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街頭,藥鋪掌柜正將新制的黑芝麻丸包入油紙,封口處印着"王懷隱九蒸九曬"七個墨字。這看似普通的丸藥,背後藏着一位醫者跨越千年的執着。
現在市場上,有的黑芝麻丸包裝上,都會印有“王懷隱九蒸九曬”七個字,跨越千年,這七個字,究竟藏着什麼秘密?
王懷隱九蒸九晒黑芝麻丸
一、道袍下的醫者仁心
王懷隱的故事始於五代亂世。他本是睢陽士族子弟,卻在弱冠之年散盡家財入道,在嵩山採藥煉丹時悟得醫道精髓。
建隆三年汴京大疫,晉王趙光義微服巡查,見建隆觀前擠滿求醫百姓。
觀內青衫道士正用竹帚掃着地上的黑芝麻,見人潮湧來,不慌不忙舀起半碗浮麥稈灰:"婦人產後盜汗,取這灰拌蜂蜜服下。"
這位道士正是王懷隱。他蹲在道觀門檻上,將黑豆、芝麻、枸杞混着黃土翻炒,對晉王說:"葯食同源,這就是'地仙丹'。"
亂世中,他用道家的"地仙丹"治好了無數百姓的眼部問題,卻始終穿着補丁道袍,腰間掛着刻有"王懷隱"三字的葫蘆。
二、從煉丹爐到太醫院
太平興國元年,趙光義登基。王懷隱被強征還俗,穿上尚葯奉御的緋色官袍。新皇將千卷秘方擲於案頭:"朕要編一部前無古人的醫書!"
王懷隱卻把自己關在太醫院地窖,整日與浮小麥、黑芝麻為伍。某日,他盯着篩子上的癟麥發獃,突然想起二十年前用浮麥稈灰止汗的往事。連夜熬制的浮小麥湯治癒了貴妃的盜汗,從此"浮小麥"三字載入《太平聖惠方》。
編纂醫書的第十三年,王懷隱在御藥房發現了新秘密。西域進貢的胡麻油性大難消化,他試着將其九蒸九曬,原本堅硬的芝麻竟變得入口即化。配上何首烏、黃精煉製成丸,獻給太宗時特意用金箔包裹:"此丸得天地水火之精,妙盡難述。"
三、九蒸九曬的千年迴響
王懷隱復活的九蒸九曬技藝,源自東晉葛洪《抱朴子》的記載。但在戰亂中,這一古法幾乎失傳。
他在民間走訪時,發現山民仍用粗糲的芝麻充饑,便將道家煉丹的"九蒸九曬"引入食療:"蒸為陰,曬為陽,九次輪迴方得中和。"
真正的九蒸九晒黑芝麻丸,配料極簡到只有黑芝麻和黃精。王懷隱在《太平聖惠方》中寫道:"芝麻需淘洗七遍,竹籠蒸透,攤於桑皮紙上暴晒。九蒸後皮殼自脫,入石臼搗千杵成泥。"這種工藝讓芝麻的油脂充分分解,變成易於吸收的溫補之品。
四、御賜的傳奇人生
淳化三年,百卷《太平聖惠方》刊行天下。王懷隱卻在慶功宴上消失,只留下半卷未完成的《食療本草》。有人說他回了嵩山煉丹,有人說他雲遊四方行醫。
五十年後,汴京街頭出現一位鶴髮童顏的老者,叫賣着"九蒸九晒黑芝麻丸"。人們發現,他腰間掛着的葫蘆上刻着"王懷隱"三字。這個傳說流傳了千年,直到今天,黑芝麻丸依然帶着北宋宮廷的神秘氣息,訴說著一位道士御醫的傳奇人生。
如今市面上的黑芝麻丸,多數已偏離古法。但仍有老鋪堅持用九蒸九曬古法。他們的包裝上,總不忘印上"王懷隱九蒸九曬"——這不僅是商業標識,更是對一位醫者的致敬。
那些看似繁瑣的蒸曬工序,實則是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珍視。正如王懷隱在《太平聖惠方》中所言:"葯食之道,貴在精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