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則客商輕點鼠標,重慶南川4800餘萬元康養地塊即刻鎖定,在“土地商店”後台,這筆交易跨越2500公里;新加坡貨輪憑“數字提單”經陸海新通道抵渝,通關時間大幅壓縮。
兩組看似不相關的場景,實則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共同折射出重慶以 “雙開放”暢通“雙循環”破局深層實踐——
對內開放,深化勞動力、資本、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夯實國內大循環根基;對外開放,對接國際高標準規則,讓產業鏈高效聯通,拓展國際循環空間。
重慶城市風光。第1眼TV-華龍網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
01
要素“奔涌”
拆國內大循環“藩籬”
暢通國內大循環,關鍵在於破除堵點、促進要素自由流動。
2025年5月,重慶市發改委、商務委、市場監管局三部門聯合啟動市場准入壁壘清理整治行動,為期半年專項行動列出15類重點整治情形,劍指“國家層面已放開但地方仍在審批”“對外地企業設置准入限制”等頑疾。
專項行動建立線索歸集、核實整改、案例通報長效機制,通過跨省交叉核對和人工智能技術精準識別違規文件……“非禁即入”原則正在重慶落地生根。
市場准入的“藩籬”被打破,要素流動的活力便如春水破冰。
在土地要素市場,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創新打造數字化“土地商店”。2023年以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累計入市交易 51宗 396畝、交易額2.2億元。西藏日喀則企業投資4800餘萬元在南川區打造藏式民族風情園項目,成為“土地商店”促成跨區域要素流動的生動例證。
在土地要素加速流轉的同時,數據要素市場的改革浪潮更是澎湃涌動。
走進位於重慶江北區的西部數據交易中心,一塊巨大的數字顯示屏上,實時顯示入駐“數商”的需求和供給情況,以及交易動態、交易金額等。
西部數據交易中心。第1眼TV-華龍網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
作為全國首個數據交易中心,截至目前累計引入數商合作夥伴1114家,上架數據產品8417個,調用數據總量超3.4億次,位居全國數據交易場所第一梯隊。數據洪流的匯聚,正成為驅動市場的新動能。
2025年4月,重慶宣布啟動汽車與醫保兩大可信數據空間建設,直擊數據流通中 “不敢給、不可用、不能算” 的痛點。
汽車行業可信數據空間由中汽研、長安、賽力斯等機構共建,整合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全鏈條數據。該平台將支撐碳排放核算、彈性供應鏈管理等場景落地,為全球汽車產業智能化升級提供“重慶方案”。
“通過共築共育行業數據空間、共識行業數據流通規則、共享共用行業數據空間成果,我們率先在汽車和醫保領域破題。”重慶市大數據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醫保數據空間以隱私計算技術實現診療、藥品、支付等敏感信息的“可用不可見”。
技術與數據要素的跨域奔流,成為統一大市場最活躍的“催化劑”。藩籬漸除,活力迸發,重慶的目光隨之越過內陸山川,投向風雲激蕩的國際舞台。
02
規則“破浪”
闖制度型開放“深水區”
重慶的視野,不僅於此,更是投向更廣闊的國際舞台。
2014年,重慶獲批首個內陸整車進口口岸後,不少車企和經銷商迅速把目光投向山城。儘管陸上貿易通道顯著降低了物流成本,為相關業務帶來利好,但鐵路運單憑證在法律效力上無法與國際通用的 “海運提單” 相提並論,這一短板逐漸成為制約該口岸整車貿易進一步發展的關鍵瓶頸。
重慶自貿試驗區沙坪壩企業創新服務中心 通訊員 尹姮 攝
融入國際循環,必須破解規則難題。
面對市場主體的迫切訴求,重慶自貿試驗區自設立以來,便積極投身於 “構建陸路國際貿易規則體系” 的探索之中,致力於將成熟的 “海洋規則” 延伸應用到陸上國際貿易領域。在各方的協同攻堅下,這一探索終見成效 ——2018年1月,中國外運成功簽發了我國首份國際鐵路提單。
這項創新舉措也為2019年中國政府向聯合國貿法會提交的關於解決鐵路運輸單證物權化問題的提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空間。
此後,重慶依託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等出海出境大通道,通過擴大鐵海聯運“一單制”試點範圍、完善鐵海聯運“一碼通”、提升“陸海鏈”金融服務水平等一系列改革舉措,着力打造內陸開放綜合樞紐。
通道與規則的雙輪驅動,讓重慶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數據顯示,2025年1—5月,重慶經西部陸海新通道運輸貨物12.27萬標箱,同比增長24%,貨值超222億元,同比增長15%。
2025年4月,國務院新聞發布會再次傳來利好消息:商務部支持重慶開展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業務試點,加大對跨國公司跨境投融資便利化的支持力度。
這與重慶奮力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內陸開放綜合樞紐的定位不謀而合。
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重慶動作頻頻:
高質量實施RCEP行動計劃,建設RCEP高水平開放合作示範城市,建立RCEP國別商品減稅對比清單;
對接CPTPP經貿規則,在服務貿易、投資、知識產權保護等核心領域率先與國際接軌;
對接DEPA規則,推動跨境數據流動、數字身份、監管沙盒等領域先行先試。
“從要素型開放轉向制度型開放,是傳統開放與高水平開放的最大區別。”市商務委副主任、市中新項目管理局副局長孫熙勇表示,接下來,重慶將進一步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西部陸海新通道“氫走廊”渝黔桂幹線在渝貫通首發。 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劉潤 攝
03
通道 “架橋”
聯內外雙循環 “樞紐”
在統一大市場的建設過程中,開放通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運營組織中心,重慶正通過多維度區域協同創新,重塑中國西部開放格局。
今年4月,川渝兩地聯合印發《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市場一體化建設2025年工作要點》,以4方面19條舉措,劍指共同推動區域市場一體化,加快共建川渝大市場。
事實上,這僅僅是重慶協同視野中的一部分。
陸海新通道無水港。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劉潤 攝
早在2017年,重慶牽頭統籌推動沿線省區市共建跨區域綜合運營平台——陸海新通道運營有限公司,圍繞暢通供應鏈、服務產業鏈、做強創新鏈、提升價值鏈,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陸海新通道運營品牌。截至去年,該平台已實現“13+2”全覆蓋。
一盤棋運營,讓重慶成為內陸聯接全球的“中轉站”:寧夏的枸杞原漿和紅酒經重慶中轉出口東南亞;川渝地區的電子信息產品搭乘重慶中歐班列運往歐洲;泰國的榴蓮、山竹通過冷鏈專列抵達重慶,再分銷至全國各地……
萬商雲集,物暢其流,生動詮釋了“買全國賣全球,買全球賣全國”的內外循環互動格局。
線路的延伸僅僅是協同的骨架,血肉則在於深層次的制度“軟聯通”。2025年4月,渝黔桂三地協同完成西部陸海新通道“氫走廊”渝黔桂幹線貫通測試。根據戰略協議,三省區市以“政府+平台+企業”模式,在重慶—貴州—廣西線布局加氫站,計劃2025年建成我國首條陸海新通道“氫走廊”。
制度協同的深層價值在通關環節得到集中體現。
西永跨境電商監管中心實現“一次查驗、一次裝運、一次放行”,查驗作業時間減少4~5小時,單次節省企業成本約2000元。西永微電園公司綜管辦工作人員余佳親歷了這一改革:“以前貨物需到口岸二次掏箱查驗,現在海關在中心完成查驗後直接裝運出境。”依託中歐班列優勢,該中心還打造了國內唯一快件鐵路出口項目。
當土地跨省“開店”、數據跨境“算題”,當鐵路提單 “出海”、通道網絡 “聯洲”,重慶的雙向開放實踐,正重新定義內陸城市的坐標。
這座曾被群山環抱的城市,用拆藩籬的魄力激活內循環,以通江海的智慧鏈接外循環,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宏偉藍圖上,奮力書寫着 “雙開放”暢通“雙循環” 的精彩答卷。
第1眼TV-華龍網 曹妤/文 首席記者 董進/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