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伯克希爾股東大會,我最驚訝的一點,94歲的巴菲特,依然保持着充沛的精力,驚人的專註力。
持續五個小時,全程站立回答提問,邏輯清晰,妙語連珠。時而幽默風趣,時而深刻犀利。
中文互聯網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轉發,但是坦白的說,一些人只是熱衷於傳播那些流傳甚廣的論調,比如別人貪婪我恐懼類似。哪怕到了今天,世間依然多有對他的誤解和偏見。
我曾經花了一段時間,專門把能找到的巴菲特的投資案例,都找出來研究了一遍,既有他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研究他做這筆決策的背景、心態。
然後悲哀的發現,巴菲特的成功難以複製。
前幾年有一句話很火,叫為什麼你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如果有一個投資版本的,那就是為什麼巴菲特公開了自己的投資方法,但很少有人能模仿成功?
淺談一下我的思考,普通人和巴菲特區別在哪裡。
一、子宮彩票
在《股市長線法寶》這本書里,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圖:
這個圖,統計了一個投資者在1802年將1美元分別投資於:股票、長期政府債券、美國短期國債、黃金以及美元,到2002年這兩百年間,所產生的真實收益。
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出,股票在這200年中產生的收益遠遠高於其他投資。
在這200年中,一個充分分散的股票投資組合,年平均真實收益率為6.6%,長期政府債券的年平均真實收益率為3.6%,而短期債券的年平均收益率則只有2.7%。黃金的年平均真實收益率則只有0.7%。
這個圖被廣泛的引用,以此來說明股票長期跑贏各種大類資產。
但是同樣有這樣一個圖,這個圖統計了從2008年以來,美股的收益(MSCI US明晟美國指數,圖中藍色),以及剔除美股的全球指數的收益走勢,(MSCI Word Ex-US明晟全球剔除美國指數,圖中黃色)。
從2008年以來,在過去的15 年裡,只有美股一直在持續上漲讓全球投資者賺錢。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股票,則基本上是橫着走。
如果我說的還不夠明顯,這是日經指數年線圖,1990年之後長達二十年的下跌。
日經指數直到2012年日本央行下場買股市,才開始慢慢爬出泥淖。
假如1990年你是東京大學的一名優秀畢業生,然後進入證券行業,此後迎來股市二十多年的下跌,長達22年的熊市,幾乎貫穿了一個人一半的職業生涯。那你大概率會非常黯淡,甚至可以說你在投資上是碌碌無為的。
巴菲特曾不止一次提過子宮彩票,強調自己"搭乘了美國經濟便車,在今年股東大會又講了:
如果我今天出生,我會在子宮裡一直談判,直到他們允許我去美國。
這裡面固然有股神的強者謙辭,將個人成功解構為"時代機遇×國家命運"的敘事傳統。但在某些程度有一定道理:
他1956年正式開始職業投資,那個時代也是美國戰後嬰兒潮的爆發,這個人口紅利塑造了20世紀下半葉的經濟繁榮,被成為美國的“黃金一代”。
巴菲特鍾愛的消費股,也在這個時期開始進入黃金成長期,他收益的巔峰期是1976-1998年,年化高達42.4%。
我再舉一些例子:
1955年,麥當勞開啟連鎖化經營,伴隨嬰兒潮群體進入消費黃金期實現全球化擴張;
1960年,迪士尼樂園開園,此後建立了一個娛樂帝國;
1962年,山姆·沃爾頓創立沃爾瑪,此後成為全球最大零售商;
有足夠多的好公司,是非常關鍵的!
比如逝去二十年里,日本60%的醫藥公司倒閉了,沒有出海成功的消費公司,也只能苟延殘喘。
又比如今天的日本和歐洲,沒有誕生大的互聯網公司,也基本上無緣這次人工智能科技革命,如果下一個康波引領技術是人工智能,那麼他們本土投資人很難分享到科技變革的紅利。
二、資金成本:保險浮存金和聲譽溢價
這個大家也知道了,“資金的結構性不對稱”而帶來的槓桿效應,也就是“用別人的錢、卻不用付利息地長期累計複利”。
1967年收購首家保險公司後,浮存金從零起步,2024年達到1710億美元。
實際收益=無槓桿收益+(無槓桿收益−資金成本)×槓桿倍數,
19.9%≈12.5%+(12.5%−2%)×1.6
通過約1.6倍槓桿(以浮存金為主)放大投資收益,剔除槓桿後的年化收益率約為12%-13%,實際長期年化回報達19.9%。
由於巴菲特良好的聲譽,能夠獲取長期大量成本為零甚至負的資金,他的一些投資,其實是無風險套利,這是和普通人最大的區別!
比如日本的投資,通過發行年利率僅0.5%的日元債券融資,買入股息率超過5%的五大商社;
2008年抄底高盛,也不是普通散戶買股票,而是50億美元年息10%的優先股,每年固定股息5億美元;
2002年,伯克希爾發行全球首單負利率公司債 SQUARZ,名義票息3%,但持有人需每年反向支付3.75% ,以保留認股權,伯克希爾實際融資成本:-0.75%;
長達六十年建立起來的良好的聲譽,獲得極低的融資成本,這個護城河其它人難以複製。
多說幾句,其實姚振華的做法,低價買入萬科、南玻A、中炬高新等,偏好NAV(凈資產價值)高於市值的公司。這種和巴菲特非常相似,我認為他是深入研究巴菲特的模式。
但是姚振華口碑太差,血洗董事會做法臭名昭著。再加上國內後面對險資控制上市公司監管越來越嚴格,這個你看懂了也玩不轉。
巴菲特早年做過這樣的事,投資登普斯特農具機械製造公司,並更換管理層、裁員,最終這筆投資收益不錯,但是讓他聲譽受損,這筆投資促使深入反思撿煙蒂的弊端。
對普通人來說就更甚了,資金的成本和大小,是能影響一個人在股市的行為模式的。
之前有個論文,研究了2008-2022不同規模投資者收益情況,大致結論是股市的錢是從窮人,流向了富人的錢包,這是個宏觀趨勢。
有統計數據顯示,20萬元以下的小本金散戶每年總虧損2400億左右,而500萬元以上的大本金散戶每年總盈利2500億左右。為什麼窮人在股市很難賺到錢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輸不起,沒有周旋餘地。這就像打牌或者德州撲克,你拿到好牌沒籌碼,人家上來直接推了,你敢不敢接。
急躁,人在資源很少的情況下,很容易陷入一種稀缺心態,窮人容易心浮氣躁,“窮急”是有道理的,做事情沒有耐心,買股票、賣股票都是急吼吼的,缺乏耐心等待的功夫。
貪多,窮人總夢想一夜暴富,喜歡以小博大,寧願追漲快速翻倍的股票,不願意購買穩定分紅的股票。
三、耐心帶來的購買力
研究護城河、分析公司、估值都只是術的層面。最難的是老爺子心態,幾十年如一日穩坐釣魚台的耐心。
投資就是等待的藝術,無非是等着買,或者等着賣。
這次他是前十大富豪里唯一財富上升的,在於過去十個季度,一直在凈賣出,現金儲備達到總資產的三分之一。
我認為巴菲特是擇時的,否則就會一直滿倉,而不是拿着這樣大筆現金。但是他擇的是人性套利,在經濟危機、市場周期低迷、人性恐慌,把自己的時間和耐心,轉化為議價能力。
他說,投資的訣竅就是你坐在那裡,看着各種機會來來去去,只專心等待你想要的那個最佳擊球位置。別人可能會說,‘揮棒啊,笨蛋’,不要管他們。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巴菲特的傳奇無法複製,因為他的成功是特定時代、個人稟賦與獨特商業智慧的結晶。
然而,他投資思想中蘊含的底層邏輯——"長期主義"的商業洞察、"安全邊際"的風險哲學、"能力圈"的認知邊界——卻超越了市場周期,成為值得每個投資者深度研究的思維範式。
真正的學習不在於粗糙的模仿,而在於理解他如何在喧囂中保持理性,在恐慌中看到價值,在複利中沉澱智慧。這正是巴菲特留給世人最珍貴的遺產:一套可驗證的決策體系,而非可複製的財富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