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周學會荷蘭語,只為一場講座:奧本海默的天才,點燃了人類歷史

2025年04月10日06:12:03 歷史 1126

他不是科學怪人,但他的確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奧本海默,一個會寫詩的物理學家,一個用六周學會荷蘭語只為一場講座的天才。他是紐約上西區的富家子弟,出身優渥,成長環境中充滿梵高的畫和柏拉圖的對話。他本想做化學家,卻在哈佛三年速成物理學士之後,被熱力學那門課帶進了理論物理的世界。

六周學會荷蘭語,只為一場講座:奧本海默的天才,點燃了人類歷史 - 天天要聞

他19歲進哈佛,22歲去了劍橋卡文迪許實驗室。但他手笨,不適合實驗,和導師關係緊張,甚至一度在精神崩潰邊緣,企圖投毒報復。那是著名的布萊克特——後來諾貝爾獎得主,差點被他送進地獄。

於是他轉去了哥廷根,和玻恩泡利狄拉克海森堡這些量子力學奠基人一起成長。23歲拿到博士學位,回國任教哈佛、加州理工伯克利。他是美國物理學界的中心人物,但對現實世界漠然。

直到法西斯興起,他意識到科學與政治無法分割。

他擔心德國人先造出核彈。於是,1942年,曼哈頓計劃啟動,他被挑中為領導。他要指揮3000人,預算從6000美元飆升到20億,核爆實驗場選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他小時候在那片高原養病,喜歡那裡的荒涼——後來這塊地成了毀滅文明的發源地。

他熟知鈾235的裂變過程,理解鏈式反應機制:一個中子打中U235,裂變成氪和鋇,再釋放三個中子,持續爆炸。更重要的是,科學家還掌握了人工製造鈈239的方法,它比U235更適合大規模製造核彈。反應堆華盛頓州建立,目標明確:造出能用的毀滅性武器。

1945年7月16日,三位一體實驗成功。他站在核爆光芒下,引用《薄伽梵歌》:“我成為死亡,世界的毀滅者。”但這是詩人的話,不是物理學家的悔悟。他知道,這顆炸彈必將使用。

不到一個月,美國扔下兩顆炸彈,廣島長崎,二十多萬人在烈火中消失,或者在輻射中痛苦死去。戰爭終結,但科學家的負罪開始。

奧本海默最初承認罪惡,但不久後又反口:“這是政府的問題,不是科學家的問題。”他在道德和現實之間搖擺。

戰後,他進入原子能委員會,成為美國核政策的顧問,辦公桌設在白宮對面。他反對氫彈,不是因為技術,而是因為他認為沒必要。氫彈比原子彈強幾千倍,製造它是另一場軍備競賽的開始。他想推動核裁軍,主張國際控制核武器,這與軍方和某些政治家的方向南轅北轍。

他在國會羞辱了當時的原子能委員會主席斯特勞斯,埋下禍根。冷戰到來,蘇聯在1949年提前完成核試驗。華盛頓急了,需要替罪羊。斯特勞斯反擊,利用FBI文件,加上一封沒有證據的“懷疑信”,將奧本海默打成“可能是蘇聯間諜”。

1954年,奧本海默遭到“清算”。他的安全許可被吊銷,聽證會持續四周,是閉門秘密審判,三人委員會2:1裁定他不再可信。那一票的關鍵是斯特勞斯。奧本海默從此被踢出核心決策圈。

諷刺的是,他的朋友愛因斯坦當時公開諷刺AEC是“原子滅絕委員會”。另一邊,馮·布勞恩(納粹火箭總設計師,後帶領美國登月)說:“在英國,奧本海默會被封為爵士。”這是科學界對政權手段的集體抗議。

但有人拍手稱快。愛德華·特勒——“氫彈之父”——在聽證會上落井下石,說他“不放心讓奧本海默決定國家大事”。為此,他被科學界封殺多年,但也因此成了華盛頓寵兒。H彈還是被製造出來了。1952年,馬紹爾群島試爆,美國擁有更強核武

奧本海默不願為此背書。他反對氫彈,也反對核戰爭的不可控升級。他認為“製造這種武器是一種人類災難”,但沒人再聽他。

失勢後的他在普林斯頓安靜生活,繼續主持高等研究院。他沒拿過諾貝爾獎,卻三次被提名。他也不在意這些。他抽煙成癮,瘦得像煙霧。1965年查出喉癌,兩年後在家中去世,享年62歲。

他妻子將他的骨灰撒在美屬維爾京群島聖約翰島外的海里,那個地方如今叫“奧本海默海灘”。

他一生都處在矛盾中。是創造者,也是破壞者;是清醒者,也是政治犧牲品。

他始終拒絕政府提供的“翻案機會”,哪怕是肯尼迪邀請他回歸主流,哪怕是約翰遜親自授予他“費米獎”並附帶五萬美元稅後獎金。他只是淡淡地說:“總統先生,您今天做出這個決定,需要一些勇氣。”

那年是1963年。

五年後,馬丁·路德·金遇刺,美國社會失控。核武陰影沒有散去,冷戰反而更加冷。奧本海默死了,但他留下的技術和問題卻越來越“活”。

奧本海默清楚,他釋放的東西不是勝利,而是人類從未擁有過的破壞力。他曾說:“我並不承擔個人責任,但我知道,我們改變了人類生活的基本條件。”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漳州薌城:抗戰老兵後人捐贈紅色傳家寶 - 天天要聞

漳州薌城:抗戰老兵後人捐贈紅色傳家寶

閩南網5月9日訊(通訊員 沈思虹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在抗戰老兵許俊科家中,陳列着金光閃閃的徽章及牌匾,一枚“長江支隊南下福建60周年紀念章”鐫刻太行太岳精神在八閩綻放的鐵血征程,一副“優秀共產黨員”牌匾輝映使命榮光。
紅場閱兵推動歷史的車輪,有遺憾的和平勝利更珍貴 - 天天要聞

紅場閱兵推動歷史的車輪,有遺憾的和平勝利更珍貴

5月9日,莫斯科紅場上的勝利日大閱兵,舉世關注。莫斯科紅場的閱兵式從來都不是簡單的軍事表演。當鐵甲洪流碾過克里姆林宮牆下的方石,當軍靴鏗鏘聲,震蕩着聖瓦西里大教堂的穹頂,這場跨越時空的軍事儀式,總在....
中國在2400米高原建大壩!耗時十年後首次蓄水 - 天天要聞

中國在2400米高原建大壩!耗時十年後首次蓄水

位於中國西南地區的雙江口水電站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高大壩。據相關媒體報道,該水電站已於5月1日開始蓄水,其開發商稱,這距離正式投入運行又近了一步。這座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耗資360億元人民幣的項目已耗時近十年,主要用於發電和防洪。
淮南三叛助力司馬氏加速奪取曹魏大權 - 天天要聞

淮南三叛助力司馬氏加速奪取曹魏大權

曹魏後期,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掌控曹魏大權,從此時起,司馬氏開始奪政專權,此舉使得掌握軍事重鎮壽春的統帥先後發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兵變,他們分別是王凌之叛,毌丘儉文欽之叛,諸葛誕之叛。這三次叛亂都是被司馬氏平定的,同時也助力司馬氏加速奪取曹魏
當文物普查來到新疆 無人機飛躍無人區 - 天天要聞

當文物普查來到新疆 無人機飛躍無人區

“前段時間,我們在文物普查時遇到了沙塵暴,後來安全撤到了塔中鎮。”新疆和田地區文旅局文博科科長、普查隊長買提卡斯木·吐米爾說。當時全隊的給養只剩下兩箱礦泉水,在普查隊距離塔中加油站還有50公里時,汽車指示燈亮起,提示燃油即將耗盡。
冉閔,是民族英雄?還是殺人惡魔? - 天天要聞

冉閔,是民族英雄?還是殺人惡魔?

今天,我們說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其行為和決策引發了後世無盡的爭論。欣賞他的人尊他為拯救漢族於水火的民族英雄,討厭他的人斥其為雙手沾滿鮮血的殺人惡魔,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武悼天王冉閔!冉閔,字永曾,小名棘奴,出生於公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