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勢為公
職場上,得上級支持時需把握機遇成就大事,但必以公心施益,不可謀私,否則反招其咎。
正如,益卦初九爻所言"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
風雷益卦
原本初九本是"潛龍勿用"之象,意味着地位低微、暫無實權,通常是不宜貿然行事的。
而益卦初九爻辭卻提及"利用為大作",要去做非常之事、建非常之功才能"無咎",這看似矛盾,實則暗藏深意。
這一矛盾的解決,關鍵在於初九爻與六四爻的關係。初九爻與六四爻相應,六四爻充分支持初九爻,這便為初九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
就如同在現實中,當我們得到上級的有力支持時,便應抓住機會好好表現,成就一番大事業。
然而若你假借上面的勢力為所欲為、謀取私利,結果必然壞事。
我們要明白,這種支持有前提條件的,只能為公,不能為私。
《小象傳》說"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意思是原本處於低位者不應承擔重大之事,但益卦初爻是特殊情況。
初九作為受益者,得益於六四爻的充分支持,同時也肩負着施益於人的責任。
在歷史上,有人在獲得支持後,背離了為公的原則,往往會身敗名裂。
宋朝的蔡京,得到宋徽宗的寵信和支持。但他卻利用手中的權力,結黨營私,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為自己謀取私利。
他的行為導致朝政腐敗,民不聊生,引發了社會的動蕩,自己也被流放,落得個凄慘的下場。
當我們獲得上級的支持時,一定要秉持施益於人的原則,為公眾做一番大事業,千萬不能謀求私利,否則很快就會招致惡果。
二、守正拒惑
六二爻辭曰“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於帝,吉”。
此爻之意為,有人送來珍貴之物,不必推辭。然而,六二處於臣位,輕易收下重禮,難免引發眾人猜疑。
守正
若因此生出非分之想,認為天命在己,那便十分危險。
年輕得意之時,人們往往容易迷失自我。此時應明白,這是福分,需倍加珍惜。
要對領導忠心耿耿,堅守正道,方能吉祥。"王用享於帝,吉",連天子都要祭拜天地,身為小官,更應時刻警醒自己,不可因眾人擁戴而忘乎所以。
若讓上級懷疑自己心存不軌、樹立幫派,那後果不堪設想。
受他人饋贈時,要考量自身身份、地位和立場。讓上級知曉自己的忠心,才不會產生問題。
小象曰“或益之,自外來也”,這裡的"或"指有人,即九五來助益六二。六二需看九五是否信任自己,否則會製造麻煩。
歷史上,不乏因受上級信任、眾人擁戴而堅守正道、為公眾謀福利的例子。
唐朝名將郭子儀,一生歷經四朝,深受朝廷信任和百姓愛戴。
他雖手握重兵、位高權重,但始終對朝廷忠心耿耿,從未有過任何謀逆之心。
每次收到賞賜,他都會感恩朝廷的厚愛,並將其視為激勵自己繼續為國家效力的動力。
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永貞吉"的真諦,成為了後世為官者的楷模。
然而,也有一些人因一時得意而迷失自我,導致身敗名裂。
西漢的霍光,在漢武帝駕崩後,輔佐漢昭帝、漢宣帝,權傾朝野。
他起初也能秉持公正、為國家着想,但隨着權力的不斷擴大,他開始變得驕橫跋扈,為自己的家族謀取私利。
他的妻子甚至為了讓自己的女兒成為皇后,不惜毒害許皇后。霍光死後,他的家族因謀反被滿門抄。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講到“霍光輔佐漢室,可以稱得上忠誠,但未能庇護他的家族,為什麼呢?
威嚴和福祿,是君主用來統治臣民的手段,臣子掌握了它,長久不歸還君主,很少有不遭遇災禍的。”
當受人擁戴、獲得福分時,一定要時刻銘記對領導的忠心,堅守正道,為整體利益着想。切不可為了謀取私利而陷入被上級懷疑的境地,否則必食惡果。
兩者對比,充分印證了守正持中的重要性。
三、臨危擔責,功成身退
《易經》益卦六三爻位不當,雖與上九陰陽相應,卻因兩者皆處失位之態而矛盾暗藏。
六三爻辭曰“益之,用凶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深刻揭示了特殊情境下可用之權,但需以誠信為基、以節製為本,方能化險為夷。
危中有度
“益之,用凶事,無咎” 暗含警示:官員若借職權謀私利,平常必遭懲戒,只有國家危難之際,採取非常規手段應對危機,才可能避免咎責。
但六三爻需謹記,行動不可剛猛逾矩,要秉持“有孚中行“
“告公用圭” 則是主動報備的智慧,通過向三公呈報計劃、以圭器為信物,既展現光明磊落的態度,又贏得上級信任,為自身發展築牢根基。
正如《小象傳》所言“益用凶事,固有之也”,危機解除後,要即刻回歸常態,將動用的資源物歸原位,以此證明忠誠,消除潛在猜忌。
歷史長河中,踐行此道者終得善果。北宋范仲淹在西北邊疆戰事吃緊時,獲朝廷授權整頓軍務。
他雖手握重權,卻多次上書詳述用兵方略與資源調配計劃,以“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赤誠之心,贏得宋仁宗的信任。
戰事平息後,范仲淹主動奏請削減額外調配的軍費,將剩餘物資悉數上繳,不僅成功抵禦外敵,更成為後世清正廉明的典範。
反之,違背此原則者往往身敗名裂。晚清時期,四川總督趙爾豐在保路運動期間,借鎮壓之機大肆擴充私人武裝、截留地方賦稅。
趙爾豐既未如實上報資源使用情況,又在局勢緩和後拒絕歸還挪用款項,甚至企圖擁兵自重。
這種公然違背“有孚中行”的行徑,引發朝廷震怒與民眾反抗,導致趙爾豐被革職處決,其權力野心化為泡影,還加速了清王朝的覆滅。
特殊時期的非常之權,是責任更是考驗。只有以誠信為公、以節製為尺,在危機中主動擔責,在平穩時及時歸位,方能在複雜局勢中守住底線,實現個人與集體的長遠發展。
四、承上啟下,平衡之道
六四爻處於下震之上,作為巽卦起始,地位不上不下,高而不亢、低而不卑 。
在這個位置上為人處世要以柔順態度秉承上位者,以謙虛心態照顧下位者,做到承上啟下,才符合“上巽”作風,也正因如此,才有“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的說法。
承上啟下
“中行”,意味着行為要合理,秉持中道而行,不要過分。
“告公從”,通常情況下,行事需報告三公,獲同意後再行動,體現對上級的尊重與服從。
而“利用為依遷國”則表示,非常時期即便身負主持遷都這般重大使命,也可行事,但仍要考慮獲取下位者支持,不可獨攬大權,否則將陷入危險。
回顧歷史,唐朝名相姚崇便是深諳此道的典範。姚崇在任期間,對唐玄宗恭敬有加,凡有大事必先請示,充分尊重唐玄宗的決策地位,讓唐玄宗對其特別放心,給予了充分信任與支持。
同時,他關愛下屬,重視基層官員的意見,能夠將底層信息有效整合併反饋給唐玄宗,又能把朝廷政策準確傳達並推行下去,真正做到了承上啟下。
在面對蝗災這一重大危機時,姚崇沒有盲目獨斷,而是先向唐玄宗詳細彙報情況,獲得許可後,又積極組織各級官員,充分發揮基層力量,成功應對蝗災,穩定了民生,成就一番功績 。
相反,明朝的嚴嵩,雖位高權重,卻不懂“告公從”的道理。他仗着嘉靖帝的寵信,肆意妄為,很多事情越過嘉靖帝私自決定。
他對上欺瞞皇帝,對下打壓異己,完全忽視了與下屬的良性互動,只為滿足一己私慾。
後來嚴嵩失去嘉靖帝信任,落得家產被抄、兒子被殺、自己孤苦伶仃的下場,曾經的權勢如過眼雲煙,自身也成為歷史反面教材 。
《易經》中“三多凶四多懼”,深刻揭示了中層階位的處境。
處於這個位置,就如同六四爻,一方面要取得下屬擁戴,另一方面要獲得上司信任,否則將舉步維艱。
在職場中,許多中層領導都面臨類似狀況。若能像姚崇一樣,合理行事、尊重上級、關愛下屬,事業便能順遂發展;若像嚴嵩那般肆意妄為、目無上級、輕視下屬,終會只會自食惡果。
五、誠信為本,損上益下
九五爻爻辭“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
“有孚”強調上位者對下屬、民眾要言出必行,建立信任;“惠心”並非單純物質施與,而是以順應民情、制定合理規則的方式,實現“損上益下”的治理智慧。
這啟示我們,真正的領導力源於誠信與對下屬的關懷,唯有如此,方能贏得人心,成就大業。
貞觀年間的唐太宗李世民堪稱踐行此道的典範。面對關中大旱,李世民不僅頒布賑災政令,還親自下田勞作以示與民共患難,承諾的救災物資與政策均一一兌現。
在治國方略上,他制定《貞觀律》等公平合理的規則,推行科舉制度,從制度層面保障民眾權益。
這種“惠心”並非單純物質救濟,而是通過建立公平環境、順應民生需求,讓百姓感受到朝廷的誠意。
正因如此,民眾對朝廷高度信任,社會呈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繁榮景象,成就了彪炳史冊的“貞觀之治” 。
反觀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教訓。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不惜點燃象徵緊急軍情的烽火,戲弄諸侯。
當犬戎真正來犯時,諸侯因被多次欺騙,對烽火信號不再信任,導致西周都城被攻破,周幽王身死國滅。周幽王將誠信視為兒戲,以荒誕之舉透支民眾與諸侯的信任,導致失去民心,將江山社稷毀於一旦。
上位者以誠信立威,以規則惠民,不必物質苛贈,順民情、行公道自然得民心擁戴。
六、貪得無厭,必招禍患
《易經》益卦上九爻以“莫益之,或擊之,立心無恆,凶”道破貪得無厭者的結局。
當一個人或群體突破“損上益下”的平衡,陷入無休止的索取與掠奪,等待他們的必將是信任崩塌、眾叛親離的困局。
“莫益之”揭示了信任瓦解的後果。
曾經受助者不再回應,甚至拒絕伸出援手。這源於上位者反覆失信於民,就像父母面對揮霍無度、毫無底線的子女,終將寒心斷援。
而“或擊之”則點明更嚴峻的局面:被壓榨者不僅不再配合,還會發起集體反抗,外部的質疑與抵制也將接踵而至。
“立心無恆”直指根源,正是貪得無厭、居心不良的本性,將人推向兇險之境。
小象進一步闡釋,“偏辭也”表明上位者空洞的承諾已無人相信,表面擁護實則虛與委蛇;“自外來也”則警示,當內部矛盾激化,外部危機也會趁虛而入,多重壓力下的處境岌岌可危。
秦朝的覆滅便是典型反面案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本應與民休息、推行仁政,卻橫徵暴斂、濫用民力。
築長城、修阿房宮、連年征戰,百姓賦稅徭役沉重不堪。
秦二世即位後變本加厲,失信於民的政策摧毀了民眾信任。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六國舊部紛紛響應,曾經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在內外反抗中轟然倒塌。
其滅亡恰如益卦上九爻所述,因統治者貪得無厭、不知自損,招致“莫益之,或擊之”的慘烈結局。
無論是治國理政還是企業經營,若一味追求利益,忽視平衡與節制,終將失去人心。
無休止索取必致信任崩塌,內外皆反,唯有知止守分,方可避“莫益之,或擊之”的危局。
就像水壩滿溢需要泄洪,人在順境時更應懂得適可而止、反哺他人。唯有以誠信為本、以利他為念,方能避免重蹈“立心無恆”的覆轍。
益卦以“損上益下”為根本,強調無論身處何位,皆需以公心、誠信、節製為行事準則,在進取中知退讓,在獲利時思予人,方能實現長久的發展。
作者:可貞部落
關注我的文章,共同學習經典
文中配圖來源於頭條免費圖庫
參考資料《易經.益卦六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