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與劉邦,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兩個平民皇帝,後世便時常將兩人放在一起對比。對比起來,表面上看兩個人是極為相似的,是一類人。都處於社會底層最後發跡,劉邦是小亭長,朱元璋是農民加暫時的和尚。都是因為政治婚姻娶了個老婆,呂雉父親發現劉邦有帝王之相因而把女兒嫁給他,郭子興認為朱元璋是個人才因而把養女嫁給了他。
這兩個女人還都不一般,呂雉心狠手辣有政治眼光,馬氏溫婉仁慈有智鑒。還幹了同樣的事,那就是大肆封王,只不過這件事的結局不同而已。八王之亂後,漢武帝一個推恩令解決了這件事,朱允炆想削藩結果被朱棣給滅了。這樣看來,兩個人似乎是一類人?可其實細看,就會發現朱元璋與劉邦壓根是兩種人,至少在思維、能力上是如此。
軍事戰略眼光以及指揮才華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劉邦的軍事才華幾乎等同沒有,全靠的韓信、英布、彭越。事實上來說,軍事指揮能力上劉邦確實不如韓信,畢竟彭城一戰他56萬大軍輸給3萬的楚軍是事實。劉邦自己也承認過這一點,曾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吾不如蕭何,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但他有較高的戰略眼光和決策能力,既然我沒有這個能力,那我就重用有這個能力的人。當下屬提出一堆意見的時候,他能做出正確的決策,比如說韓信提出的那個十分冒險的計策。以劉邦在正面誘項羽,韓信趁機去攻魏國、趙國等從項羽的諸侯,等解決這邊後再來合圍項羽。這個計劃很冒險,劉邦還是同意了,他看到了這個計劃背後的可能性。
朱元璋不同,雖然說他也是農民出身,可他的軍事才能在皇帝堆里那是排得上榜的。他善於駕馭戰爭,深謀遠略,掌握主動權。當時朱元璋面臨的環境很惡劣,東邊是張士誠,西邊是陳友諒。兩個都強過他,只是張士誠比陳友諒要弱一些,於是底下所有人都認為應該先攻擊較弱的張士誠。
朱元璋卻否決了這個提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張士誠器小無遠見,陳友諒志驕好生事。簡單來說就是打張士誠,陳友諒會去救,打陳友諒沒遠見的張士誠不會去救。事實證明按照這個計划走是非常成功的,打陳友諒的時候,張士誠果然不救。等解決完陳友諒,再去解決張士誠就容易多了,最後一舉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才能不同身份不同
才能不同,造成的身份自然也不同,一個居中調度一個既當員工又當老闆。劉邦的豐功偉績很多是底下人創造的,他負責統御,朱元璋卻是自己創造在先統御在後。在劉邦一統天下的過程中,他的主要任務是給予底下人足夠的權力,讓他們互相配合。
韓信善戰給兵權,蕭何善政坐後方,張良善謀留身邊。朱元璋則是有事自己親自上甚至是帶兵打仗,底下人各有各的意見,他直接給出自己的一套方案。這樣來看,朱元璋既是好員工又是管理老闆。
對待功臣、江山的做法
這點同樣大為不同,一般認為劉邦與朱元璋皆是心狠手辣之輩,殺了不少功臣。但細看被殺功臣名單,會發現劉邦殺的韓信、英布、彭越,都是功高震主的異姓王。他的舊團隊,比如說張良、蕭何等人,基本上都安然無恙。朱元璋不同,他不管是異姓王還是舊團體,通通都得死。
這是思想所造成的,劉邦自卑心理不重,朱元璋因出身卻有些自卑心理。當上皇帝後,怕那些開國元勛“尾大不掉”,為子孫後代着想便堅持要除完。這是他從小經歷造成的,有他那樣的經歷,痛恨貪官污吏實屬正常。正是出於這點,兩人對待江山的態度也不同,劉邦得了江山開始沉醉美酒美人。朱元璋當皇帝後卻更加勤勞,勞心甚至憂懼,堪稱歷代最勤勞皇帝。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