人的革命功勛。
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
在建國之後,宋學義因為身體原因便回了老家當起了村幹部,他在那裡開荒種田,帶領着村民走向了一條致富道路。葛振林繼續參與到了抗日戰爭中,甚至他還憑藉著過硬的功夫在解放戰爭中一馬當先,繼續弘揚了他們“狼牙山五壯士”的精神。
宋學義
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他被授予了少校軍銜,即使已經榮譽加身,但是他仍然在軍隊里奉獻着自己剩下的半生歲月,葛振林就這樣一路干到了副師極。
1986年,葛老將軍重走當年的英雄路,他被眾人一路攙扶到了狼牙山,當他堅持要去往山頂看看當年的場景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已經垂垂老矣,再也沒有少時的體力了。他只能望着那一座高聳的山峰默默地流下了眼淚。
他是在懷念過去的革命歲月,更是在懷念逝去的三位戰友。1971年,宋學義老英雄去世,2005年3月21號,葛振林老英雄也與世長辭,雖然老英雄們離開了人世,可是他們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卻永遠的留在世人的心中。
離休後的葛振林擔任了駐地十多所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
可隨着英雄們的去世,一些歷史虛無主義的言論也漸漸抬頭。1996年,一篇描述“狼牙山五壯士”的文章橫空出世。在這篇文章里,作者用春秋筆法暗指這五壯士其中有人因投敵而被殺。
這篇文章一出立即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後來還是當年救了葛振林和宋學義二人的恩人余葯夫出面才證明了狼牙山五壯士的真實事迹。由此可見,他們五人當年的所作所為是多麼的令人震撼,以至於到了有人不相信的地步。
時至今日,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還在傳承,他們五人身上堅定不屈的革命精神永遠地激勵着後人,以他們為代表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勇往直前的民族氣節。也正因如此,黨才能夠帶領軍隊在數次的戰鬥中節節勝利。
狼牙山五壯士雕像
百年風華,恰如今朝,正是有了前輩們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時今日的大好年華。歷史虛無主義應該被抵制,英雄的功勛更不應該被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