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在很多位君王身上都發生過,“鬼神之說”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是被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只是在過去,人們對“鬼神之說”更加敬畏,甚至多代君王都有招一些道士專門研究“長生不老”“仙丹妙藥”。
在那時,君王被認為是天神之子,是被上天派下來管理人間的,所以有着至高無上的權利,就連死時都要有大量金銀珠寶,甚至後宮佳麗為之陪葬。
秦兵馬俑
秦兵馬俑大概就是是目前所發現的最為宏大的陪葬隊伍了,在史學家們第一次發現秦兵馬俑之時,就出現了非常多的傳言。有人說秦始皇暴戾無道,為了彰顯自己的至高無上,便讓自己的千軍萬馬來陪葬。
實際上的秦兵馬俑只是模仿千軍萬馬雕刻而成,真正完全以活人殉葬的殉葬制度實際上是商朝開始的。因為那時的人們認為,人在死後是以靈魂的形式繼續存活的,而作為“上天之子”的一代帝王怎麼能孤身一人以靈魂的形式存在呢?
一直到後面很多代君王,儘管朝代變更,但殉葬文化卻並沒有很快消失,而秦兵馬俑是春戰國時期被各諸侯國主張廢除“以人殉葬”後的代替品。
秦兵馬俑大都是用陶土冶制燒煉而成,在工匠們精妙絕倫的雕刻與上色之下,一個個兵馬俑變得唯妙唯俏,彷彿真人。每一個兵馬俑都擁有着不同的表情,這是現在機器製作加工出來的人偶娃娃所不能比擬的。
每一寸雕像在工匠的手下彷彿活了過來,不同的服飾,不同的兵器,不同的兵種,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手藝與智慧。
那麼問題來了,秦始皇為啥非得讓一群“陶土人偶”在陵墓中陪着他一起死呢?大概還是因為秦始皇的雄心壯志吧。畢竟秦獻公時期就廢棄了一伙人殉葬的制度,再怎麼樣還是得尊重一下老祖宗的,雖說以秦始皇的暴戾與威壓來看也不是不能命令軍隊給他陪葬,但人家也有兒子,人家也想讓自己子孫一直統治天下呀。要是真的讓自家軍隊陪葬,那辛辛苦苦打着天下豈不是鬧着玩?
秦始皇在晚年時期對於“長生不老”與“成仙之路”可謂是深信不疑,儘管知道自己會死,但對於那時候的人來說,死亡不過是換個地方生活,皇親貴族對於自己的身後事可謂是非常重視的。生前是什麼待遇,死後不然不能太差,所以就出現了大量的兵馬俑陪葬。
可是這麼規模宏大的數量,一時半會做不出來啊。的確,這麼龐大的數量需要提前很久就開始準備,在那個時候給自己修建陵墓可以說是非常積極的。像秦始皇,繼位後一年就開始準備自己死後的去處了,整整建了39年,停建後還沒兩年,秦始皇就去世住進去了。停建並不是建成,在秦始皇死後他的陵墓還陸陸續續修了一年。
活人殉葬
雖說秦始皇有秦兵馬俑陪葬,但這並不代表就不會有活人被拿來要求殉葬了。秦二世作為一個比秦始皇還要暴虐的皇帝,在秦始皇陵修建完畢時將建造陵墓的工匠盡數活埋,並且將秦始皇后宮之中無所出的嬪妃也盡數賜死給秦始皇陪葬。那麼究竟有多少人被以身殉葬了呢?
秦始皇自登基起就在想自己死後的墓穴該怎麼建造了,而秦始皇陵的建造還是由他的丞相李斯提出的。李斯提出這個方案之後,自家老闆非常滿意,大手一揮就開始抓壯丁,建造黃陵。黃陵建造用了小四十年,在這期間從未停止過抓壯丁補充工人來做苦活。
一開始大家都覺得這是個好差事,給天下之主修葺過陵墓,以後說出去多有面子啊!可是當他們踏入這個圈子開始,便被牢牢套住了。每天都在不停地勞作修建,沒有完整的休息時間,衛兵們牢牢盯着他們,偷懶一下都不行。就這樣,在這三十多年裡無數人老去,意外與疾病也並沒有讓他們能輕鬆一些。
人們漸漸發現,那些去往修葺秦始皇陵的人都在也沒有回來過,這就造成了沒有人願意主動去報名了。可是墓中幾乎每天都會有人因為過度勞累死亡,那些囚犯、流放之人也不是天天都能送來一大批的,若是耽誤了陵墓的交工,那大家都是要被砍腦袋的呀!
手下的兵將開始了大量徵用勞力,許多人家中合適的青壯年全部都被強行帶走去修葺陵墓,這種行為在秦始皇晚年時期最為嚴重。搞的百姓家中沒有壯丁,莊家也只能靠老人女子耕種,可嚴重的賦稅又讓這些家庭被壓的站不起身,慢慢地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監工的士兵被派往這裡時心裡還是美滋滋的,每天監監工,耍耍威風就能照常拿到工資,修剪速度太慢,挨罵了?沒關係,沖這些壯丁努力發泄怒火,盯得緊點就是了。可威風凜凜的他們大概也想不到自己是被選中陪葬的吧!
秦始皇陵還沒修好,就又要開始修長城,兩邊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這讓百姓人心惶惶,壯丁充軍地勉強逃過一劫,而那些沒權沒勢在家勞作的男子就陸續都被帶走了。
被帶走的壯丁不是被發往驪山修墓,就是被派到邊境修長城,哪邊都沒有個好結果。
派去修墓的這群人熬了一年又一年,熬到頭髮白了,人死了,就被丟出去。然後又有新的人被填進來,就這樣年復一年,終於把秦始皇熬死了。本以為剩下的這數十萬人熬死了秦始皇就迎來了生的希望,可偏偏就是天不遂人願。
上位的竟然不是大家期盼已久的公子扶蘇,而是那個不學無術的陰鬱少年胡亥。胡亥的狠厲暴虐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得了,這些人繼續在墓里獃著吧,把剩下的那些還沒有修好的地方修好再說。
不過本身也沒剩幾處了,這些人看着陵墓一天天修葺完好,好像回家的日期又近了許多。可事實證明,大家想多了,從他們入黃陵的那一刻開始,就註定了他們回不去。
終於,秦始皇陵在大家的努力下竣工了,都等着回家的人們臉上都洋溢着如釋負重的笑容,就連那些小小監工也鬆了口氣。可還沒高興多久,他們就發現了不對勁,出口傳來很大的聲響,大家忽然反應過來什麼似的,接連沖向外邊。可一切都晚了。
秦二世下令讓所有工匠為秦始皇陪葬,就這樣,數十萬人被關在陵墓之中,再沒了重見天日的機會。
不久後,秦二世又下令讓後宮沒有子嗣的妃嬪殉葬,挨個賜死。有人不願意,就被抓回來強行執行賜死,前後又是數千人。這殉葬規模可謂是相當宏大了。
至此,秦始皇的地下宮殿中,不但擁有了後宮佳麗數千名,也有了數十萬百姓,軍隊是大規模的秦兵馬俑,在死後的世界裡,他又將帶着他的鐵騎與臣民開始一段新的征程。
殉葬制度
這樣的殉葬制度雖然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廢除,但這並不影響依舊有很多君主繼續使用殉葬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私心。
秦二世暴戾無道,數十萬人性命於他而言不過是一群賤民,賜他們陪葬秦始皇是恩,是賞,這樣的行為註定了大秦帝國的天下將在他的手裡徹底消失。
歷史上使用活人殉葬的制度一直持續到隋唐時期稍見好轉,從直接賜死一個好端端的人陪葬,變成時候入皇陵陪葬。到了宋朝,由於一些邊疆民族也有活人殉葬的傳統,所以又興起了好一段時間。
明清時期雖說沒有讓大面積的百姓、軍隊陪葬,但後宮妃嬪陪葬幾乎是一直都存在的,只是在數量上明顯越來越少了。真正的活人殉葬制度實際上是在清朝康熙年間結束的,這才結束了這長達幾千年的荒唐的殉葬制度。
有些時候,古人的思維讓人無法理解,因為我們是在科學教育之下長大的,本身對鬼神就沒了曾經的“敬畏之心”,金銀財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在我們眼裡這些殉葬文化真的荒唐至極,無論是以人殉葬還是陪葬金銀珠寶,看起來都是無法理解的。但在古時候,無論皇親國戚還是平民,有能力的一定會在死時帶些什麼一起陪葬的。這也許是親人對死者的一種尊重,也是希望死者在另一個世界可以過得舒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