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銜將軍耿飈葬禮:91歲去世後省長親殮骨灰,場面堪比國葬

2022年07月03日00:41:43 歷史 1670

在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有12位軍隊的高級將領在周總理的麾下任職,後人稱呼他們為“將軍大使”。

而耿飈就是其中一位,他的去世在國內外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都和他的貢獻有關。

無銜將軍耿飈葬禮:91歲去世後省長親殮骨灰,場面堪比國葬 - 天天要聞

傳奇的人生之路

有壓迫的地方,就會有反抗。

耿飈出生於貧困的家庭,從小就跟隨父母親挖礦為生,礦山當中暗無天日,耿飈受盡了地主資本家的壓迫和剝削。

可是,苦難的生活,也同樣磨練了他堅定的意志。

中共湘區派遣了蔣先雲、謝懷德等人來到水口山傳播工人運動,年紀尚小的耿飈漸漸也懂得了馬克思主義的道理,開始投身於救國救民的道路中。

無銜將軍耿飈葬禮:91歲去世後省長親殮骨灰,場面堪比國葬 - 天天要聞

剛剛加入共青團不久後的耿飈就趕上了轟轟烈烈的農村大革命,他受到黨組織的委託回到家鄉開展運動,他以修路工人的身份作為掩護,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發動群眾組織農會。

到了紅軍開始戰略轉移的時候,耿飈已經是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的團長了。

那會,很多戰士都一頭霧水,不知道前路究竟在何方,有戰士問耿飈:“耿團長,咱們這是要打到哪裡去?”

耿飈也是張口就回答道:“打敵人去!”

無銜將軍耿飈葬禮:91歲去世後省長親殮骨灰,場面堪比國葬 - 天天要聞

那會,戰士們聽到自己的團長的話語擲地有聲,馬上都備受鼓舞,勇敢踏上了征途。

而耿飈,作為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重大戰役的紅一軍團先鋒團長,在戰鬥中的表現更是極為亮眼。

他的一次次戰鬥,都促使中央紅軍擺脫了危險的境地。

紅軍來到了陝北之後,他參加了直羅鎮戰役和東征戰役,在攻打甘泉的時候頸部受了重傷。

抗日戰爭時期,耿飈是八路軍129師385旅的參謀長,在保衛陝甘寧邊區中立下赫赫戰功。

無銜將軍耿飈葬禮:91歲去世後省長親殮骨灰,場面堪比國葬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後,他很快就被調到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執行中共代表團擔任副參謀長,並來到了葉劍英的麾下。

解放戰爭爆發後,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晉察冀野戰軍的參謀長,青滄戰役、保北戰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而在戰略進攻的大階段當中,他又指揮了著名的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等,為全國的解放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當年,全國能打仗的將領有很多,可耿飈卻能夠在很多的領域都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無銜將軍耿飈葬禮:91歲去世後省長親殮骨灰,場面堪比國葬 - 天天要聞

1950年初,第一野戰軍第19兵團的副司令員耿飈突然接到了來自中央的調令,可沒想到,這一紙調令,讓耿飈有了不同的人生。

那會,19兵團就是全軍中都格外出名的“楊羅耿兵團”,司令員是楊得志,政委是羅瑞卿,副司令員和參謀長就是耿飈,這個兵團在戰場上總是大有作為,可在部隊前往大西北的路上,耿飈就被喊回去了。

原來,他是周總理親自點的將,周總理想要讓他朝着外交戰線發展。

無銜將軍耿飈葬禮:91歲去世後省長親殮骨灰,場面堪比國葬 - 天天要聞

除了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的經歷外,周總理看上他,還有一層原因,是他曾有過外事經歷。

1944年9月,有一個美軍觀察組前往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去實際考察,他們那會是反法西斯的盟友,安全還是得要負責到位的。

組織上也決定,讓耿飈來負責這一件事。

耿飈在護送這些美國觀察組的時候也非常上心,這關乎着榮譽。

當他們行進到黃河附近的時候,突然遇到了日軍的空襲。

無銜將軍耿飈葬禮:91歲去世後省長親殮骨灰,場面堪比國葬 - 天天要聞

這些事情對於耿飈來說已經見怪不怪了,部隊也早都是訓練有素,只要指戰員一聲令下,大家就能很快找到隱藏的地方。

可這些美國觀察組的成員壓根都沒有見過這樣的陣仗,他們聽到空襲,很快就慌亂了起來,一副無可適從的樣子。

他們把自己的衣服和行囊都丟的到處都是,完全亂了陣腳。

這樣的行為,也將耿飈給嚇得不輕,若是每次遇到空襲都要重新組織起隊伍,那麼想要突破封鎖線,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礙於面子,耿飈當時也沒有說什麼,還生着悶氣。

無銜將軍耿飈葬禮:91歲去世後省長親殮骨灰,場面堪比國葬 - 天天要聞

此時,一個美國觀察組的小領導走上前來,準備發問,剛說到“將軍閣下”的時候,耿飈一肚子的氣瞬間就撒了出來:“什麼將軍閣下,不要叫了!”

這樣的氣勢,直接把美國人都給震住了。

反正已經凶起來了,耿飈就趁機開始整頓隊伍,向他們闡明了“遇事不慌”的要求。

在這一路上,這群美國觀察組的成員完全遵照耿飈的命令行事,成功突破了日軍的封鎖線。

無銜將軍耿飈葬禮:91歲去世後省長親殮骨灰,場面堪比國葬 - 天天要聞

這次事件,周總理就是知情的,他內心對耿飈的印象也越來越深。

在去北京的路上,耿飈還毫不知情,他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周總理見到了耿飈,先是肯定了他過去作出的成績,然後就簡單明了,要求他去從事外交工作。

耿飈此前一直都活躍在戰場上,突然去了另一個戰線,他有些不理解,更多的,也是因為很多工作對他來說實在過於陌生了。

總理還是做了一些思想工作,耿飈才漸漸選擇嘗試,服從組織決定,可內心深處,還是比較抗拒。

讓耿飈沒想到的是,沒過多長時間,他就見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親切地問:“小老鄉,怎麼想不通,怕了?”

耿飈回答道:“主席,我不知道如何去和洋人打交道。”

毛主席也笑了笑,對他說:“你天不怕地不怕,洋人有什麼可怕的?誰規定我們就不能當大使、外交官、進聯合國?我們不是去打槍戰,是去打口戰,去交朋友,去尋求和平,這是建設新中國的重要任務,你沒這個膽子?那我看錯人了。”

無銜將軍耿飈葬禮:91歲去世後省長親殮骨灰,場面堪比國葬 - 天天要聞

這一番話說完,耿飈立刻站了起來,對主席說:“保證完成任務!”

估計當時的耿飈都沒想到,接下來,他開始了自己20年的外交生涯。

在這段期間,他先後擔任了丹麥芬蘭挪威公使,以及中國駐巴基斯坦緬甸阿爾巴尼亞大使,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能夠擔任過6個國家大使、公使的外交官。

無銜將軍耿飈葬禮:91歲去世後省長親殮骨灰,場面堪比國葬 - 天天要聞

在任職的過程中,耿飈還遇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這在之前,是他未曾料到的。

有一次,一位瑞典將軍問道:“聽說,閣下過去是一位將軍,不知道您過去帶過多少兵?”

耿飈也就隨口回答了一番:“過去解放軍19兵團,下面有三個軍,加起來大概十幾萬人吧。”

瑞典將軍一聽,趕忙站了起來,對耿飈說:

“將軍閣下,您帶過的兵,比我們瑞典全境的士兵數量都要多。”

無銜將軍耿飈葬禮:91歲去世後省長親殮骨灰,場面堪比國葬 - 天天要聞

而耿飈在瑞典的日子裡,也非常虛心。

他看到了瑞典先進的工業,以及他們能夠推動起國際貿易的造船業、汽車業等產業都在迅速發展,他也很快將這些寫成了報告,供相關的經濟部門參考。

他認為,自己來到國外,就是要學習一些先進的經驗,自己的國家也在建設的道路上。

在很多國際大事發生的時候,耿飈都是親歷者和見證者。

無銜將軍耿飈葬禮:91歲去世後省長親殮骨灰,場面堪比國葬 - 天天要聞

比如在1954年召開的日內瓦會議開始之前,耿飈就分別拜訪了丹麥、瑞典和芬蘭,讓他們去轉達中國政府的意見,這些也引起了美國的關注。

1956年,他和韓念龍大使對調,周總理聽完了他的彙報,感嘆道:“在六年北歐的工作很紮實,為我國和北歐之間的關係打下了基礎。”

這次對調,也是想讓耿飈去和巴基斯坦搞好關係。

毛主席還專門叫來了他,對他說:“巴基斯坦和我國友好,不過你去了之後,要把我們和巴基斯坦的國界劃分好,西南門口,戰略位置很重要,你是軍人,就不用多說了。”

無銜將軍耿飈葬禮:91歲去世後省長親殮骨灰,場面堪比國葬 - 天天要聞

在和巴基斯坦總統見面的時候,米爾扎總統特別對耿飈那段長征中的歷史很感興趣,追問個不停。

兩人的相處總是非常融洽,中巴的友誼,也在越走越遠。

在這樣的基礎上,1964年中巴航線開通;1978年中巴兩國政府還舉行了喀喇崑崙國際公路通車儀式,兩國之間的關係也更加密切了。

後來,耿飈是“哪裡有需要就去哪裡”,相關工作也是越來越好。

無銜將軍耿飈葬禮:91歲去世後省長親殮骨灰,場面堪比國葬 - 天天要聞

當年,阿爾巴尼亞是“歐洲的社會主義明燈”,中國援助了他們很多。

可是,阿爾巴尼亞對中國援助的物資壓根都不珍惜,在中國老百姓都遇到了困難的時候,阿爾巴尼亞依舊不斷“伸手”,甚至反過來掙中國人的錢,很多設備還被他們給浪費掉。

霍查還毫不掩飾地說:“你們有的,我們也要有,就像弟弟向哥哥要求幫助那樣。”

耿飈對這樣的情況非常生氣,頂着巨大的壓力,給中央寫了一份報告,呼籲調整對阿爾巴尼亞的政策。

毛主席看到後,當即就說:“耿飈敢說真話,敢反映真實情況,是個好大使。”

無銜將軍耿飈葬禮:91歲去世後省長親殮骨灰,場面堪比國葬 - 天天要聞

很難想象,一國大使,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去做,耿飈就是這樣,能省則省,此前還在國外自己開車去上班,為了節省開支。

1970年,耿飈在打掃使館衛生和修繕窗帘的時候,因為戰爭年代留下的傷,不慎從給高處跌落了下來,直接造成了左腿骨折。

周總理非常關心他的健康問題,連忙請示毛主席,希望將他調回來,在中聯部工作。

毛主席說:“耿飈是個好同志,可以去中聯部工作。”

1978年,耿飈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

無銜將軍

按理說,耿飈長期在部隊戰鬥,立下赫赫戰功,軍銜也該不低。

不過,耿飈幾次都和軍銜“失之交臂”,這也和他轉到外交戰線有關。

1955年,是我軍首次授銜儀式,耿飈當時保留着軍籍,按照他當時的職務和歷史功績,被授予上將軍銜並不是難事。

在新中國的歷史上,十幾位國防部長都是有軍銜的,只有耿飈除外。

前四位國防部長都是開國元帥,後面都是上將軍銜。

他在位的時候,為新中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無銜將軍耿飈葬禮:91歲去世後省長親殮骨灰,場面堪比國葬 - 天天要聞

1980年5月,有着多年外交工作經驗的耿飈率領軍事代表團訪問了美國,他這次也走進了美國的五角大樓

耿飈的女兒耿瑩也回憶起了這段歷史,她說:“父親擔任國防部長這前後兩年的時間裡,為軍隊的建設操碎了心,當時去美國訪問的時候,五角大樓的工作人員不顧禁令,紛紛從窗戶探頭出來,大家都沒有想到,美國人會為中國的軍隊領導舉行歡迎儀式。”

也就是這次參觀,耿飈還登上了“小鷹”號航母,這也是人民解放軍首次踏上航空母艦

無銜將軍耿飈葬禮:91歲去世後省長親殮骨灰,場面堪比國葬 - 天天要聞

航母所代表的,也是全世界範圍內最為先進的海軍裝備。

那會,耿飈的內心十分激動,他迫切想要改變中國的現狀。

1988年,耿飈被授予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晚年退休後,他也一直關注着國家大事,多次給軍委寫信提出一些建議。

1991年,耿飈在回到革命老區慶陽的時候,當晚熱鬧非凡,很多老百姓專門前來看望他,還有一些群眾找他鳴冤。

無銜將軍耿飈葬禮:91歲去世後省長親殮骨灰,場面堪比國葬 - 天天要聞

此情此景,讓他很沉重,他向大家講述了一段過去的故事:

“當年我們旅在這裡駐防的時候,有個戰士犯下了嚴重的錯誤,按照紀律,應該將他槍斃的,可在操場上,來了很多老百姓,大家哭着求我們饒了這個戰士,讓他戴罪立功,就連受害者的父母都來了,跪着希望我們網開一面,最後,我們流着淚同意了群眾的請求。”

說完後,他環顧四周,對大家說:“現在,我想問問有些人,不管哪一個,如果你們做錯了事,老百姓會不會替你們求情?”

在那一瞬間,所有人都被震撼到了。

無銜將軍耿飈葬禮:91歲去世後省長親殮骨灰,場面堪比國葬 - 天天要聞

耿飈的晚年幾乎都沒有閑下來,總是為了國家的各種事情忙碌,做些能做的貢獻。

2000年6月23日,耿飈因病逝世,享年91歲。

2000年6月29日上午,八寶山革命公墓當中莊嚴肅穆。

“沉痛哀悼耿飈同志”的黑底白字懸掛在正廳的上方,鮮紅的黨旗覆蓋在耿飈的身上。

多位曾和耿飈一起戰鬥過的老戰友緩步來到了耿飈面前,向這位老同志三鞠躬。

無銜將軍耿飈葬禮:91歲去世後省長親殮骨灰,場面堪比國葬 - 天天要聞

包括張愛萍在內的多位重要領導,都向這位老革命戰士的去世,表達了自己的哀悼之情。

耿飈的小女兒耿焱一直記得,在耿飈去世的時候,福建省省長和耿飈的兒子耿志遠一起撿起耿飈的骨灰,裝入了骨灰盒當中,而整個葬禮場面,堪比國葬。

耿飈戎馬一生數十年,對人民軍隊有着深厚的感情,始終不變的,都是他的愛民之心。

無銜將軍耿飈葬禮:91歲去世後省長親殮骨灰,場面堪比國葬 - 天天要聞

參考

耿飈:毛澤東稱讚敢說真話的好大使 陳輝 黨史博採(上)

傳奇耿飈 夏遠生 新湘評論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桓玄篡位最大失算:逼死反覆無常的劉牢之,卻漏掉了影帝劉裕 - 天天要聞

桓玄篡位最大失算:逼死反覆無常的劉牢之,卻漏掉了影帝劉裕

公元402年,桓玄率軍逼近建康,成功清除司馬元顯、司馬尚之及其一眾黨羽後,自任都督中外軍事、丞相、錄尚書事、領揚、荊、江、徐四州刺史,掌控了東晉的最高權力。為了掃清隱患,他決定過河拆橋,除掉反覆無常的北府軍統帥劉牢之。於是任命劉牢之為會稽內
泰山和崔康熙矛盾激化,拉拉扯扯各有算計,天價違約金成最大障礙 - 天天要聞

泰山和崔康熙矛盾激化,拉拉扯扯各有算計,天價違約金成最大障礙

近日,山東泰山俱樂部韓國籍主帥崔康熙“失聯”一事被外界鬧得沸沸揚揚,成為這個中超間歇期最熱門的一個話題。這一事件初看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但背後實則是山東泰山俱樂部與主教練崔康熙之間複雜矛盾的一個集中總爆發。從表面上看,“失聯” 事件源於泰山俱樂部欲與崔康熙溝通夏窗調整事宜,卻無法聯繫到他。但事情遠非這...
歷史迴響中的民族覺醒 - 天天要聞

歷史迴響中的民族覺醒

盧溝橋畔的鐘聲穿透八十八載光陰,驚醒了沉睡在歷史褶皺里的血色記憶。當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首次公開展示胡桃澤正邦 83 分鐘口述影像,這位 731 部隊原解剖技師的自述,讓那段湮滅於檔案深處的暗夜重新浮現於陽光之下。
奧里吉悼念若塔:言語無法表達,你將永遠被銘記,兄弟 - 天天要聞

奧里吉悼念若塔:言語無法表達,你將永遠被銘記,兄弟

前利物浦球員奧里吉更新社媒悼念因車禍去世的若塔,距離他上一次更新社媒已時隔一年。前利物浦球員奧里吉在社交媒體上打破了一年的沉默,向若塔致以自己的哀思。他曬出了一張若塔在一場歐冠比賽中替換自己出場的照片,並表示:“言語無法表達,將愛與祈禱送給迪奧戈和安德烈的家人、妻子和孩子們。我們會想念你。你將永遠被...
清宮秘史:孝庄太后下嫁多爾袞爭論之謎! - 天天要聞

清宮秘史:孝庄太后下嫁多爾袞爭論之謎!

皇太極駕崩後的1644年,大清帝國迎來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皇位爭奪。肅親王豪格與睿親王多爾袞各擁重兵,八旗中半數的支持使得二人勢均力敵。然而歷史的天平最終卻傾向了年僅六歲的福臨。其生母博爾濟吉特氏(即後來的孝庄文皇后)展現出非凡的政治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