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對於數學來說,假期的複習起着至關重要的橋樑作用。
一年級寒假期間,數學自始至終完成的任務是——複習上學期內容,對下學期的學習幫助很大:前兩個月學習很輕鬆,孩子每天不到10分鐘完成作業,還有餘力進行拓展練習。
看課本的編排,不難發現:新的知識需要用舊的知識去理解,學過的內容後續還會不斷被考查和應用。任何一個掌握不牢固的知識點,都可能像“滾雪球”一樣,造成問題累積,給後續學習進度拖後腿。
一年級下學期,存在的薄弱環節還有不少,像計算、部分應用題的理解等等,需要利用假期加以複習鞏固,以便做到和二年級學習無縫銜接。
複習沒有必要面面俱到,聚焦重點和難點即可。
計算能力:熟能生巧,減少失誤
一年級下學期,學習筆算後,孩子總是不習慣列豎式,每次測試都錯十幾道題。經過一個多月的糾錯、強化訓練,才逐漸養成習慣,出錯率明顯下降,但有時候還是出現小馬虎。
加減計算是數學的基石。二年級要學習的乘法和除法,本質分別是同數連加、同數連減的簡化。加減運算的熟練度,直接為乘除法的理解和運算鋪平道路。
學完乘法和除法以後,面臨的就是加減乘除混合運算,紮實的加減法基礎自然不可或缺。
所以,假期一定要重視計算。
1、養成每天進行計算練習的習慣,目標是培養耐心、細緻的態度,最終達到熟能生巧,最大限度降低計算錯誤率。
2、 20以內加減法相對簡單,不必大費周章。重點應該放在兩位數加減法及混合運算上。
3、為避免單一練習帶來厭倦情緒,並提升解題靈活性,建議選擇題型多樣的練習資源,包括口算、筆算、比較大小、判斷對錯、遊戲形式等等題型。
在網上找電子資源,或者購置專門的練習冊都是不錯的選擇。
應用題理解:突破關鍵詞,把握本質
經過一年的學習,應用題中的“一共、還要、還剩”等常規關鍵詞,孩子已經逐步理解,但是換個說法可能會犯糊塗,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還要進一步加強理解。
比如下面幾道題:
1、一根綵帶長60米,第一次用去25米,第二次用去15米,剩下的綵帶比原來短了多少米?
孩子很容易犯的錯誤是,跳躍式讀題,看到“剩下”兩字,就用總長減用去的部分60 - 25 - 15)。
這道題不是問“剩餘多少”,而是問“短了多少”。“短了多少米” 實際就是 “總共用去了多少米”(25 + 15 = 40米)。需建立“用去=縮短”的聯繫。
2、學校有90根跳繩,一(1)班借了34根,一(2)班借了28根,兩個班一共借了多少根跳繩?
孩子一看這樣的題就抓瞎,根本不去找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係,而是看到3個數就想全用上,甚至用總數減去某個借數。
其實這類題找對應關鍵詞就行了,問題是“一共借了多少”,需要的條件就是“借了的數量”,重點在“借了”,和總數無關。
類似的關鍵詞還有“吃了、拿走、讀了、看了、用了”等等,就是“消耗”掉的意思。
求一共消耗掉多少,就看每次或不同的人分別消耗多少,然後把對應的數據加起來就可以。
我們可能覺得很簡單,但孩子卻不理解。需要我們擺放實物,或者利用一些生活場景,讓孩子有直觀真實的體驗,才能逐步深入理解,千萬不要為了做題而做題。
3、每盒裝8個皮球,25個皮球可以裝滿幾盒?
這類題型課本上至少有4題,孩子會做課本上的題,稍微改變放到試卷上又不會,說明對“幾個一組能分幾組”的本質理解不透。
這類題卻恰恰是二年級除法學習的基礎。
還需要藉助實物操作,(如分小球、分糖果),讓孩子直觀感受“按固定數量分組”的過程。
4、買3箱水,每箱9瓶,一共買了多少瓶水?
孩子看到“一共”兩個字,就寫成3+9=12。
孩子沒留意,3的單位是箱,9的單位是瓶,兩個不同的單位不能加在一起。
這道題的核心是理解“3箱”表示“3個9瓶”,即 9 + 9 + 9。
這也是乘法的雛形,同樣需要實物操作(如擺出3堆,每堆9個物品)來建立概念,紮實理解。
解決難題的能力:建立信心,主動思考
在過去的學習中,發現孩子面對難題時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缺乏主動思考和嘗試解決問題的動力,往往是直接放棄。
其實很多看似很難的題目,只要靜下心來多讀幾遍題,圈畫關鍵信息和問題,嘗試畫圖或擺實物,就能找到突破口。
成功解決難題的過程,能讓孩子真切感受到自身能力的成長,從而建立“我能行”的強大自信心,這種信心是持續學習的核心動力。
但因為時間限制,孩子還沒有充分體會到解題帶來的成就感,正好利用假期時間充裕的優勢,重點培養孩子解決難題的信心和能力。
計劃使用《5星學霸》練習冊(一年級下)。這本練習冊分為練速度、練準確率、練思維三層設計,題型靈活,能有效鍛煉孩子獲取信息、分析問題和思辨的能力。
一年級下學期,孩子已經完成了第二單元,每次都有三分之一的題目做錯。因為時間不夠富裕,怕影響後續的學習情緒,就擱置沒做。
孩子已完成一年級下冊學習,基礎知識相對紮實。這個時候利用已有知識去挑戰難題,難度相對合適,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培養解題自信了。
寫在最後:
假期是查漏補缺、鞏固提升的黃金時期。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量身定製一份數學複習計劃,夯實計算基礎,突破理解難點,錘鍊解題思維。這不僅能為新學期的學習掃清障礙,更能讓孩子以更從容、更自信的姿態迎接更高階的數學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