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鄧小平在小院內“閉門思過”時,忽然有一名自稱是他“老下級”的人前來拜訪,並且給嗜煙如命的鄧小平帶來了5條他最愛抽的“中華煙”。鄧小平試着吸了一口後,不禁感嘆道:
“好久沒有抽到這麼香的煙了!”
而這名不顧時局困頓,親自給鄧小平送香煙的人,就是二野34師師長,新中國的開國少將:尤太忠。
每當後世評價尤太忠時,人們給他最多的評價是“一位能在他人身處困境時雪中送炭的人”。
(尤太忠)
那麼,尤太忠和鄧小平之間,究竟有過怎樣的一段革命友情?為什麼後世會有這麼多的人,以“雪中送炭”來評價這位開國少將?
今天,本期節目為您講述:開國少將尤太忠。
尤太忠出生於1918年,是河南省光山縣人。那時的河南,正飽受着饑荒、戰亂和瘟疫的摧殘,尤太忠的父親早早撒手人寰,僅留下尤太忠和母親相依為命。
生活在光山縣陳崗村的尤太忠一家,並沒有土地,只能靠充當地主戶下的佃農勉強糊口度日。1931年1月,13歲的尤太忠不堪忍受這種失去尊嚴,寄人籬下的生活,於是憤而參加光山縣的紅軍第四游擊大隊,成為了一名“紅小鬼”。
後來,尤太忠所在的紅軍第四游擊大隊被編入了赫赫有名的紅四方面軍,尤太忠本人也因此成為了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十師29團的一名戰士。
1932年10月,尤太忠跟隨着紅四方面軍主力部隊,開始了浩浩蕩蕩的“西征”,這支革命部隊輾轉皖、豫、鄂、川諸省,最終在四川通江、南江和巴中地區,開闢了面積僅次於中央蘇區的“川陝革命根據地”,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成長和孕育了徐向前,許世友等諸多一代名將,其中也包括後來的尤太忠。
在川陝革命根據地紮根期間,尤太忠參加了儀南戰役、反三路圍攻和反九路圍攻等多場戰鬥,並在1934年1月負傷。同年6月,年僅16歲的尤太忠擔任排長,並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
好景不長的是,受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影響,中央紅軍於1934年被迫開始進行長征,紅四方面軍的長征於次年也拉開了帷幕。
長征既是對紅軍部隊整體的一次磨礪,也是對每一位紅軍戰士的生死考驗。在紅四方面軍北上爬雪山、過草地的路上,缺醫少葯是家常便飯。年紀輕輕的尤太忠身體很快扛不住如此嚴酷的環境,染上了瘟疫,就連路都走不動了。
看到病懨懨的尤太忠,有部分戰士萌生出了讓尤太忠一個人跟在隊伍後面,大部隊先行出發的念頭,但這無異於判了尤太忠死刑。眼見這名年輕小伙一路跟着紅軍大部隊的31軍政委詹才芳於心不忍,對身邊的人說道:“給他一個馬尾巴,讓他跟着大部隊走吧。”
憑藉手中攥緊的一根馬尾巴和自身頑強的毅力,尤太忠竟然奇蹟般地走過了茫茫雪山和草地,於1936年10月順利轉進至陝北革命根據地。此時的尤太忠經歷長征一路上的千難萬險,早已浴火重生,成為了一名信仰更加堅定的革命戰士。
(紅軍時期的尤太忠)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身經百戰的尤太忠被編入八路軍,成為了八路軍第129師386旅772團3營12連的指導員。在這裡,尤太忠結識了自己一生的革命戰友,也是自己的老上級:王近山。
在八路軍中有着“瘋子”之稱的王近山,正是《亮劍》故事中獨立團團長李雲龍的人物原型。在真實的抗戰歷史上,王近山打起仗來也以“快、准、狠”和“不按常理出牌”著稱。1937年10月26日,王近山帶領着尤太忠的772團三營和特務連一個排,在七根村伏擊日軍輜重,以20餘人傷亡的代價,殲滅了日軍300餘人的正規軍部隊。
在王近山的教導和磨礪下,尤太忠從一個此前在紅軍中名不見經傳的小排長,日漸成長為了能夠獨當一面的一員大將。對此,尤太忠一直心懷感激。
1938年,尤太忠率領部隊參加神頭嶺伏擊戰,突破日軍對晉東南抗日革命根據地的九路圍攻。1940年6月,尤太忠在國共摩擦期間,痛擊國民黨馬鞍山旅。同年8月,尤太忠參加百團大戰,與其他部隊合圍並殲滅日軍一個中隊,榮獲“二級戰鬥英雄”的稱號。
(百團大戰)
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尤太忠已經在八路軍中頗有名氣,後來尤太忠的部隊被編入晉冀魯豫野戰軍,擔任六縱16旅旅長,成為了劉伯承和鄧小平麾下的一員戰將。正是因為這一段經歷,尤太忠才與鄧小平結下了一段不解之緣。
1946年6月,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同年9月,尤太忠率領麾下部隊參與定陶戰役,六縱16旅在這場戰役中圍攻並全殲國軍整編第二師,國軍師長趙錫田兵敗被俘。在1947年的豫北戰役中,尤太忠採用不規則火力襲擊結合工兵爆破的非常規戰術,攻破了解放軍此前數次攻打部下的湯英縣,俘虜了民國期間赫赫有名的大盜軍閥——孫殿英。
(孫殿英)
真正讓尤太忠名揚全軍的,當屬1947年8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搶渡汝河這一戰。在這場戰役中,劉鄧大軍前有汝河天險,後有不到50里的國軍追兵。第17旅旅長李德生早已奉命掩護輜重部隊提前過黃河,能夠調動來保護劉、鄧指揮部的,只有尤太忠的16旅和肖永銀的18旅。
當時尤太忠的第16旅負責作為指揮部的先頭部隊,接到任務率先渡過汝河為主力探險。可是正當第16旅剛渡過汝河時,因為後方追兵殺到,劉伯承急令第16旅前隊變後隊,到指揮部後方來掩護。尤太忠的第16旅就這樣在1分鐘都未休整的情況下,火速再次渡河奔襲到彭店,掩護劉鄧指揮部。在構築防禦陣地期間,尤太忠的帽子都被一顆炮彈炸飛,險些犧牲在戰場。
在得知尤太忠的部隊不顧疲憊,火速趕赴彭店前來救援指揮部時,劉伯承激動地握着尤太忠的手,連連對他說辛苦了,而站在劉伯承一旁的鄧小平則因此格外欣賞這個意志堅定,顧全大局的年輕人。
從此以後,尤太忠受到了劉伯承和鄧小平的格外器重。1948年6月的襄樊戰役中,尤太忠和他的16旅承擔了主攻的任務,最終尤太忠全殲了襄樊守軍2萬餘人,並且生擒國軍守城司令康澤。1948年12月淮海戰役期間,他在雙堆集殲滅赫赫有名的黃維兵團,為解放戰爭期間的戰略決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淮海戰役)
1949年,晉冀魯豫野戰軍被改變為第二野戰軍,尤太忠擔任二野第三兵團第12軍第34師師長,追隨劉、鄧大軍解放大西南,並且率領先頭部隊攻克蔣家王朝的“陪都”重慶,出任重慶警備司令。
到解放戰爭尾聲,尤太忠、肖永銀和李德生被並稱為“六縱三劍客”,但尤太忠並未就此自滿。1951年2月,尤太忠率部北上,參加抗美援朝,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2軍第34師師長。
在朝鮮戰爭第五次戰役期間,他率領部隊突襲漢江南岸,追擊美法聯軍,並在深陷包圍圈後成功突圍。隨後,尤太忠又參與金城防禦戰和上甘嶺戰役,痛擊美韓聯軍。1954年,尤太忠光榮歸國,進入解放軍第七文化速成中學學習。1955年9月,尤太忠被授予少將軍銜,是開國少將中為數不多參與長征、抗日、解放戰爭和朝鮮戰爭的將領。
(尤太忠與楊得志合影)
尤太忠之所以被後世稱讚,不僅僅是因為他在沙場上功勛卓著,更是因為他在生活中“雪中送炭,不忘舊恩”的美德。1964年,王近山因離婚案身陷囹圄。窘迫之際,這名落拓的開國中將忽然想起了自己可以向老部下求助,而他想到的第一個人,正是自己昔日麾下的三營指導員:尤太忠。
在收到王近山的來信後,尤太忠多次進言,讓許世友向毛主席建議重新重用王近山。1969年,得到重新錄用的王近山從鄭州趕往南京,尤太忠不辭辛苦,親自下車迎接。當他看到滿臉憔悴的王近山後,連忙幫自己的老首長王近山拉行李,並對他說道:“怎麼不捨得買張卧票過來?”
(王近山一家)
同樣讓尤太忠念念不忘的,就是解放戰爭時期他的另一位老首長和老政委:鄧小平。1973年,尤太忠得知鄧小平重新回到北京的消息後,不顧他人勸阻,只身前來看望鄧小平,這令鄧小平又驚又喜。尤太忠得知鄧小平煙不離手,於是特地為鄧小平準備了香煙,但當他看到鄧小平沒抽了幾口,就皺起了眉頭時,心裡忽然有一陣覺得不是滋味。
於是在第二天,尤太忠再次拜訪鄧小平,這次他為老首長帶來了5條“中華”。當鄧小平詫異地問尤太忠怎麼又來了時,手邊香煙的味道瞬間釋然了他心頭的疑惑,他無不感慨地說道:
“好久沒有抽到這麼香的煙了!”
1978年12月,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歷史時期後,年過六旬的尤太忠被先後任命為成都軍區、廣州軍區的司令員,以自己後半生的全部心血來拱衛祖國邊疆的國防安全。1980年——1987年,尤太忠組織了多次中越邊境兩山輪戰的戰鬥,得到了鄧小平的稱讚。1988年9月,解放軍軍銜制度恢復後,尤太忠被授予上將軍銜。
對於自己辛勞的後半生,一心報國的尤太忠從未感到後悔過,或許讓他感到痛心的是故人的不斷離去:1985年,自己的摯友和上級許世友的病逝。許世友的遺願是和自己去世後,能夠以土葬的方式和母親埋在一起,尤太忠得知後特地挑選了兩棵上好的百年楠木,為許世友制棺。
1998年7月24日,尤太忠因病逝世,享年80歲。他生前的遺願,是和鄧小平的葬禮儀式一樣,遺體火化後,骨灰撒入大海。或許,這名身經百戰的老將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仍想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追隨自己的老上級,守衛這片他終其一生都熱愛的土地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