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西漢三傑,張良為何不出手救韓信?

2021年08月16日21:33:07 歷史 1272

張良字子房,世代為韓國貴族,後來跟隨劉邦,成為西漢帝國的開國功臣,後人把張良與“文聖孔子”、“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並稱我國古代14位聖人,張良被人稱為“謀聖”,劉邦能用短短7年時間從一介布衣建立大漢王朝,跟他手下三位關鍵人物密不可分,既“兵仙”韓信、宰相蕭何、謀聖“張良”史稱“漢初三傑”。漢代對於張良的評價頗高,陳平說他智謀過人,功成身退;而劉邦給與他極高的評價,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不是普通的謀士,他智謀過人而且深謀遠慮,但劉邦殺韓信時他選擇袖手旁觀。

同為西漢三傑,張良為何不出手救韓信? - 天天要聞

要知道韓信被殺以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首先引發陳豨叛亂,陳豨之亂一大批開國功臣收到牽連,連劉邦最親近的鐵哥們燕王盧綰也牽扯其中,韓信之死並沒有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帶來的是一大批開國功臣相繼叛漢,他們都害怕自己是帶二個韓信。劉邦當了幾年的皇帝基本都在平叛中度過,最後在平定英布叛亂時,中了致命的箭傷,回到長安後不久就駕崩了,那麼張良難道沒有預料到韓信之死帶來的後果嗎,天下大亂極有可能重蹈秦二世的覆轍,那麼張良為什麼要對韓信被殺冷眼旁觀。

這恐怕要從韓信如何被殺說起,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韓信為了實現自己的軍事報復,先是投靠項羽的叔父項梁,項梁戰死後轉投到項羽麾下。因在項羽麾下不受重用,轉投到劉邦手下,在蕭何的引薦下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韓信之死與他多次冒犯劉邦有關,那麼韓信如何一步步讓劉邦起了殺心,彭城(今徐州市)之戰,劉邦慘敗後,北方諸侯相繼判漢,劉邦派韓信北上平叛,韓信將黃河以北的諸侯國平定以後,向劉邦請封齊王,劉邦此時在滎陽被項羽打的毫無還手之力,韓信此時應該發兵支援,趁機報答劉邦知遇之恩,他反而趁劉邦危難之際敲詐他,劉邦看到韓信求封信勃然大怒,但是他沒有辦法,自己實力太弱,只能求於韓信,滿足他的一切要求;

同為西漢三傑,張良為何不出手救韓信? - 天天要聞

另外公元前203年,與劉邦一起相約滅楚的韓信,韓信確沒有來,致使劉邦慘敗,劉邦問計張良,張良說韓信沒有看到真正的好處,他想做真正的諸侯王,韓信心裡清楚之前分封齊王那是不得已而為之,劉邦採用張良建議,許諾給韓信加封,達成協議以後韓信迅速出兵,韓信再一次在劉邦危難之際落井下石,故而徹底讓劉邦動了殺心。

同為西漢三傑,張良為何不出手救韓信? - 天天要聞

漢朝建立以後劉邦第一件事就是奪取韓信兵權。後來有人告韓信密謀反叛,劉邦將他囚禁在皇宮內,但並沒有限制他的自由,後來陳豨謀反時,韓信為陳豨做內應,釋放囚徒攻打皇宮,卻被人出賣,後來蕭何以劉邦在前線打了勝仗為由,宴請大臣,把韓信誘騙到長樂宮殺害。

在建立漢國之前,張良和韓信幫助劉邦打下了天下,功不可沒,足以證明他們能力之強。平定天下之後,張良知道自己在朝中會威脅到劉邦的皇位,於是非常聰明地選擇隱退,不圖名利。

原來在當時,張良也是剛能保全自己,對於劉邦殺韓信也只是愛莫能助了。要知道,劉邦在出謀劃策方面不如張良,在治理國家方面不如蕭何,在論兵打仗方面不如韓信。樣樣不如別人卻當上了皇帝,心裡便產生了疑心,看誰都有可能篡位。同時,身份地位也都發生了改變,再也回不到以前稱兄道弟的場面,更何況他們的存在威脅到劉邦的皇位。

同為西漢三傑,張良為何不出手救韓信? - 天天要聞

相比韓信不收斂的野心,張良看得更深遠些。自劉邦稱帝後,劉邦開始對身邊的人產生懷疑,就連最親近的樊噲也懷疑,有如此重的疑心,張良已看出,況且知道功高震主是件十分危險的事。張良便積極退隱,放棄功名利祿,稱病不出,跟隨赤松子云游,最終保全了自己。

同為西漢三傑,張良為何不出手救韓信? - 天天要聞

張良好不容易保全了自己,已無能為力保全韓信。當時韓信對功名很貪戀,一直想爭取功名,毫不收斂。張良想要保全韓信,說服韓信放棄名利,簡直是異想天開。更何況張良也沒有辦法阻止劉邦殺韓信。

殺了韓信對國家來說沒什麼巨大的損失,更何況韓信的粉絲陳郗已經聯合匈奴,攻打漢國,這簡直是除了一個潛在危險的禍害呀!

漢高後二年,張良病逝,謚號文成侯。後來,世人尊敬張良在謀略方面出眾,稱他為“謀聖”。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謊稱失蹤的兵、假意談判的日軍:七七那天,誰在演?誰在拼? - 天天要聞

謊稱失蹤的兵、假意談判的日軍:七七那天,誰在演?誰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彌生子在報紙上寫下對和平的祈求。她希望這一年沒有戰爭,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們卻越來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軍開始在北平周邊頻繁鬧事,為全面戰爭做準備。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盧溝橋突然響起槍炮聲。日本軍隊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着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