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溫志宏(珠江會執行會長、經濟學博士)
現在正值中秋國慶假期,古人說“月有陰晴圓缺”,講的就是“周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講的也是“周期”。對於我國三十年的市場經濟來說,已經歷或將經歷怎樣的周期呢?
1、前三十年的經濟周期
圖1是我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之後的三十年(1993-2022)經濟增速數據,其特徵是:
(1)從30年的大周期看,經濟增速呈趨勢性下行。前20年,經濟增長速度基本上都在8%以上;後10年,經濟增長速度基本上都在8%以下。說明粗放式的高速增長已不可持續。
(2)前十五年(1993-2007),經濟增長速度經歷了從高到低,再從低到高的明顯周期。2007年的經濟增速14.2%為三十年來的最高值,而1998-1999年的低點是受到了東南亞經濟危機的影響。
(3)後十五年(2008-2022),從2008年受次貸危機影響增速減緩後,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幾乎是一路單邊下行至今。4萬億的刺激,以及一年比一年巨大的貨幣流通量,只是吹大了房地產泡沫,並沒有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
新冠疫情、中美貿易戰、俄烏衝突等影響,讓我們清楚看到:潮水退去之後,“裸泳”的正是我們自己。圖中這條曲線,是不是有點難看?
圖1、市場經濟三十年的GDP增速
2、影響經濟周期的三種力量
有三種重要力量,影響着經濟周期。
一是市場的力量。人們對產品和服務有需求,於是就帶動了生產供給;生產者只對投資收益感興趣,但客觀上滿足了社會需求。供需兩旺,帶動了經濟增長。市場經濟體制,就是充分利用人們逐利的本能,從而達到供需雙方互利的效果。但是,生產者過度的逐利又會造成產品和服務供過於求,邊際利潤下降,甚至虧損破產。也就是說,市場的力量必然會導致繁榮、衰退、蕭條、復蘇等經濟周期的產生,這是人性使然。
二是政策的力量。由於市場的力量無法避免經濟周期的產生,並可能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需要利用政策的力量,在經濟低迷的時候刺激其發展,讓其儘快走出低谷。恰當的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熨平”經濟周期,減輕大幅波動帶來的損失;但不恰當的政策也可能使經濟波動更加嚴重。比如,經濟過熱階段寬鬆的貨幣政策,會使企業負債率過高,當經濟衰退和蕭條的時候,高額的財務成本就會加大企業虧損或破產的風險。近年我國房企債務紛紛暴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如此。
三是科技的力量。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經濟周期本質上就是科技創新的周期:企業為獲得超額利潤而努力創新,當創新突破出現時,社會對銀行信用和對生產資料的需求擴大,從而引起經濟高漲;當創新成果普及後,過度競爭使商品價格趨於下跌,盈利機會減少,銀行信用收縮,於是經濟從繁榮轉入衰退。如此循環往複。
從圖1可以看到,我國經濟增長的大幅波動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少有的,說明我們還不能對上述三種力量善加利用。
3、後三十年的經濟周期
我們當前乃至未來三十年,經濟發展的核心任務就是“穩增長”:最理想的情況是,未來以年平均6%的增長速度穩步發展,波動幅度在4-8%之間(最好是5-7%),這樣我們就可以在10-15年內超越老美,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經濟體。這個目標是有可能實現的,但目前大家最關心的是,什麼時候我們可以走出經濟周期的底部?
要走出經濟周期的底部,只有美好願望是不行的,還得依靠上述“三種力量”。
(1)市場的力量:看看廣大老百姓和一眾企業,似乎一個比一個慘,在市場失靈的時候,不知道可以指望誰;房企的雷還沒爆完,房企的上下游企業會不會暴雷呢?金融機構會不會暴雷呢?大部分製造業又怎樣呢?大部分線下商業又怎麼樣呢?國企央企能指望嗎?——如果依靠市場的力量,什麼時候可以走出經濟低谷呢?
(2)政策的力量:我國在2011年就出台了經濟轉型升級的政策,要從高能耗、高污染、高增長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轉變為依靠科技進步的內涵式發展模式;十多年過去了,轉型升級實現了嗎?2017年我們就開始防控金融風險,現在的金融風險控住了嗎?——我們是否會面臨政策失靈的困境?
(3)科技的力量:由於國家的高度重視,在科研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最近我國的論文發表數量已經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我們不但是製造業的世界工廠,還是學術論文的世界工廠,真是可喜可賀!但是,要依靠這些論文“磚家”走出經濟低谷,你敢指望他們嗎?——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乏力,恐怕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由於“三種力量”的不可控,我們只能分三種情況預測一下未來經濟的走勢了:一是樂觀的情況,就是在未來5年內,“三種力量”都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的影響,使我國重新走上經濟增長的快車道;二是不樂觀的情況,就是在未來10年後,我國才重新走上經濟增長的快車道;三是最糟糕的情況,就是在未來15年後,我國才重新走上經濟增長的快車道。如果算上2008年之後15年的經濟增速持續下行,參考日本的情況,我們的後人是不是也會評論這是“失去的20-25-30年”?希望不要像日本,出現“失去的30年”那樣糟糕的情況。企業和個人如何應對這樣的經濟周期,就要考驗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了。
未來15年,希望我國在經濟總量上能夠超越美國;未來30年,希望我們的人均GDP能夠躋身世界前列。這樣,就算是功德圓滿了。
珠江會,致力於產業鏈資源合作,歡迎關注“珠江會”頭條號並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