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現代人說:“馬有多少,國家就有多大”。在火器廣泛應用之前,發展養馬都是中原王朝加強軍力的根本之策。而要大力發展馬政,好的養馬地是必要條件,宋之一朝為何對幽雲十六州念念不忘,除了“任何一寸國土都不能丟”的理念以外,還在於宋朝缺乏養馬之地,而幽雲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的重要養馬之地。
養馬的歷史
馬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的考古發現證明,4000多年前的先民已開始有意識地養馬。
馬居六畜(馬、牛、羊、雞、豬、犬)之首,無論在游牧文明還是農耕文明中,馬都是先民不可缺少的幫手,或者說馬就是生產力的標誌。可以說在古代,馬幾乎包辦農村的一切繁重工作。所以馬一開始只是作為農業生產、交通運輸之用。
而馬用作軍事最早出現西周時期,如《周禮·夏官》記載,西周時馬的主要用途已經出現了供軍用的“戎馬”。而戰馬的大規模應用則是在春秋時期,如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晉公子重耳返國時,送以“疇騎二千”;到了戰國時期,趙國為了對付騎兵強盛的北方游牧民族,更是大力發展騎兵,甚至推行胡服騎射;秦趙長平之戰時,秦將白起用五千精騎截斷趙軍,這是最早的大規模騎兵作戰的記錄。
隨着馬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相馬這一行業也應運而生。比如春秋戰國時的寒風相口,麻朝相目,秦牙相前,贊君相後……,以及西漢時的儀長孺相額,中帛氏相齒,謝氏相馬鬃、馬唇,丁都君相馬的身材,等等。
而相馬集大成者則是東漢的馬媛,他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對良馬各部位應具之優異形態集中在一馬身上,使這匹馬的外形骨相達到良馬最完善的境地。這就是馬援首創的“名馬式”。
馬媛的這一創舉,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發展養馬,改良馬匹;另一用意在於教育別人學會相馬,所以他說:“傳聞不如親見,視景不如察形,今欲形之於生馬,則骨法難具備,又不可不傳之於後世”。於是他把製造的銅鑄良馬模型放在東漢首都洛陽的城門口展覽示眾,以廣得眾人認識良馬的機會和效果。
馬援所製造的“名馬式”是世界上最早的良馬模型,他集歷代相馬名家觀點之大成而使之形象化。它不僅是對當時,而且對後來的馬匹選育也起了重要的指導和示範作用。
養馬為何需要優良的養馬地
很多人有誤解:馬只要喂草不就可以了嗎?草不是到處都是嗎?養馬是很簡單的事情。其實,這大錯特錯。
首先,馬是食草動物沒錯,但是馬的消化能力很弱,因為馬不像牛一樣會反芻。所以,養馬想一次餵飽幾頓不吃,那是不可能的。
歷史上也有類似記載:“大中祥符六年二月二日,牧制置使言,淳澤並諸處馬監,每冬寒至,春草未出時,馬在野,多因草少,致成瘦弱。”而馬一瘦弱就幹不了活了。
其次,馬的胃口很大。根據上世紀華北農業境況的數據,華北地區馬騾的主要飼草是玉米葉,一匹馬一年的需求量大概是3650斤/頭;而牛的飼料就比較寬泛,麥秸、高粱桿、粟桿皆可,一年也就2920斤;雖然驢和馬一樣,也不反芻,但是一頭驢一年需求的草2190斤,比馬少多了。
第三,馬不能光吃草,還得喂糧食,特別是乾重活時,戰時的戰馬就更不用說了,幾乎“一日三餐”都得喂糧食,甚至普通百姓都吃不上的豆料。根據民國時期對河北清苑的農村調查,一頭乾重活的驢,一年得喂高粱3.6石,而馬匹更是驢的三倍(12.2石)不止,所以在馬匹失去軍事作用以後,它的歷史使命也基本終結了。
第四,馬除了平時飼養成本高以外,即使沒啥重活,和平時期也會發生意外。比如饒州“所蓄牝牡馬五百六十二,而斃者三百十有五,駒之成者二十有七”562匹馬死了315匹,小馬駒活到成馬就12匹。有一種觀點說,宋朝養馬不行,是因為搞國營,如果私人養馬就好了。那麼,如果馬監不行,真讓私人養呢?
其實,宋朝也曾經試着鼓勵民間養馬。《宋史》記載:“元豐三年春,以王拱辰之請,詔開封府界、京東西、河北、陝西、河東路州縣戶各計資產市馬,坊郭家產及三千緡、鄉村五千緡、若坊郭鄉村通及三千緡以上者,各養一馬,增倍者馬亦如之。”顯然,城市戶家產要達到三千貫,鄉村五千貫,這才養得起馬。這要求顯然是比較高的,普通農戶根本養不起馬。
再說,養馬需要大量的土地,宋朝群牧司言:“馬監草地四萬八千餘頃,今以五萬馬為率,一馬佔地五十畝。”而五十畝地,差不多是一個中上等五口之家的水平了。因此,民間養馬僅限於想象。
所以,馬匹的養成絕對需要一個優良的養馬地,雖然不能解決喂糧食的問題,但最起碼其他條件是基本具備了。
古代六大養馬地
一、西北養馬區:五星
這一地區包括古代西域,草原豐美,各族人民歷來以畜牧為生,盛產良馬。2000多年來即為中國主要的良馬資源地。陝西、甘肅地區養馬也有悠久歷史。公元前約900年,非子在汧、渭之野為周孝王養馬有功受封,成為秦國的始祖,秦馬也因此有名。以後漢、唐時的大型國營養馬場,即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
代表馬種:河曲馬、大宛馬
河曲馬,它是中國地方品種中體格最大的優秀馬。它的最大優點就是耐重(可馱運100~150公斤、單套大車可拉500公斤重物),持久力較強(最大負重下可日行50公里),疲勞恢復快。秦穆公為周天子所牧的就是河曲馬,秦始皇統一六國所用騎兵的戰馬也是河曲馬。
大宛馬,大宛是古西域國名,大宛馬是西域最出名的馬種,也是人們常說的汗血馬。汗血寶馬體形好、聽話、快速、適於長途行軍,它不僅是戰爭的利器,更是古代帝王乘坐的首選。李世民昭陵六駿中的“什伐赤”、“特勒驃”即為大宛馬。
二、塞北養馬區:五星
戰國以後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在塞北相繼興起,擁有龐大的馬群。通過民族間的貿易、戰爭和遷移,這一地區的大量馬匹自周、秦以來不斷傳入中原。如唐代在北邊設馬市,貢馬有的甚至來自貝加爾湖一帶。明、清宣化、大同等邊塞重鎮每年向塞外市馬定額達3.4萬匹。從遼、金、元到清代,察哈爾草原都是主要的養馬地。
代表馬種:蒙古馬
蒙古馬,相比歐洲馬、大宛馬的高大健壯,蒙古馬雖然比較矮小,但勝在皮厚毛粗、耐受力極強,不但可以連續行軍幾晝夜,而且還能忍受零下四十度的嚴寒,這在蒙古第二次西征中敢於在冬季發動攻勢,蒙古馬耐嚴寒的優勢就發揮的淋漓盡致。
而且蒙古馬能在雪地里覓食,士兵還可以靠母馬的馬奶充饑,極大地減輕了後勤補給的壓力。
蒙古鐵騎的機動性天下無雙,就得益於蒙古馬,蒙古騎兵不但能一邊作戰一邊行軍,而且每天都能推進80公里,相比歐洲騎士的單純行軍距離多了將近一半。
三、西南產馬區:三星
包括西藏地區,西南地區養馬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漢代巴蜀商賈已在這裡進行馬匹和其他畜產貿易。東漢曾在四川、雲南設置馬苑。西南馬適于山區生態環境,不乏名貴良馬,但作軍用多不及北方馬。據《桂海虞衡志·獸志》記載,南方所產“果下馬”,高不逾三尺,以廣東德慶所產最佳。
代表馬種:大理馬、蜀馬
大理馬,體型矮小緊湊,行動靈敏。四肢結實,筋腱發育良好,屬兼用型馱乘馬種。
蜀馬,體型較小,擅走山路。唐代李匡乂《資暇集》卷中說:“以其便於難路,號為蜀馬。”
四、東北養馬區:四星
東北養馬區包括現在的東北地區以及古代的幽雲十六州,春秋、戰國時的東胡及繼起的鮮卑、烏桓,都是騎獵部族。鮮卑東面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扶餘人以營農為主,也產名馬。契丹、女真族先後建立遼、金後,曾設有宏大的群牧組織。遼國養馬達百餘萬匹,金世宗時僅7處群牧所養馬就達47萬匹。近代因大量移民關外墾殖,迫切需要畜力,東北三省成為近百年來全國馬數最多的地區。
代表馬種:吉林馬、黑龍江馬、東北挽馬
吉林馬,吉林馬力速兼備,輕快靈活,適應性強,耐粗飼,持久力強,容易飼養和駕馭,八旗兵所用馬匹多是該馬種。
黑龍江馬,體型稍輕,抗寒力強,體質結實,較乾燥,有悍威。
東北挽馬,它是在蒙古馬基礎上,用輕型馬品種和重型品種雜交育成。所以東北挽馬的挽用工作能力較強,體質結實,適合農用。
五、中原養馬區:二星
中原自古車騎馳逐,養馬頗盛,唐代在河東(今山西)設有牧監,“馬產甚蕃”,但由於長期缺乏優良馬種,此地所養之馬一般作為民用,除了宋朝。宋朝由於缺少優良的養馬之地,所以其所設牧監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區,全盛時多達14處。但這些牧監大多經營欠善,以致衰落不堪。明代的官馬民牧,也主要都在這裡推行。清代禁止民間養馬,加之人口日繁、牧地不足,中原養馬業才一蹶不振。
六、東南養馬區:一星
中國素有“南船北馬”之說,東南地區養馬業不發達,但也並非絕對不宜養馬。如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因戰車需要,馬匹一度發展很快。自唐至宋代,都曾在南方浙江、福建、江西、湖北等地建立養馬場。明初在江淮之間和蘇南地區興辦牧監達14處,在中國南方歷史上是空前的。
歷代中原王朝所屬養馬地
漢朝:
漢武帝時期驃騎將軍霍去病奪取河西走廊,漢武帝在此設置了武威、酒泉、張掖、敦煌4郡,河西走廊第一次成為漢朝養馬地。
公元前60年,漢宣帝劉詢在烏壘城建立西域都護府,並正式在西域設官、駐軍、推行政令,史稱“漢之號令班西域矣!”西域的良馬從此源源不斷地進入漢朝。
據載,漢武帝時,漢朝軍方的戰馬已經達到了50多萬匹。這不能不說是漢朝擁有西北養馬區之功。
唐朝:
唐朝的全盛時期,在西域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將整個西域和天山以北置於大唐的管轄之內,隴右、河西更是大唐的核心地帶。
《舊唐書》記載,貞觀十五年,從長安至隴右,有保樂、甘靈、岐陽、太平、安定等八處戰馬飼養基地,每一處戰馬的數量都在5000匹以上。此後甚至隴右養馬之地都不能容納這些戰馬,只得遷徙到甘肅黃河以北。唐高宗時期,唐朝的戰馬數量達到頂峰,擁有戰馬超過100萬匹。唐代安史之亂後,隴右陷於吐蕃,但唐朝的畜牧仍然發達,其他養馬之地皆在大唐的控制範圍之內。
元朝:
蒙元作為歷史上騎兵最盛的朝代,養馬地以及戰馬一直不缺。
元代統治期間牧馬地從西伯利亞東南部,經察哈爾至黃河下游,共劃分為12個大牧區。每一個牧區馬匹數量多則幾十萬匹,少則幾千匹。
宋朝:
宋朝既未控制西北,又失去了幽雲十六州,所以宋之一朝戰馬奇缺,比如宋神宗熙寧八年,官方記載的戰馬數量僅有3萬多匹,宋高宗紹興十二年,趙構自稱擁有戰馬1.3萬匹。而且宋朝的戰馬除了從西北地區通過貿易輸入以外,基本都是西南地區的蜀馬和大理馬,據載,當年忽必烈的蒙古軍滅亡南宋之前先期攻打雲南就是為了切斷宋朝軍馬的來源。
明朝:
明朝最強盛時期也只是控制到隴右之地,對於西域根本未曾染指,明代在陝、甘二省屯墾繁殖軍馬,又建養馬場,直至河西走廊遠處。
朱元璋是從南方起家,與陳友諒的翻陽湖大戰也是水上作戰,所以朱元璋最開始並不重視騎兵部隊,後來,朱元璋為了防範蒙元的死灰復燃,大力發展馬政,實行茶馬制度,每年從西北、塞北地區向內地輸入馬匹數以萬計,明朝戰馬的數量才堪堪過了20萬匹。明永樂年間設馬市於遼東等地,收購來自松花江至黑龍江一帶的馬,並設立遼東苑馬寺主持養馬。此後一直到宣宗朝,明朝戰馬數量一直保持在20萬匹左右。
清朝:
清代以滿洲八旗起家,戰馬數量無論是品質還是數量都僅次於元代,其軍馬大多取自於塞北的察哈爾草原以及東北地區。後來康雍乾三朝又平定了新疆的准格爾部,將西北養馬區也置於統治之下,清代的養馬業達到鼎盛。但是隨着火器的推廣和應用,清代中期養馬業顯著衰退,清朝設在東北、西北等地的養馬場都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