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雷響徹山谷,終於下雨了,有種久旱逢甘霖的味道。在浙南高山之巔,有種季節限定的珍饈,只在農曆七八月份現身,它是大山裡的“珊瑚”——珊瑚菌。

珊瑚菌前兩天,小時新聞記者逛浙南農貿市場,剛好買到2斤。“珊瑚菌一定是從海洋穿越來的大地,因為它長得實在太像珊瑚了!”賣菌的老闆說,這種野生菌,只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才能找到,因為今年乾旱量產量特別少,往年零售45元一斤,今年要賣55元。


和杭州一樣,昨晚浙南山區也下了場酣暢淋漓的雷雨,靜電刺激和土壤濕度的提升,讓蟄伏在土壤中的菌絲得以迅速生長。大雨過後,8月末的清晨,珊瑚菌趕着夏天的尾巴,迎來它一年之中最旺盛的生命力。
挖菌大軍本季出動,
尋找比松茸還好吃的珊瑚菌
每年夏天,食用菌老專家吳錫朋去麗水學院草坪散步時,都能看到很多馬勃和小皮傘,今年太旱,一個菌都沒發現。

牛肝菌

吳錫朋80歲了,他老家慶元,5歲起就跟着父母在山上采菌子,“夏天可以采牛肝菌和珊瑚菌,兩種菌味道都不錯。”只要晚上山裡打雷又下雨,山裡人第二天一早上山,准能挖到一大籃野山菌。在慶元百山祖鎮,挖菌子是村裡老人夏日轉山的休閑必備,一上午尋尋覓覓,少說能挖1-2斤野山菌,多的有3-4斤。

村民吳立平今年就賣了些珊瑚菌,“這種菌,我們主要是在杉樹林里找的,會有販子上門收購,去年菌多,珊瑚菌我賣35元一斤,今年量少,賣40元一斤。”因為從事食用菌研究,吳錫朋在雲和、景寧、慶元、龍泉都發現過珊瑚菌,種類還很多,有白色、粉色、黃色、紫色、黑色各種顏色,大多數是無毒可食用菌。

珊瑚菌

珊瑚菌野生菌在食用前一定要先焯水預處理。小時新聞記者買到的黃色珊瑚菌,是浙南山區最常見的一種,它自帶苦味,在食用前處理相對麻煩些。先燒開一鍋水,把珊瑚菌放在鍋里煮10分鐘以上,然後倒掉鍋里的水,接着浸泡去苦味。

把焯水過的珊瑚菌從鍋中取出,泡在冷水裡過一夜,第二天倒掉水備用。珊瑚菌肉感十足,有嫩筍乾和雞腿肉般的口感,雖然反覆浸泡,味道卻依然很鮮美。

它可以炒着吃,放湯吃,也能跟松茸一樣炒飯吃,做法很簡單,像做手撕雞一樣把珊瑚菌撕成雞絲狀,再烹飪即可。這兩年,在雲南市場備受追捧的牛肝菌,價格水漲船高,影響也輻射到了浙江,慶元當地都要100多元一斤了。

浙南山區特有的食用牛肝菌,主要是黃靛牛肝菌這一種,小時新聞記者買來嘗過鮮,感覺味道還不如40-50元/斤的珊瑚菌紮實、鮮美。
浙江野山菌寶庫,
都有哪些你沒見過的蘑菇?
夏天是吃菌子的季節,不過,每年都有人因為食用有毒的野山菌中毒的情況發生,浙江也不例外。食用菌老專家吳錫朋說,“有的菇你吃了沒問題,並不代表別人吃也沒問題,因為每個人的體質是不同的。”

朱黃濕傘 (慶元縣食用菌科研中心供圖)他還說起有些菇當下吃了沒事,毒性可能要等到第二天再發作,還有的菇,明明是同一種,但長在不同地域環境,毒性上也會有差異:“我有個朋友就是不聽勸,在離家不遠的村莊吃了種老家認為無毒的菇,結果人就送醫院了。”

白粉孢牛肝菌 (慶元縣食用菌科研中心供圖)就算是大家經常消費和食用的牛肝菌、珊瑚菌,它們龐大的種族群體里中,也都有一些種是有毒性的。

由於浙南山區豐富的野生菌資源,去年,浙江省食用菌種質資源庫項目在慶元百山祖國家公園落成。在海拔15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中,慶元縣食用菌科研中心副主任陳俊良還發現了全球大型真菌新物種——近藍紫絲膜菌。

近藍紫絲膜菌 (慶元縣食用菌科研中心供圖)最近實驗室的工作繁忙,今天中午,小時新聞記者請陳俊良抽空,為大家梳理了一份浙江山區常見的野生菌,並按照有毒、無毒為大家做了分類展示。最後,專家還是想提醒大家一下,不是所有的毒蘑菇都是紅傘傘、白桿桿,但野外偶遇蘑菇,千萬不要採食,因為一不小心就會躺板板。▷無毒野生菌

雞油菌 (慶元縣食用菌科研中心供圖)

葡萄色頂枝瑚菌 (慶元縣食用菌科研中心供圖)

灰褐雞油菌 (慶元縣食用菌科研中心供圖)

黃靛牛肝菌 (慶元縣食用菌科研中心供圖)▷有毒野生菌

紅托鵝膏 (慶元縣食用菌科研中心供圖)

刻鱗鵝膏 (慶元縣食用菌科研中心供圖)

紅皮美口菌 (慶元縣食用菌科研中心供圖)

錐鱗白鵝膏菌 (慶元縣食用菌科研中心供圖)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