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半年,外部局勢趨於緩和,中國核心資產吸引力上升,港股成為布局中國科技崛起的重要入口。
2. 政策支持下,科技突破和產業升級加速,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引擎。
3. 新消費、文化出海打造需求側新亮點,制度型開放重塑全球貿易新格局。
海外環境:美國降息周期或加速,CPI趨穩疊加財政壓力凸顯,美聯儲或通過降息對沖需求端壓力;人民幣匯率企穩,外資增配中國資產意願增強。
市場配置:港股領漲全球,科技股成布局中國創新核心;政策優勢、估值低位、高股息資產增強市場吸引力。
財政加力:外需承壓下財政政策成關鍵支撐,超長期特別國債與專項債加速落地,重點托底增長與產業升級。
產業升級:超長期特別國債重點支持“兩重”建設,並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以高端裝備、智能製造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保持快速擴張,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科技突破:AI國產化提速、量子計算商業化突破,政策支持推動AI芯片、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縱深落地。
消費亮點:消費從“需要”轉向“想要”,以服務消費、個性化消費、悅己消費、體驗消費等為代表的服務性消費,將繼續成為消費領域的增長亮點。
中國元素:本土文化出海與入境旅遊繁榮:免簽政策推動外國人入境加快,文創產品全球熱銷,“國潮”品牌加速出海。
政策支點:需求側政策精準發力、持續發力,培育需求潛力和能力。貨幣政策穩中趨松,中國版平準基金助力股市回升;以舊換新國補撬動消費。
外交外貿:制度型開放升級,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完成,深化區域供應鏈合作,軍工裝備出海重塑全球印象。
中國道路:中國以新質生產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中國式理念為道路指引,走在一條需要戰略耐心、但亦亮點紛呈的康庄大道上,繼續堅持做好自己的事,堅持自由貿易,建設全球新循環。
一、海外環境:美國降息周期加速,人民幣匯率企穩
上半年,美國繼續處在降息周期,但步伐趨緩。關稅導致進口和消費節奏異動,4月以來進口大幅下降、消費有提前跡象,導致GDP相對一季度明顯改善。但下半年從趨勢上判斷,美國經濟的動能依然不能樂觀,對等關稅豁免即將到期,對全球的平均關稅稅率可能大幅抬升,而關稅對經濟的影響存在滯後,何時開始全面體現,還需要觀察。整體利率依然維持高位,政策不確定性較大,衰退預期升溫。美聯儲6月發布的全國經濟形勢調查報告顯示,近期美國經濟活動略有下降,表明關稅和政策高度不確定性正在對美國經濟產生廣泛影響。
美聯儲對通脹繼續下行的預期較為謹慎。在 2021-22 年通脹加劇後,聯儲擔心市場對通脹風險過於樂觀,當前,一方面關稅對價格的影響仍在顯現,另一方服務業通脹下行的速度也在邊際放緩,因此聯儲二季度總體採取觀望態度。
展望三季度,美國CPI有望維持穩定,降息進程或加速。一是從核心PCE走勢來看,5月核心PCE回落至2.7%,聯儲近期對2025年PCE的預測值略下調至3%,預計2026-2027年穩步下降,顯示出對通脹風險的擔憂已經鬆動。同時,聯儲歷史鮑曼與沃勒近期均表示,由於通脹水平低於預期,支持最早7月降息。
二是美聯儲“影子主席”的判斷也將影響交易層面的預期。特朗普在2026年下屆聯儲主席的選擇上,明確釋放了強烈的鴿派信號。對利率預期敏感的2年期和5年期國債收益率近期觸及兩個月低點,原因是投資者預期中期可能出現進一步降息。
三是特朗普政府的財政立場轉向,美債需求端壓力顯現,可能迫使聯儲採取寬鬆措施對沖。美國財政赤字規模龐大,債務率不斷攀升。2024年,美國國債利息支出8811億美元,同比增速高達33%,占財政總支出13%,首次超過國防支出。此前DOGE部門縮減支出結果不及預期;特朗普出台“大而美”法案,將在下半年持續推高美國政府赤字。這一背景下,國債需求壓力凸顯,近期20Y國債中標利率超5%。市場承接的美債供給規模始終處於高位,若減稅後赤字進一步上升,中長債供給上升風險存在;此外,債務上限問題解決後,短債發行潮或再度來襲,市場情緒將經受考驗;這一背景下,預計聯儲會通過降息、重啟QE、放鬆銀行監管等方式對沖部分需求端壓力。
在美聯儲可能進一步降息、中美貿易摩擦緩和的背景下,下半年美元指數或震蕩偏弱,將減輕人民幣的外部貶值壓力。外資對人民幣資產的配置意願增強,2025年5月外資增持境內股票規模擴大,顯示國際資本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回升。銀行結售匯順差持續擴大,市場遠期結匯意願增強,表明企業和機構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趨於穩定。
二、市場配置:逐步加倉中國核心資產,更看好香港市場
2025年以來,港股市場率先迎來技術牛市行情,在全球主要市場中漲幅顯著靠前。截至二季度末,恒生指數累計上漲約20%,恒生科技指數的年內漲幅約21%。個股方面,恒生指數成份股中的周大福、小米集團、漢森製藥、中國生物製藥、中國宏橋、石葯集團、網易、快手、京東健康等多股年內漲幅超過50%。1-5月,港交所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為2423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上升120%。
港股科技板塊成為布局中國科技崛起的重要入口。自2018年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以來,新經濟企業陸續亮相港股市場。新經濟公司在港股的數量佔比從2018年的1.3%,增加至今年二季度約14%,市值佔比也由2.8%上升至約28%。恒生科技指數成分股深度聚焦AI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包含阿里、騰訊、小米、美團、中芯國際、比亞迪等有望成為中國科技股“七巨頭”的企業。此外,還有寧德時代、恆瑞醫藥等多隻內地龍頭企業赴港上市,為港股市場帶來了巨大吸引力,提升了港股市場的科技含量。
2023年以來,央行、證監會等部門陸續推出多項助力企業赴港上市的政策,港交所積極響應,優化上市審批流程。上半年,港交所完成43宗IPO項目,較去年同期增加13家;募資總額達到1067.13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88.54%,募資金額已超過2024年全年的881.47億港元。5月,香港證監會與港交所全資附屬公司聯交所聯合推出“科企專線”,便利特專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請上市。截至6月30日,共有220家企業處於IPO排隊狀態。一系列政策舉措促進了優質企業赴港上市,提升了港股市場的資產質量和吸引力。
與海外其他市場相比,港股估值目前仍處於相對低位。港股匯聚了中國最具創新力的消費升級標的和硬科技龍頭,相較於全球資本市場,港股估值仍處於中低位,其中AI產業鏈的性價比優勢尤為突出。例如,港股軟件服務及傳媒等下游軟件和內容端行業總市值佔比為56%。互聯網龍頭企業在盈利高增以及資金面改善的催化下,相對低估的估值仍有抬升潛力。
港股市場存在大量高股息資產,如銀行、電信、公用事業等板塊。主流港股紅利指數的股息率均維持在7% - 8%之間,顯著高於當前香港利率。紅利類資產憑藉穩定的自由現金流創造能力,保障了分紅能力及股東回報,既能延續分紅表現,又可通過資本開支轉化為ROE抬升,兼具防禦性與成長性。險資在2025年頻繁舉牌港股紅利資產,年內已經累計16次舉牌上市公司,其中以銀行、公用事業、能源、物流為代表的港股紅利資產成為險資舉牌的主要陣地之一。
市場情緒樂觀,南向資金持續流入。南向資金是港股市場重要的增量資金來源。截至2025年6月底,南向資金今年通過港股通凈流入港股市場超6800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為2024年同期的2倍多。此外,由於中國創新的突破和政策加碼,美元呈現弱勢,全球資金在低配中國的基礎上開始加大配置中國資產的力度,香港市場作為全球資金的自由港而最為受益。
三、財政加力:政策托底助力實現GDP5%目標
當前關稅壓力大幅下降,但下半年出口仍將面臨一定壓力。2025年5月我國出口金額3161億美元,同比增長4.8%,分別較上月和去年同期下降3.3和2.6個百分點。從出口國別看,5月我國對美國出口增速大幅下滑至 - 34.5%,降幅較上月大幅擴大13.5個百分點,美國在我國出口比重下滑至9.1%。
外需走弱背景下,以財政政策為主的內需政策將成下半年重要支撐。1-5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2953億元,同比增長4.2%。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15792億元,同比增長9.4%;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97161億元,同比增長3.4%。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0054億元,同比增長9.2%,教育、科技、節能環保、文旅等支出增速較快。從債務發行進度來看,前5個月國債和地方政府債發行速度均遠超去年同期水平。
展望下半年,財政政策將更加註重統籌效率,赤字空間被用於托底增長和保障重點支出,重點支持包括消費提振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等方向。財政部部長藍佛安也表示,下一步將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根據形勢變化及時推出增量儲備政策,着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存量政策有望加速落地,預計超長期特別國債使用進度將加快,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予以支持的新增專項債也將進一步放量。今年政府融資總體上遠超過去年度,隨着財政支出的持續落地,財政政策逆周期的托底作用將助力GDP5%目標的達成。
四、產業升級:百年變局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2025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謀篇之年。“十五五”規劃的戰略核心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在4月30日的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十五五’時期,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下半年,預計產業結構升級仍將是經濟增長的主線任務。
政策層面,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重點支持“兩重”建設,並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既為製造業技術改造和高技術產業投資提供政策保障,也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隨着“兩重”“兩新”政策持續推進,企業加快推進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1—5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7%,其中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大增17.3%,高技術製造業中的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等同比增速都超過20%。政策加持之下,2025年5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其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大幅增長9.0%,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8.6%,充分體現了以高端裝備、智能製造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保持快速擴張,正在接棒傳統動能,成為中國工業增長的新引擎。
展望“十五五”,宏觀經濟的結構性、趨勢性新變化將持續助推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
一是逆全球化趨勢倒逼技術自主創新。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和技術壁壘政策客觀上加速了新質生產力的自主突破。一方面,關鍵技術"卡脖子"領域研發投入激增;另一方面,我國在部分領域正在形成非對稱競爭優勢,如在量子通信、特高壓等領域實現"換道超車"等。
二是人口結構變化加速自動化應用。應對人口負增長挑戰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投資於人政策力度”,在兩方面催生技術需求:一是工業機器人替代,202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達322台/萬人,人形機器人試點應用於汽車製造等領域;二是銀髮經濟技術創新,智能家居、遠程醫療等產品快速普及。這種"需求牽引創新"模式,使新質生產力發展更貼合民生需求。
三是政策發力解決消費和收入瓶頸問題,釋放新產品需求。隨着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催生對休閑、交通、運動健康、信息交換等方面的需求擴張,從而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更新換代、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進一步擴容、生物醫藥和環保領域產品的差異化發展。
四是製造業的數字化轉型為傳統工業創造新增長點。數字化轉型是近年來政策持續推進的重點,國家已出台針對輕工、電子信息、醫藥、電力裝備等多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工信部持續推進制造業新技改城市試點工作。
五是綠色轉型穩步推進,促進新能源、節能環保等行業技術升級。2024年中國碳排放基本與2023年持平,為126億噸;其中能源增長0.4%,工業過程下降5%。“碳達峰”有望提前實現,國網能源研究院預測,在加快轉型情景下,中國在2025年前後是實現碳排放達峰,較自主貢獻承諾提前5年。
六是全球經濟重心轉移為技術創新提供新空間。當前全球經濟呈現"東升西降"的結構性變化,中國已成為81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在亞洲、非洲、中東等區域產業鏈中佔據核心地位,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產業鏈協同效應和技術標準輸出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全球供應鏈重構推動新質生產力從單點技術突破轉向系統能力提升。
五、科技突破:縱深發展,廣泛落地
上半年,科技領域亮點紛呈。DeepSeek等國產大模型崛起,在性能、訓練成本等方面展現優勢,推動AI從單點技術進步邁向更廣泛的生產力落地階段。斯坦福AI指數報告顯示,中美頂級模型性能差距已縮小至0.3%,中國在AI專利數量上佔全球60%。量子計算取得重大突破,從長壽命超導量子比特芯片、量子計算雲平台“夸父”到第二代離子阱量子計算商業化原型機,我國實施了一系列量子科技計劃和項目,突破了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生物科技邁向產業前沿。基於新型光敏蛋白的基因治療技術、首款腦膠質瘤原研靶向藥物等多項重大成果,體現了我國在前沿科技領域的系統性突破。
下半年,在政策持續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科技研發將繼續向縱深發展,呈現"技術突破-應用深化-監管完善"的三角格局。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重點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領域。預計人工智能、半導體、量子科技等領域將持續取得突破,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也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例如,隨着DeepSeek R2等大模型的發布,AI將在更多行業和場景實現深度融合與應用,如在醫療、教育、金融等領域創造新的業務模式和價值。生成式AI向工業領域深度滲透,提升製造業研發設計效率。國務院立法計劃將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立法納入重點,預計下半年出台涵蓋算法安全、數據治理的綜合性法規。各領域間的技術協同效應顯著提升。AI算力需求拉動半導體先進制程研發,人形機器人推動新能源電池能量密度突破,AI製藥將大幅縮短生物醫藥研發周期等,從而帶動全要素生產率增長。
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加劇,政策加大融資支持力度,以對沖不利影響。美國對華技術管制從"產品限制"轉向"標準圍堵",試圖聯合盟友建立"AI技術盟友體系"。國內通過"新型舉國體制"突破卡脖子技術,預計2025年研發投入強度提升至2.8%,基礎研究佔比達12%。在新質生產力領域形成"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協同機制。
強化融資保障,支持科技創新。財政方面,1-5月全國財政科學技術支出3609億元,增長6.5%。稅收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升至100%,集成電路企業享受最高10年減免稅負優惠。財政部、科技部聯合修訂《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金管理辦法》,強化中央財政資金對基礎研究的支持,提升資金使用靈活性。地方財政支持方式呈現"精準滴灌"特徵,如多省政府推出"算力券、模型券",對AI企業使用算力成本給予補貼。信貸方面,一季度末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3.33萬億元,同比增長24%,增速高於總貸款增速17.1個百分點。直接融資方面,2025年5月債市“科技板”正式落地建設,相關政策陸續出台,科技創新債券密集發行。
六、消費亮點:服務消費升級,從“需要”到“想要”
2025下半年,以服務消費、個性化消費、悅己消費、體驗消費等為代表的服務性消費,將繼續成為消費領域的增長亮點。2025年一季度,全國居民服務性消費支出同比增長5.4%,其中,教育文化和娛樂支出同比增長13.9%,在居民的各主要收支分項中增速領跑。
當前我國居民消費從“物質”向“情緒”、從“需要”向“想要”的升級,是與我國經濟發展、產業現代化、城市化和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趨勢一致的。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驗顯示,當國民人均GDP跨越10,000美元關口後,隨着國民經濟的繼續發展,居民消費將逐步從基礎生活物品領域向情感、個性、悅己等更豐富的服務領域拓展——這在美國主要表現為娛樂、體育、醫療、保健、交通和金融等領域的服務消費,在日本主要表現為興趣、動漫、休閑、養老等領域的服務消費。
以文化娛樂消費中的旅遊為例,2025年繼續保持人數和支出雙高增。2025年一季度,我國國內出遊人次17.94億,比上年同期增加3.75億,同比增長26.4%。其中,城鎮居民國內出遊人次13.18億,同比增長22.4%;農村居民國內出遊人次4.76億,同比增長39.2%。支出花費方面,國內居民出遊總花費1.80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28萬億元,同比增長18.6%。其中,城鎮居民出遊花費1.48萬億元,同比增長14.8%;農村居民出遊花費0.32萬億元,同比增長39.6%。
下半年,文化旅遊、體育、娛樂、教育培訓、居住服務、批發零售、餐飲住宿、家政服務、養老托育等領域的服務消費,將在政策培育、經濟規律和市場關注的“三重呵護”中迎來提速發展。6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強調支持發展服務消費,堅持促消費與惠民生相結合,加大對服務消費重點領域信貸支持力度,結合服務消費具體場景和特點,提供個性化、差異化金融產品和服務。增加對上述服務消費領域的信貸投放,重點豐富適合小微企業的信用類金融產品,支持經營主體產業升級、業態融合,助力挖掘基礎型服務消費潛力,促進激發改善型服務消費活力。
七、中國元素:本土元素崛起,文化出海與入境旅遊繁榮
隨着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文化自信和吸引力增強,本土元素正在崛起,文化創意產品出海和外國人入境旅遊繁榮。2025年一季度,全國移民管理機構累計查驗出入境人員1.63億人次,同比上升15.3%;其中,內地居民8027.2萬人次、港澳台居民6572.4萬人次、外國人1743.7萬人次,同比分別上升15.4%、11.2%、33.4%——其中,受益於來華免簽等制度性開放政策,全國和北京等重點城市的外國人入境及入境旅遊人數數據,皆基本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或新高水平。
我國正在加快推進移民管理領域制度型開放,加大力度促進出入境便利。2025年以來新出台的部分措施包括,實施東盟國家旅遊團入境雲南西雙版納免簽政策,實施珠海市戶籍居民赴澳門旅遊“一周一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戶籍居民和居住證持有人赴澳門旅遊“一簽多行”,推進出入境證件“全國通辦”“全程網辦”和進一步擴大出入境政務服務覆蓋惠及範圍等。
文化出海方面,亮點紛呈。2024年下半年以來,“黑神話·悟空”登頂多平台全球銷量第一,“哪吒2”進入全球影史票房前五、登頂動畫類第一,泡泡瑪特、老鋪黃金、霸王茶姬等國潮品牌行銷亞洲及全球,“蘇超”賽事獲喜力啤酒等國際一線品牌贊助。
八、政策支點:精準發力,繼續釋放內需潛力
在加大力度供給創新的基礎上,政策對需求潛力和能力的培育,也在精準發力、持續發力。在貨幣利率和債券市場方面,持續調控利率走廊,各主要品種利率穩中有降,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在股票市場和風險資產方面,推出中國版平準基金,堅定支持股指築底回升,釋放信心信號和財富效應紅利;在房地產市場方面,將加大存量商品房和存量土地盤活力度,持續鞏固房地產市場穩定,完善房地產金融基礎性制度,助力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兩重兩新”政策方面,將繼續發力,擴圍加量。以消費品以舊換新“國補”為例,1月和4月中央已分別下達兩批共計1620億元資金,帶動銷售額已超2024年全年,後續還將有1380億元資金在三、四季度分批有序下達。地方在中央下達資金基礎上按比例配套,按照總體9:1的原則實行央地共擔,部分地方還將結合當地工作進度和實施情況,在中央下達以及按比例配套資金以外,再額外安排地方資金。“兩重”方面,將在交通運輸、能源、水利、新型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加快落地優質項目,前瞻謀劃“十五五”布局。
最新政策部署方面,6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提出六個方面19條重點舉措,從消費供給和需求兩端同時着手,強化對消費重點領域的支持和培育力度。《意見》指出,要夯實宏觀經濟金融基礎,支持居民就業增收,優化保險保障,積極培育消費需求。《意見》從支持增強消費能力、擴大消費領域金融供給、挖掘釋放居民消費潛力、促進提升消費供給效能、優化消費環境和政策支撐保障等六個方面提出19項重點舉措。
九、外交外貿:制度型開放升級,區域合作新深度
在美國對全球貿易戰的環境下,我國正在加快制度型開放升級,深化區域經濟開放合作,加強區域產供鏈融合,與一帶一路沿線等貿易夥伴一道,共建共享新一輪產業發展紅利。5月20日,中國與東盟全面完成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預計今年底將正式簽署議定書,全面推進東盟及亞洲地區的經濟、貿易和產業鏈發展。5月27日,東盟、中國和海合會發布三方聯合聲明,歡迎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談判全面完成,期待升級議定書早日簽署和生效,期待中國海合會自貿協定談判早日完成。
綜合新華社和環球時報消息,近期在實戰中一鳴驚人的殲-10CE戰鬥機,將改變中國軍隊和軍工能力的全球印象。綜合新華社和環球時報報道,在5月20日開幕的馬來西亞蘭卡威航展上,來自馬來西亞、柬埔寨、老撾、泰國、越南等國家和地區的20多個軍政代表團密集到訪中國展台,並開展深入交流;在6月16日開幕的巴黎航展上,殲-35A海外首展,中國明星戰機組團亮相——中國製造的戰機越先進,世界的天空越安寧;以殲-10系列戰鬥機為代表的中國新銳裝備,正在深刻改變全球對中國軍隊和中國軍工能力的印象,甚至正在改變世界軍工貿易格局。
下半年,我國將於9月3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將舉行閱兵,將於秋季在天津舉辦上合峰會,皆將是有重要全球影響的主場外交活動。新華社消息,9月3日上午,我國將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將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包括檢閱部隊。
十、中國道路:建設全球新循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
從約公元1700年至1850年,英國以煤為主要“新能源”,以航海殖民等為關鍵“應用場景”,以約1600萬本島人口為基礎,實現了工業現代化。
從約公元1800年至1950年,美國以油為主要“新能源”,以兩次世界大戰軍需出口等為關鍵“應用場景”,以約1.5億本土人口為基礎,實現了工業現代化。
當前,我國電力和新能源供應穩居全球第一,以新質生產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中國式理念為道路指引,以14億人口為基礎,正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事業——這是顯著不同於以往的現代化,這是人口規模巨大的、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質精神協調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這是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的三百年至今,第一次實現如此大規模人口的、堅守和平的現代化。
展望下半年,我國經濟走在一條需要戰略耐心、但亦亮點紛呈的發展之路上,繼續堅持做好自己的事,堅持全球自由貿易,建設全球新循環,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美國還在繼續 “美國優先”的論調,正在以“穩定幣”和“大而美法案”等貨幣財政手段,試圖支撐其不斷擴張的軍費、持續增加的債務、和全球最貴水平的資產價格——穩定幣和新法案,是將實現新一輪財政貨幣的雙刺激?還是不過是“大而美的敘事在數字技術包裝下”的歷史逃債重演?目前看,仍有不確定性。在歷史上,1914年的英國曾嘗試以發行“Bradbury紙幣英鎊”1:1替換“金幣英鎊(Gold Coins)和央行紙幣英鎊(Bank of England Notes)”以實現財政紓困和貨幣改革,當時在短期內的確舒緩了財政開支壓力,但長期看,未能實現財政健康和穩定鑄幣體系的更多目標。
在下半年外部經濟環境高度不確定的條件下,我國正在加力聚焦做好自己的事。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基本要求是“五統一、一開放”,即統一市場基礎制度、統一市場基礎設施、統一政府行為尺度、統一市場監管執法、統一要素資源市場,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我們認為,在上半年基本完成GDP進度目標的前提下,下半年進一步強化宏觀經濟的深化改革和擴大開發,加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培育和制度建設,將對我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成長,影響深遠,裨益良多。
我們看到,在持續的供給側產業建設後,我國的雙循環體系建設正在向消費側開啟發力——消費的可持續擴張,一是需要持續升級的更好的供給,二是需要持續增長居民收入及財富——這在實質上,無論是通過稅收及財政支付,還是通過利潤及企業支付,皆仍仰賴於宏觀經濟的更高水平、更大規模、更豐富種類的循環體系建設。
當國民經濟轉入側重消費擴張階段,無論是九大戰略新興產業為代表的商品消費、還是馬斯洛需求項下的300多種細分需求為代表的服務消費、及至更多豐富品類的新興消費——市場化建設是唯一可高效、可持續的保障這一消費的供給側擴張的手段,加快推進統一大市場的制度建設,則是我國在市場化建設、消費擴張領域的“中國道路”。
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政府搭台,市場唱戲,加快建設我國內循環,加快建設全球外循環,及至建成“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便是我國正在踐行的“中國道路”。我們相信,路在腳下,勇毅前行,在政策和市場的共同努力下,穿越修昔底德陷阱,以九大戰略新興產業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進步勢不可擋,以服務、文化、科技消費為代表的“新質消費力”進步勢不可擋,以十四億人現代化建設為代表的百年復興偉業勢不可擋,全球力量的“東升西降”勢不可擋。
一是海外不確定性加大。美國對華關稅滯後效應可能在三季度集中顯現,疊加地緣衝突與全球供應鏈重構壓力,外需修復或弱於預期。二是國內政策落地可能不及預期。超長期特別國債與專項債雖加速發行,但項目審批效率、地方配套資金到位率可能存疑,消費以舊換新政策向低收入群體滲透不足,可能拖累內需釋放節奏。三是科技創新有遭遇瓶頸風險。AI、量子計算等領域面臨高端芯片禁運與技術封鎖風險,國產替代進程若受阻,恐延緩新質生產力培育。四是新舊動能轉換遲滯。若企業研發轉化效率不足、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緩慢,新舊動能接續或出現斷層。
黃文濤:經濟學博士,紐約州立大學訪問學者。現任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發展部聯席負責人、中信建投機構委、投委會委員,董事總經理。兼任南開大學碩士導師、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諮詢委員、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人身險利率專家委員會特聘專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中國證券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委員會委員等職務。多次參與國務院部委等機構形勢分析研討及課題研究,研究報告多次獲領導批示。多年榮獲新財富、水晶球、金牛獎、保險資管協會等最佳分析師,2016年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比榮獲固定收益第一名。2024年榮獲服務高質量發展最佳首席經濟學家。
劉天宇:中信建投宏觀分析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覆蓋國際經濟、國際關係與政治、全球化研究。
朱林寧:研究發展部副總裁,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團隊宏觀分析師,經濟學博士,南開大學博士後,倫敦大學訪問學者,英國不動產研究學會會員,英國雷丁大學Henley商學院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國內外宏觀經濟及政策等,多次參與相關部委課題研究和形勢分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