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是中國歷史上褒貶不一的人物。
負面評價說他竊取了近代革命的勝利果實,是近代竊國第一人。正面評價說他是近代改革第一人,對中國近代化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
但是袁世凱的所有功勞,隨着“稱帝”的糊塗決定,他本人徹底被打入負面人物的行列。在皇帝的寶座上待了83天,被轟轟烈烈的近代革命趕下台,成為古今倒行逆施的第一人。
政治都是過眼雲煙,袁世凱和他的政治在他倒台後,化為塵煙淹沒於歷史。而他留下的銀圓“袁大頭”被後人趨之若鶩,深刻地影響着近代中國經濟和收藏界。
“袁大頭”的由來
清亡以前,封建社會的流通貨幣主要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主,較大的買賣則以金銀一類的貴金屬交易。1840年,西方列強不請自來以後,為了適應西方列強的貨幣體系,清廷開始仿照西方鑄造“大清龍洋”。
大清把初次鑄造權交給兩廣總督張之洞。張之洞不負眾望,在1889年製造出第一枚大清銀圓“龍洋”。經過光緒元寶、宣統元寶、大清銀幣多次嘗試,最終確定大清“龍洋”的規格為總重量27克,純銀含量25.78克左右。
即將邁入1900年的大清已經有一天沒一天了,根本無暇顧及鑄幣權,故而採取放任自由的態度,各地總督也沒有統一標準,所以鑄造出來的銀圓,只是形式上相同,名義上也都叫“龍洋”,實則成色品質五花八門,基本都是局限在地方流通,根本沒有“實用”價值。
辛亥革命爆發了,為了籌集戰爭軍費,各地加快了銀圓鑄造,摻雜着銅幣、紙幣在內,進一步加劇了清末民初的貨幣混亂局面。
辛亥革命成功後,民國成立。此時的民國府庫無異於一座“空城”,北洋上台後,首先要解決的是遏止貨幣混亂的局面,在全國發行統一制式的貨幣。當時北洋的“話事人”是袁世凱,他為了提高自己影響力,決定用自己的頭像鑄造銀圓,“袁大頭”由此問世。
“袁大頭”火的原因
有些網絡自媒體野號為了炮製噱頭,說袁世凱在位83天發行了7.5億銀元。
這種說法比袁世凱倒行逆施恢復帝制更可惡,7.5億銀圓並非全部是袁世凱稱帝期間發行的,甚至不全是袁世凱發行的,而是從1914年至1929年整整15年間發行的總和。
“袁大頭”在中國貨幣史上具有里程碑紀念意義。無論是成色還是做工都相當精良,它按照89%的銀、10%的銅、1%的錫鑄造而成,一枚成品銀元重量是七錢二。
因為清新脫俗的設計,特別是含銀量相對交足,“袁大頭”在民間很快流行起來,它到底有多受歡迎呢?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一些偏遠地區依然認可使用袁大頭。按道理說,袁世凱早已是過去時,他發行的貨幣應該更替,但那裡的老百姓仍然堅持使用“袁大頭”,或許是看重它的含銀量。為此,官方不得不增發了一些,讓它自然過渡到退市。
“袁大頭”有多值錢
收藏界流傳這樣一句話“家有一枚袁大頭,十年吃喝不發愁”。
很多人以為“袁大頭”相當值錢,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稍微有點嘗試便能品出來,7.5億枚袁大頭,這麼龐大的數量怎麼可能值錢到這種程度。
網上傳聞說,上海一家拍賣會以955萬的價格拍賣掉一枚袁世凱開國紀念幣,刷新了袁大頭的歷史記錄。另外一枚民國三年甘肅加字版的袁大頭也拍出了500多萬的價格。
實際上,這種事大多僅限於傳聞。即便是真的,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比如像共和、飛龍、簽字版等稀有品種,這是都是價值連城的稀缺貨,因為存世極少,單枚價值數萬到數百萬元也很正常,而袁大頭的普通價值也就在兩三千塊左右,民國八年和九年的相對貴一些。
關於收藏的問題,大家本着個人愛好去玩一玩足矣,不要幻想用它來一夜暴富。這當中水的深度,沒有人能夠夠到底,因為它光版本就達到3000多種,再加上市面上各種假貨,真真假假實在難以分辨。
最後,向各位朋友科普一點小常識。“袁大頭”的背面是一株嘉禾圖案,嘉禾在中華文明中具有十分吉祥的寓意。所謂“嘉禾”是指生長奇特且茁壯的禾苗,《尚書·周書·微子之命》中說,“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獻諸天子”。既有重視民眾的意思,也有“和”之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