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贅述該篇文章結尾
今年一位高考女生查分時的場景,曾讓無數人動容:總分288分,數學僅22分,英語30分,可視頻中的女孩卻笑靨如花,一旁的母親更是溫柔安撫:“乖乖,媽媽打心底里高興,只求你往後健康快樂。”
這溫情一幕連人民日報等官媒紛紛轉發,全網都在讚美這家人“內心強大”“擺脫唯分數論”“傳遞鬆弛感教育觀”。
視頻點贊迅速突破百萬,評論區堆滿感動與祝福。
但誰知道這熱還沒有散去,一場直播徹底撕碎了這層溫情濾鏡。
01
迫不及待的帶貨
令所有人沒有想到,就在查分視頻引爆全網的當晚,鏡頭裡羞澀的女孩與母親,竟熟練地坐在了直播間鏡頭前。她們侃侃而談高考分數,回應網友關切,兩個人都神情自若,一點都沒有新手的生澀。
所以之前是在立人設?
敏銳的網友馬航開始深扒,竟然發現一個精心策劃的流量局浮出水面!、
女孩的母親“蘭姐來了”,竟是一位深耕抖音兩年多的探店博主,粉絲超十萬,商業推廣視頻累計發布3000多條。
而女孩自己也在高考前早早布局,建立了內容營銷賬號,視頻製作手法專業相當老練。
此刻,那個被全網心疼的“288分女孩”,在賬號粉絲飆升至1.6萬後,竟然火速開啟了直播帶貨。直播間里,高考話題成了引流背景板,推銷衣服、零食竟然都才是重頭戲。
這無縫銜接的操作,讓網友直呼“吃相難看”“被當猴耍”。
02
價值觀的扭曲
曾被奉為“教育清流”的家庭,一下子就成了成了眾矢之地。那句“不圖你考多高,只求你健康快樂”的溫情告白,反而在赤裸裸的商業變現面前,顯得尤為刺耳。
連曾轉發視頻表達支持的人民日報,也悄然下架了相關內容,這應該算是“無聲勝有聲”。
當一個高考僅288分的學生,憑藉“低分”噱頭迅速收割流量、變現獲利,甚至獲得官媒最初的背書,這無異於向年輕人宣告:十年寒窗苦讀,不如一朝炒作成名。
如果“考得差反而能當網紅賺快錢”成為可複製的成功路徑,誰還願意在書山題海中艱難攀登?
這並不是一棒子打死了直播帶貨作為新興職業的正當性,但更不是鼓吹“唯分數論”。問題核心在於“288分”成了她們精心設計的流量密碼和牟利工具。她們消費的不僅是公眾的善意,更是社會對教育公平、奮鬥價值的樸素信仰。
反觀同樣高考的扁擔女孩,從頭到尾都沒有利用視頻進行炒作,哪怕分數出來,老師也是直接回復希望不要打擾她,無論分數出來後記者怎麼追問都不回答,更是有人提出要資助,找她帶貨,都被她拒絕。
據說,現在的扁擔女孩暑假期間在一家餐廳里打工,為自己賺接下來的生活費和學費。
我們其實並沒有去提倡“苦”,而是從小的方面講,網友生氣的是“被欺騙感情”,但從大的講,這種事情吐過被效仿,後果不堪設想。
設想一下,如果有學生想“立人設”,在中考、月考甚至日常測試中刻意考砸,只為炮製“學渣逆襲”的劇本博眼球、引流量,教育的神聖性將被徹底消解,嚴肅的升學評價體系也會淪為鬧劇。
當“讀書無用”“出名要趁早”這種極端案例被放大,傷害的是整個社會對知識價值的認知根基。
一個良性的社會,本身就應該對芸芸眾生保持寬容。低分考生同樣有權利選擇多元的人生路徑,直播帶貨也是憑本事吃飯的合法職業。多億,公眾憤怒的根源,壓根不是女孩考了288分,而是這個家庭將這分數當作一場流量生意的墊腳石,用精心偽裝的“平凡”與“快樂”,透支了整個社會的信任與善意。
流量時代,眼球經濟當道,但任何試圖將教育成果異化為流量快消品的行為,都是在動搖社會的根基。
當高考分數都能被明碼標價包裝販賣,我們守護的最後一道公平防線,還能堅持多久?[給你小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