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家住恆大御府二期的向爺爺,坐着“小巷公交”前往超市買菜,北碚區的秦女士輕點手機,一輛“響應公交”如約而至,載她前往軌道站;在沙坪壩上學的小彭,出門急沒來得及吃早飯,在軌道站里的“軌道市集”,買上熱騰騰的早點……這些充滿煙火氣的出行場景,正是重慶創新公共交通服務的生動寫照。
出行的便捷,生活的便利,是衡量一座城市管理水平的關鍵。近年來,重慶聚焦群眾關心的“關鍵小事”,充分發揮城市公共交通一體化優勢,着力暢通道、密網絡、強樞紐、提效能、優治理,在重慶這個超大型山地城市打造公交、軌道協同發展的新示範,為市民出行帶來切切實實的好處、觸手可及的便利。
便捷出行
打通“最後一公里” 公交開到家門口

“以前到就近的公交站步行要10多分鐘,如今‘小巷公交’3617線開到家門口,出門就上車,坐三站就到5號線重光站,換乘軌道、商圈購物都方便。”說起家門口的出行變化,向爺爺不禁點贊。
向爺爺口中的“小巷公交”,正是重慶解決“背街小巷”群眾出行難題的創新嘗試——從2020年起,重慶在全國率先開通“小巷公交”,彌補常規公交車型無法通達狹窄、坡陡、彎急道路的短板,打通群眾“最後一公里”的出行。
居民乘坐“小巷公交”3617線。 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劉潤 攝
重慶交通開投集團介紹,“小巷公交”車雖小,但設施配備齊全,且站距短、周轉快,像毛細血管般深入城市肌理。截至目前,“小巷公交”已開行64條,日均服務乘客超7萬人次。
不僅是“小巷公交”,重慶交通開投集團還依託“快主次支”道路網絡,布局層次清晰、級配合理的公交線網,推動公軌一體化接駁站提升改造,發揮公交補骨幹、強銜接、暢通微循環的基礎作用,織密銜接居民小區和軌道站點的“15分鐘”微循環公交出行網絡。
截至目前,中心城區共開通常規公交線路746條,其中614條與軌道接駁。今年還將繼續優化調整公交線路不少於60條,新增微循環線路不少於10條。出軌道站就是公交站,公交與地鐵無縫接駁,進一步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時,城市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也在持續提升。
智慧出行
大數據“算”出需求 “打”個公交說走就走

“手機一點,公交就到。小區門口直接上車,方便!”家住北碚的居民秦女士說,現在3561路“響應公交”已成為她的“通勤班車”,打個公交,隨叫隨到,快速到達軌道站,票價2元。
“響應公交”是一種固定服務區域,通過大數據分析乘客出行需求,實時動態規划行駛路線的公交,可實現“線上+線下”服務,為市民出行帶來更多選擇。
“響應公交”服務市民出行。重慶北部公交供圖
實現“響應公交”新服務模式的背後,是重慶公交搭建起的智慧出行平台,可實現按需靈活調配運力、動態路徑規劃,切實解決城市“小、散、遠”的出行需求,提高地面公交服務水平。目前,重慶已經開行4條“響應公交”線路,累計服務近108萬人次出行。
同樣,在重慶軌道交通,在智慧化賦能下,市民的出行也越來越便捷。互聯互通技術的成功運用,滿足了乘客“快速”“直達”的出行需求,實現從“人換乘”到“車換線”的突破。
目前,重慶軌道交通已實現環線、4號線、5號線跨線運營,從4號線唐家沱站前往5號線跳磴站,可無需換乘直接到達終點,多項技術和運用在全國屬首例。
重慶軌道交通還打造了綜合運營協調指揮中心,進行運能運量匹配分析、各維度客流預測等科學分析,如同軌道交通的“超強大腦”,有效提高運營組織效率與市民出行效率。
美好出行
“公交+”“軌道+” 加出更多便捷生活場景

哪裡有市民需求,公共交通的服務就跟到哪裡。
在兩江新區丹鶴社區農貿市場,每逢趕場日,集市上人頭攢動。在此始發的620、607、618、644等多條公交線路加密班次、加開區間車、優化導視圖,組織志願服務,方便市民逛市集。這些線路也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趕場專線”。
醫院內停車難,出行不方便?首條“便民健康專線”3238路開行,接駁重醫附一院周邊軌道交通、幹線公交,並直達醫院門診部,有效打通患者就醫出行“最後一公里”。
一條條通勤、通學、就醫專線,在城市生產生活場景中提供更多“公交+”方案,開到市民的心坎上。
重慶北站南廣場站“軌道市集”。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陳洋 攝
軌道站內,謝家灣站等10個車站,100餘個攤位,早晚高峰的“軌道市集”供應早餐、滷味、小吃等多種業態,上班族感嘆:“通勤路上解決三餐,省下的時間能多睡半小時!”
像這樣的“軌道生活圈”也正在逐步形成。日前,重慶軌道交通就系統性釋放站內旺鋪、軌道空間、黃金地塊三大商業資源,邀商業夥伴共建“軌道+”消費場景,將為市民帶來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務體驗。
公共交通不僅是交通網絡,更是城市生活的延伸。從“小巷公交”到“響應公交”,從“趕場專線”到“軌道市集”,每一項創新都源於對市民需求的精準把握。
當“小巷公交”駛過背街小巷,當“響應公交”點亮手機屏幕,重慶用繡花般的功夫證明:再複雜的城市地形,也擋不住為民服務的創新腳步。一個個看似微小的改變,正讓山城人民的出行越來越便捷,生活越來越美好。
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劉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