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未正式走馬上任的特朗普,已經在全球範圍內颳起“新風暴”,從對手到隊友,各方都在關注特朗普要如何度過自己的最後一個任期。但各方也都形成了一個普遍共識,那就是中國依然是特朗普第二任期要重點打擊的對象。因為“遏制中國崛起”既是特朗普口中“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核心前提,同時也是因為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再創歷史新高,無論從何種角度去看,特朗普在上台之後處理貿易議題時,都必然先拿中國“開刀”。
但是相對應的,經歷過首個任期的“背刺風波”之後,特朗普也開始適應自己的政客身份,在面對中企時,不再是一味的“喊打喊殺”,而是有選擇性、目的性的降低壓力。就在今年8月份,特朗普在面對媒體採訪時,揚言要“阻止中國汽車進口”,但是卻對中國車企赴美建廠持開放態度。特朗普甚至還表示願意給予一定的激勵政策,只要中國或者其他國家願意在美國設廠並且僱傭美國工人。正是由於特朗普的口風有所鬆動,因此當他成功勝選之後,就有中企表達了赴美投資的意願,但也給特朗普開了一個條件。
援引路透社13號發布的消息,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寧德時代最初有過赴美投資的計劃,但是遭到了美國政府的拒絕,兩黨利用各種保護主義措施將中企拒之門外。若美國新當選總統特朗普能夠向中企在美國投資電動汽車供應鏈敞開大門,寧德時代將考慮赴美建廠。從表面上看,曾毓群作為寧德時代的掌門人,似乎已經是迫不及待地想去美國開闢市場,但如果仔細研讀他的這番表態,就會其中蘊含的深意。
歸根結底,寧德時代能否到美國投資建廠並且僱傭美國工人,完全取決於美國對於中國供應鏈敞開的“大門”究竟有多大,未來是不是還會關上。換言之,包括寧德時代在內的中國電動汽車供應商們,對美國政府招商引資的真誠度,已經產生了難以磨滅的擔憂和質疑,除非美國政府能夠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來證明自己所言非虛,否則中企寧願維持目前的現狀,也不會拿着資金和技術,冒着巨大的,尤其是被美國政府吃干抹凈的風險出海。
但是相對應的,我們也可以從特朗普之前的表態中看到一些端倪。雖然特朗普口口聲聲反對民主黨的能源轉型計劃,但是他並沒有對電動汽車本身趕盡殺絕,這其中固然有馬斯克這位“從龍之臣”在發揮影響力,更重要的是電動汽車也同樣可以為美國政府帶來就業、消費和稅收,這對於急需重振美國經濟的特朗普而言尤為關鍵。由此可見,特朗普的小算盤是新舊能源“全都要”。這意味着,電動汽車至少在接下來的四年里,不會從美國市場完全消失,唯一的懸念在於,會有多少家車企能夠分享這塊“蛋糕”。
從可行性上,中企赴美投資建廠的空間是存在的,而風險也十分突出,那就是必須面臨華盛頓極端對華強硬派的刁難和阻撓,至於“自證清白”這些步驟更是不可避免。但優勢在於,即便未來美國政府給中企設下“殺豬盤”,也只能挖走了技術和資金,而這些並不足以讓美國在電動汽車賽道反超中國。
一是中國本土的電動汽車消費市場,無論是成熟度還是滲透率都優於美國。二是供應鏈核心皆在中國境內。當美國利用中國技術生產出來的電動汽車電池,比從中國進口且疊加了關稅之後的電池還要貴時,“反超中國”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