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邯鄲日報】
起初,選擇參加數字網絡布線設計與實施這一賽項時,市第二職業中學李家豪、鄭丹陽兩位同學尚未接觸過該專業的相關知識。從一無所知到榮獲省賽三等獎,他們是如何一步步從校賽、市賽走上了省賽的舞台?是無數個日日夜夜的辛勤付出,是那些凝結在銅芯導線里的汗與光。

李家豪、鄭丹陽同是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志趣相投,聽說學校要選拔學生參加省市兩級的技能大賽,他們第一時間報了名並被學校選中。可對所選賽項——“數字網絡布線設計與實施”的知識,他們卻一無所知。但他們深信“時間和汗水是取得成功的基石”。
有了目標,就有了前進的動力。王元和孫召鵬是他們的指導教師,對參賽學生的訓練向來嚴格。兩位同學對自己的要求更高。日常訓練中,他們不是在教室里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就是在實訓室里實踐訓練。時值盛夏時節,天氣酷熱,兩人按照賽程標準操作下來通常需要三個小時。每次訓練完,頭上的汗水就會順着安全帽帶流淌下來,身上的工裝也已濕透。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家豪和鄭丹陽同學憑着過硬的技術在市賽中脫穎而出,被市教育局高職處選中參加河北省學生技能大賽數字網絡布線設計與實施賽項。
備戰省賽的日子裡,每天清晨六點,實訓室的燈光點亮,鍵盤敲擊聲與網線鉗的咔嗒聲開始編織奮鬥的樂章。為將每個RJ45水晶頭的壓接耗時縮短0.3秒,他們在模擬賽場上反覆打磨動作軌跡,布線架上的模塊在千百次練習中逐漸形成肌肉記憶。他們的手指關節因持續受力變得紅腫,虎口處交織着網線勒出的血痕。但每當測試儀上持續亮起的全通指示燈時,又是對他們這份執着最好的見證。夜幕降臨,他們的戰場從實訓室轉移到思維空間。當月光漫過寢室窗檯,兩人對照着白天記錄的耗時數據,在筆記本上勾畫著動作分解圖。鄭丹陽獨創的“三點定位法”讓網線剝離速度提升40%,而李家豪設計的“螺旋理線術”竟使機櫃布線既符合TIA/EIA-568標準,又呈現出建築美學般的規整韻律。他們在睡夢中突然醒來記錄的靈感,堆疊起30餘種耗材優化方案。
最令人動容的是他們將專業融入生活的匠心。他們通過重布宿舍樓弱電系統,用Zigbee模塊搭建的智能控制系統,不僅節省了15%的網線耗材,更讓原本凌亂的線槽化身為科技感十足的藝術裝置。
當省賽評委看到他們貼着創可貼的雙手在59秒內完成六類屏蔽線端接時,那些凝結在銅芯導線里的汗與光,已然是譜寫最美青春的註腳。
邯鄲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佘志娟
(圖片來源:邯鄲教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