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學過去已有半個多月,對於初一的萌新們來說,最重要的是要適應身份的轉變,從小學生到初中生,學習模式都有了全新轉變。自開學以來,景弘中學初一年級並未直接開展新課學習,而是通過一系列課堂規範培訓,帶領同學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學習跑道,而這條“跑道”,看似起步慢,實則是影響孩子一生的“超車道”。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景弘中學獨有的開學課堂規範培訓。

課堂規範就是學習規範
課改,顧名思義就是課堂改革。課堂模式改變了,學習方式也發生了不小的轉變。在景弘中學的教室里,固定的講台沒有了,傳統的單面黑板升級成多面黑板,桌椅擺放方式形成了“圓桌模式”,課堂學習也不再是老師講學生聽……對於每一位學生來說,這些不僅是視覺上的轉變,更是思維上的全新打破。所以課堂規範培訓應運而生。

“教室的樣子,就是教育的樣子”。景弘中學的教室布置,也是根據課堂模式發生的適應性轉變。在景弘中學的課堂中,我們可以看見獨學的孩子安靜有序地自主學習,看見小組之間三兩同學對學、小組群學,看見組內成員依據黑板展示對學、群學成果,也能看見班內同學大展示課堂生成的智慧、激烈地討論。在課堂結束之際,老師及時帶領同學們進行課後小結、導學案整理和當堂反饋。這些所有的課堂流程,既保證全班同學所有步調統一規範,也從中實現了課堂的高效。
在開學之際開展課堂規範培訓,其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適應新的課堂模式,做到人人能聽懂教師課堂指令,執行相關學習任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短時間的培訓下來,那些曾經“摸不着北”、學習習慣不好、學習興趣不高的孩子,在課堂上也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學習注意力更集中、興趣更濃厚、學習效率也變得更加高效。而這一規範的課堂中,老師們能迅速掌握學生學情,自主學習的習慣、規範學習的方式,就在這潛移默化之中漸漸形成。
課堂規範也是行為規範
在景弘課堂規範培訓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落實在了細微之處,而這,也是景弘中學課改多年來打磨的成果。

僅以黑板這一元素為例,我們即可看見教育的細節所在。離小組最近黑板為組內專用黑板,各組同學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板書和討論,共同學習,此舉能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黑板上的粉筆僅有三種顏色,分別是白色、黃色和紅色,白色書寫、黃色修改補充、紅色批改訂正質疑,學生學習成果一目了然,在這過程中不僅轉換了思維模式,同時也懂得了如何合理分配使用學習工具,提高學習效率;對於文字書寫,景弘中學提出了“1268書寫原則”,即字間距1cm、上下間距2cm、每個字的長寬各6cm、黑板書寫欄各間隔8cm,以此來訓練學生的字跡規範整潔,給人留下“字如其人”的良好印象;在展示環節,學生需站在小組黑板前,積極展示自己或小組學習成果,聲音洪亮,表達流暢,進行信息的有效傳達,通過這種方式的培養,達到鍛煉學生信心、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
像這樣的教育細節,體現在景弘課堂的每一個角落,而它們對學生產生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課堂本身,而是從行為習慣、人格塑造和生命教育中,對學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課堂規範更是人生規範
可能有人會問,在普遍傳統教育模式的大環境下,學生在景弘中學接受了這樣“新鮮”的課改模式,未來升學到了高中,依舊面對傳統課堂,學習模式也改變了,那這樣的課堂模式改變,有什麼意義嗎?

2012年,湖南科技大學學生王建在論文《景弘模式對學生後續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中給出了答案。他曾對景弘模式下成長的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從學生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交流與合作情況、學習態度與學習習慣、生活與健康、探究能力與藝術素養五個方面作出了分析。數據顯示,學生各項數據指標普遍高於其他學生,有的數據甚至成倍增長,學生在團隊精神、樂於分享、懂得寬容、勇於表達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而這,就是景弘中學課堂規範背後的魔力,最終是一種能力的內化,更指向的是人生的規範,受益的不僅僅是初中三年,而是整個人生思維模式的極大轉變。
景弘中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鄧春林說:“規範是效率的保障,規範不是約束,而是規則和文化的構建,簡而言之就是新的習慣養成。以課堂為主題和主體,載動的是學習和生活的整體發展。磨刀不誤砍柴工,直接進入知識的學習未必最有效,還要看加速度。而這也是景弘中學之所以會花長時間來開展課堂規範培訓的重要原因。我們為學生提供的不是彎道,而是一條加速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