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主”說白了就是首席謀士,比如劉邦的謀主是張良。那麼曹操、劉備的謀主分別是誰呢?可能很多人第一反應會想到荀彧、諸葛亮,但其實荀彧、諸葛亮並不算曹劉的謀主。
曹操的謀主——荀攸
《三國志·荀彧傳》記載:是時荀攸常為謀主。由此可見,曹操的謀主是荀攸。許多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不是荀彧?剛開始荀彧的確是曹操的謀主,《三國志·荀彧傳》記載說是:初平二年,荀彧離開袁紹,投奔曹操,曹操大悅,稱荀彧為“吾之子房(張良)也”。可見荀彧剛投奔曹操時,曹操就把他當成自己的謀主來看待的。
《三國志·荀攸傳》記載:十二年,下令大論功行封,曹操說“忠正密謀,撫寧內外,文若(荀彧)是也,公達(荀攸)其次也。”說明在曹操看來,荀彧的功勞在荀攸之上。既然如此,《三國志》中要說謀主是荀攸呢?《三國志·荀彧傳》記載:天子拜曹操為大將軍,荀彧為漢侍中,授尚書令。常居中持重,曹操雖征伐在外,軍國事務皆與荀彧來籌辦。
荀彧很有智謀不假,功勞也比荀攸大,但是,這段記載告訴了我們一個信息:荀彧的主要工作是留守後方,相當於曹操的蕭何。而荀攸是跟在曹操身邊南征北戰出謀劃策的,《三國記·荀攸傳》記載:“冀州平定,曹操表封荀攸說:荀攸自開始輔佐我,每次出征都相從,前後克敵,皆荀攸之謀也……”
自公元196年進入曹操陣營後,每次關鍵大戰都有荀攸的身影——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勸阻了曹操退兵,並獻奇計水淹下邳城,活捉呂布。在官渡之戰中,計斬顏良,又計斬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燒袁紹糧草,又力勸曹操採納許攸之計奔襲烏巢,又力勸曹洪接納張郃、高覽,皆立下大功。建安八年(203年),劉表強盛,荀攸力排眾議,主張趁袁紹諸子不和而先攻河北。
劉備的謀主——法正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諸葛亮似乎就是搖着扇子出謀劃策,關羽張飛等人陣前衝殺。正史中並非如此,《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劉備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劉備,使擊張魯。亮與關羽鎮守荊州……劉備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從這幾段正史記載,可以看出,劉備常讓諸葛亮留守後方,相當於做蕭何的工作。對劉備來講,諸葛亮就像曹操的荀彧。既然如此,劉備的謀主又是何人?《三國志·法正傳》記載:劉備以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可見法正是劉備的謀主。
法正的地位相當於荀攸,劉備取益州,離不開法正為內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法正勸劉備進攻鎮守漢中的夏侯淵、張郃。劉備採納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法正隨行。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夏侯淵來進攻劉備,法正建議劉備對夏侯淵進行反攻,劉備令黃忠出兵,大破曹軍,並斬殺夏侯淵。
劉備奪取漢中後,曹操聽說這是法正的計謀,說:”我就知道劉備想不出這主意,一定是有人教他。“可惜,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法正去世了。夷陵之戰劉備慘敗後,諸葛亮感嘆道:“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法正跟隨劉備的時間太短,否則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所謂謀主,在我看來是跟隨在主公身邊出謀劃策,臨陣對敵的謀士,荀彧、諸葛亮早期曾經擔任過這種角色,但是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留守後方,調配軍糧士兵,維持國家的運轉,像漢初蕭何一樣。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