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收到老戰友張殿禮寄來的長篇小說《槐花飄香》,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展現在眼前,皖北農村半個多世紀的風雲變幻,由弱變強、由窮到富的壯麗詩篇在耳邊迴響。徵得老戰友同意,本平台將選載部分章節,讓讀者從中領略跨越世紀的人間百態。(文中標題為編者所加)
第二章 槐家姓為乾隆帝賞賜_《槐花飄香》(小說)選載
槐樹庄小學坐落在村中間略靠南一點,三面環水,東面、西面、北面各有一口水塘。
這是一個不太大的四合院,三間正房(北屋)、兩間西廂房、兩間東廂房,一間門樓。東廂房由學校負責人黃老師一家住着,西廂房由韓德儒住着。
那曾是莊裡財主家裡的房子,土改時連同土地一併沒收了,土地分給了貧民,房屋就當作了夜校,再後來就改成了小學校。
這個小學是解放後一年才設立的,總共就配了兩名老師,七八年時間,不知換了幾茬老師,用“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形容也很恰當。主要是學校條件太差,吃住行都不方便,留不住人。
黃老師算是待在槐樹庄時間最長的,原因是他在附近村子裡找了一個老婆,老婆娘家貧窮,結婚後就住進了小學。開始他東西廂房都佔著,去年韓德儒來後,就把西廂房騰給了韓德懦。儘管住房窄狹些,但夫妻兩個都是窮苦出身,將就着過活也挺知足的。
韓德儒皮膚白皙,一臉的書生氣,穿着也比較講究,春秋都是中山裝,冬季也是用中山裝褂子套住棉衣。不過衣服顏色單調,不是灰色就是黑色,顯得莊重而死板。他留着大背頭,頭髮整天梳得一絲不苟,也不知塗抹的什麼油,鋥明發亮,村人調侃地說他的頭“螞蟻拄着拐棍都上不去”。
韓德儒調到槐樹庄小學之後,因為自己不會做飯,也就搭上了黃老師家的小伙。為此,他將自己住的東廂房倒騰出一小間當成了伙房,黃老師也非常樂意。
自從成立人民公社,開辦集體食堂以後,兩位老師以及黃老師的家屬也都到生產隊吃上了大鍋飯,關閉了學校的小伙房,扒掉爐灶,那間房就成了黃老師八歲兒子黃小帥的卧房。
韓德儒再過一年多就到四十歲了,自從被打成右派後,老婆就與他離了婚,身邊也沒有一男半女,至今仍然孑然一身。你想,他頭上戴着一頂右派帽子,比狗屎都臭,又窮得叮噹響,誰還願意跟他?可槐樹庄偏偏有一個漂亮女人對他情有獨鍾,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除了喜歡韓德儒人高馬大、帥氣十足的外表外,還喜歡他的知識淵博、自命清高、從不趨炎附勢、卑躬屈膝……她就是村西頭有名的俊俏寡婦李二嬌。
槐樹庄地處皖西北,隸屬建安縣,與豫東的皂子集地邊搭地邊,只隔一條地沿溝。
槐樹庄的村齡少說也有八百多年,可以說與村中央那棵老槐樹同齡。據老槐根說,他爺爺的爺爺的上幾輩從山西逃荒要飯流落到此地。那時候槐樹庄只有幾戶人家,還算不上一個村莊,連莊名都沒有,還是他爺爺的爺爺的祖輩在幾家住戶的中央栽了一棵槐樹,就叫成了槐樹庄了。後來村莊的人家多了起來,就在槐樹庄南側分別栽上了桃樹、杏樹、海棠和梨樹,就以樹的名字叫起了桃樹庄、杏樹庄、海棠庄和梨樹庄,其餘四個庄的村民大都是隨着槐家遷移過來的,不是一個槐家家族的,就是槐家的表親,反正都有親戚關係。
槐樹庄比桃樹庄、杏樹庄、海棠庄、梨樹庄都大,發展到現在足有三百多戶人家,一千多口人。那四個村子總共加起來也不到二百戶。人民公社成立後,槐樹庄 便與周邊的桃樹庄、杏樹庄、海棠庄和梨樹庄劃歸一個大隊,大隊部理所當然地設在了槐樹庄,大隊的名稱也自然而然地叫成了槐樹庄大隊。桃樹庄、杏樹庄、海棠庄和梨樹庄四個庄分別各建一個生產隊。槐樹庄劃成三個生產隊,簡稱南隊、東隊、西隊。槐樹庄三個生產隊從劃分及叫法上來看,南隊在南、東西隊並列在北,成品字形。
南隊的住戶和土地主要集中在莊子的南面,西隊的住戶和土地主要集中在莊子的西面,東隊的住戶和土地就不用說了,肯定集中在莊子的東面。北面緊靠皂子集,住戶少,土地也不是很多,成不了氣候,所以一分為二,靠東邊的歸東隊,靠西面的歸西隊,就是沒設北隊。
那一帶的村民按方位民俗的說法,都以東為大。不知是哪輩子形成的規矩,是不是從老子的“紫氣東來”演變過來的?誰也說不清。
既然以東為大,加之東隊人多地廣,所以作為東隊隊長的麻五事事處處都以老大自居,什麼都跑在前頭,什麼都得出出風頭爭個先進。午收、秋收放了兩顆“衛星”,為他個人和東隊掙足了面子,他也成為全縣、全省乃至全國的先進人物。
接下來上級號召大鍊鋼鐵,麻五當然不甘落後。公社剛剛下達任務,麻五當天就開始行動,不幾天就在人來人往的馬路旁最顯眼的位置一溜築起了十幾座鍊鋼爐,全大隊的鍊鋼爐全被他東隊包辦下來,其他生產隊自然樂享其成。
幾個生產隊的隊長自願兌份子請麻五“嗨”了一頓,美酒加美言,直灌得麻五醉眼朦朧,臉上星星點點的淺色麻子明顯的凸凹起來。
趁着麻五舌頭打結說話打哏的當口,幾位隊長又吹又拍的,你一句我一句地說,麻五你是全國大名鼎鼎的英雄,最有魄力最有能耐,既然鍊鋼爐替我們築好了,乾脆也把鋼鐵一塊替我們煉了吧!
麻五不傻,雖然有了幾分醉意,但腦子還是清醒的,一口拒絕了。他知道,鍊鋼指標那是硬頭貨,稱斤論兩的,即便煉出來的是一坨鐵疙瘩也要夠斤足兩,來不得半點虛假,不比小麥和紅芋,說糊弄就糊弄過去了。
要鍊鋼就得有鐵呀!上哪弄去呢?你再有錢也難買到啊,全國都在大鍊鋼鐵,你需要人家也需要啊!辦法只有一個,只能從自己生產隊各農戶家裡收集搜刮。
麻五心裡清楚,各農戶家裡又有幾件鐵傢伙?自己隊里能煉夠指標就不錯了,何況他在公社的大鍊鋼鐵動員會上一拍胸脯吹出了超額百分之百完成任務的大話!
還有,要鍊鋼鐵得燒鍊鋼爐呀,用什麼燒啊?全國的煤炭還不夠國家鍊鋼企業用的,縣以下只能自力更生,自己想辦法解決。柴草肯定無濟於事,火力不足,達不到一定的溫度,連鐵也燒不化。唯一就是燒木柴,生產隊和農戶家裡又有幾根木柴?砍樹劈柴?全村百分之八十的樹木都是槐樹。槐樹可是村子的寶貝疙瘩,那也是槐樹庄的象徵啊!槐樹砍完了那還叫槐樹庄嗎?況且那些槐樹大都是祖輩人留下來的寶貴遺產啊!即便強行作出決定,那個老頑固-一老槐根能同意嗎?他雖然躺倒不幹了,可上邊並沒撤銷他的大隊書記啊!
果然不出所料,當麻五帶領社員大刀闊斧地砍伐樹木時,還是受到了老書記老槐根的阻撓。但是麻五讓人砍伐的不是槐樹,麻五知道槐樹不但是全村人的寶貝,而且也是老槐根的命根子。
槐樹庄姓槐的就數老槐根家族家大業大,人丁興旺。他爺這一輩老弟兄八個,他爹這一輩七個弟兄又各生五六個小子,一代一代繁衍生息,整個家族人口達到了近千口子,如今其他雜姓雖然遷移過來的人家多了,但槐家還是佔全村人口的百分八十以上。槐樹庄姓槐的理所當然算是大戶人家,其他姓氏的人家寥寥無幾,說槐樹庄是他槐家的也不為過。
槐家的姓原來並不是槐樹的槐,而是懷念的懷。還是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南巡時路過槐樹庄時,一股清香撲鼻而來,愈近村子香味愈濃。乾隆抽了抽鼻子,頓覺心曠神怡,急令車夫停車,在公公的攙扶下下了龍輦,看到滿村的槐花開得如火如荼,一串串如雪的花穗如同胖嘟嘟的娃娃掛在槐樹枝頭,煞是喜人,族長率全村村民叩拜皇上,然後獻上槐花蒸菜,乾隆持筷品嘗,香甜可口,龍顏大悅,遂賜槐姓,並命村人每年供奉朝廷槐花。所以,槐樹庄的懷家從此改為槐姓,全村人視槐樹為根本,稱槐花為貢品。
麻五再急眼,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強行砍伐祖上留下來的命根子--槐樹。但他敢把全村散落在角角落落的其他雜樹,譬如楊樹、楸樹、楚樹,甚至桃樹、梨樹、杏樹等果樹砍光伐凈。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張殿禮,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古井鎮人。1970年12月應徵入伍,在部隊服役20年,1983年初提拔為副團級幹部,1990年轉業到地方工作,在亳州市(含縣級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擔任副局長職務20年(期間擔任譙城區第一任工商局長3年)。轉業後,開始業餘創作文學作品。先後在《短篇小說》《百花園》《安徽文學》《天池小小說》等省以上文學刊物上發表百餘篇短篇小說。2017年,出版長篇小說《歐陽五姐妹》。1994年後,相繼創作了《軍嫂》《華佗五禽戲》《工商所長》等五部影視劇,先後在電視台和網絡平台上播出,其中《軍嫂》在央視播出。1995年加入安徽省作家協會;2011年加入中國電影家協會。現為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安徽省硬筆書法協會會員、亳州市硬筆書法協會名譽主席、亳州市書法協會會員、亳州市美術家協會會員。退休前曾擔任亳州市影視藝術家協會主席和亳州市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