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機會來臨,下意識覺得自己沒準備好,拒絕之後又懊悔不已。這其實是一種心理錯覺,讓你在原地反覆打磨,卻始終不敢邁出第一步。
總感覺自己沒準備好,會錯過行動的時機
“沒準備好”是大腦給你的謊言,它是一種隱秘的自我破壞,讓人們難以投入行動、爭取想要的生活。當人們面對自己很在意但結果不確定的任務,或是擔心不能勝任的任務時,可能會付出遠超過任務本身需要的時間、精力,進行過度準備。這看似是在向著目標靠近,實際是在原地踏步、白白消耗人生。
同時,人們往往會高估知識囤積對行動的必要性,認為只有掌握了所有知識才能行動,卻忽略了實踐本身就是一種學習;進一步地,人們還會不自覺地進行情緒性推理,將對某事的情緒反應定義為現實,把“感覺沒準備好”等同於“事實上沒準備好”,從而陷入無休止的等待中。
從沒準備好到積極行動,需要提高不確定性容忍度
大多數感覺沒準備好的焦慮,本質是對不確定的事物的恐懼——擔心在現有的條件下行動會導致不滿意、不可控的結果。對不確定性的擔憂是人類的基本恐懼之一,在大多數情況下,它也是引起焦慮的核心因素。
個體承受不確定性的能力高低,取決於他們對不確定性容忍度的差異。
想要提升不確定性容忍度,試着接納不確定性的積極意義,有助於發現自身的潛力和優勢、提升心理彈性;把焦點從“如果”轉移到“即使”,有助於打破想象中的恐懼、降低焦慮,讓人們對自己的行動與未來更有掌控感;用“5分鐘起步法”,獲得微小進步,而你會發現,行動一旦開始就更容易持續下去。
當你相信自己“準備好了”,好事就會來敲門
當你逐漸提高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並學會與未知和平共處,就會發現自己漸漸不再被沒準備好的感覺束縛,與之相反,不確定性會激發行動力、創造力、興奮感,為生活打開無限的可能性。
當你發現自己不再只關注結果,也能開始享受過程的時候,正是放下對結果的執念,才會迎來驚喜。如果一開始就給自己設定嚴苛的目標,往往難以堅持,因為目標遙遠,行動就變得沉重。生活是由每一個當下構成的,不是必須有結果,才算圓滿。
當你開始把失敗視為“經驗”而非“錯誤”,其實會發現,真正的準備其實就是行動本身。邊做邊學,並從經驗和反饋中優化,正是掌握一項技能的最好方法。當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復盤和調整,失敗就不再是錯誤,而是下一次進步的養分。
當我們能在當下勇敢出發,在前行的路上腳踏實地地積累,就會明白——真正準備好,從來不是等待萬事俱備,而是把每個現在都變成未來的踏腳石。
來源:新華社夜讀、Know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