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夏季開始,蘇軍名將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崔克夫等名將率領百萬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城下與納粹德軍第6集團軍搏殺5個月,最後一舉圍殲了33萬精銳德軍,也俘虜了蘇聯衛國戰爭中首位德軍元帥——弗里德里希˙馮˙保盧斯。
10年內連升5級
在1933年希特勒剛剛上台的那一時期,保盧斯同二戰時期德軍名將古德里安、隆美爾等人一樣,都是40歲上下的年紀,正值精力旺盛、觀點新穎、思慮成熟的壯年,都有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練和20多年步兵部隊的磨練,都是一戰結束裁軍大潮中碩果僅存的精英,也代表着那一時期德軍的新銳力量。
1939年8月26日,已升為少將的保盧斯擔任第10集團軍(即後來的第6集團軍)參謀長。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該集團軍作為一支主要突擊力量先後閃擊波蘭、荷蘭、比利時、法國,戰績驚人。1940年西歐戰事結束,希特勒在柏林論功行賞,保盧斯被晉陞為中將。
雖是隆美爾袍澤,但彼此交集不多
從1930年到1940年短短10年內,保盧斯的軍階閃電式躥升,從少校一直奔到中將軍銜。這樣的進階速度,讓希特勒的貼身衛隊長隆美爾少將都醋性大發。這兩位昔日都在步兵13團擔任上尉連長的袍澤,後來分別去了北非和蘇聯戰場,等隆美爾從北非敗逃回來時,保盧斯已經進了戰俘營。
實際上,兩人原來在步兵13團的時候也交集不多,但保盧斯為人謹慎,辦起事來思前想後,顧慮較多,加上擅長圖上作業,經常呆在指揮部內。年輕1歲的隆美爾則生性好動、個性張揚,喜歡鑽研、擺弄機械、武器、車輛等,在訓練場和戰場上異常活躍,個性的差異決定兩人找不到什麼共同語言,也就談不上什麼友誼了。
常年跟隨古德里安左右,情誼深厚
相比於隆美爾,保盧斯與古德里安無疑更親近一些。1935年6月,古德里安卸任新組建1年的裝甲兵司令部參謀長,保盧斯是其繼任者;1938年2月,古德里安擔任第16裝甲軍軍長,保盧斯是他的參謀長,隨後的幾年,保盧斯對古德里安亦步亦趨,唯命是從。
古德里安對小自己2歲的保盧斯也是十分信任和看重。以至於1943年保盧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被俘後發表反戰宣言,遭到舉國聲討之時,古德里安依然沒有對這位昔日的下屬落井下石,並聲稱:“除非保盧斯本人能夠有機會將他不幸的遭遇公布出來,否則我是不相信這一切的流言蜚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