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靠衣裝,對於汽車來說,漆面就相當於自己的“衣服”,其顏色是否好看,漆面是否均勻,已成為消費者購買汽車的評判標準之一。但總有人認為,車漆是越厚越好。其實不然。
(來源網絡,侵刪)
可能是網絡上誤導的聲音太多,比如下面這位兄dei:
(來源百度知道,侵刪)
原貼所引用的相關內容與《QC/T 484-1999 (汽車油漆塗層)》有多處出入。比如該標準規範中並不是以具體售價進行分類,也沒有直接將油漆硬度轉換為鉛筆硬度的描述,2-4H 的鉛筆芯硬度與行業存在很大差異。
同時,《QC/T 484-1999 (汽車油漆塗層)》實施於 1999-3-15,並不完全適用於當下。而且“QC/T”的開頭表明該文件屬於行業建議標準,並非是以“GB”開頭的國家規範標準文件。事實上國標中並沒有對於汽車塗層厚度的要求,所涉及的多為漆膜測試方法和評價的標準。隨着汽車塗裝專業的不斷進步,以及新工藝的出現和普及,薄厚早已不是評價車漆做工唯一標準,滿足相關的抗鏽蝕、抗磨損等技術要求才是關鍵。
(來源網絡,侵刪)
節能環保,淺談主流汽車塗裝工藝
具體看,車漆一共分為四層,由里到外分別為電泳層、中塗層、色漆層和清漆層。電泳層主要功能是為車子鋼板防生鏽;中塗層主要功能是隔離紫外線,同時防止砂石的衝擊打磨;色漆層則基本上是用來達到上色的效果;最外面一層叫做清漆層,主要功能是保護油漆層。
目前,憑藉汽車塗裝工藝的發展,各大車企不僅普遍在乘用車領域使用了罩清漆工藝,還發展出了 3C2B、3C1B、4C3B、B1B2、套色噴塗、變色噴塗等等多種工藝。大致說一下,其中的3C2B被稱為 “長工藝”,3C1B和B1B2為“短工藝”。短工藝相對於長工藝的漆膜數值上變薄,不僅質量沒有降低,反而因為工藝流程的優化,很大程度上縮短了生產時間,節約了能源。同時,B1B2工藝在塗裝過程中減少了對人體和環境有害的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更節能環保。現在,大部分主流車企都已經開始採用短工藝,這也代表着未來發展方向。
(來源網絡,侵刪)
將“環保”進行到底,零碳工廠助力可持續發展
拿剛剛上市的全新smart精靈#1 Pulse心動版來說,這款車就運用了多種塗裝技術,使用的是與歐洲主流汽車品牌相同的 B1B2 工藝,在防腐標準上達到並超過了歐盟要求,遠高於汽車行業推薦標準。這意味着開個十年八年,如果沒有車漆損傷,相應車身部位都不會產生穿孔腐蝕或因腐蝕產生結構損壞。加上套色、水性 NVH 工藝等,使得smart精靈#1車身油漆光澤度更靚麗持久。與此同時,全新smart精靈#1 Pulse心動版提供10種車身顏色,使得汽車的油漆光澤度、色彩的豐滿度與前衛而靚麗的色調相得益彰。
同時,B1B2 工藝也更符合低碳環保的理念。將“環保”進行到底,smart精靈#1的誕生地是國內首家認證的零碳整車工廠,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意味着其整個生產流程都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來源網絡,侵刪)
其中,在生產端,該零碳整車工廠通過建設光伏電站+採購國際綠證I-REC的模式,實現電力碳中和;在技術端,採用效率高能耗低的設備,並監測主要設備的經濟運行參數,積極探索技術節能措施,充分利用餘熱余壓,提升能源效率;在管理端,通過能源管理體系建立,將技術改造與管理節能結合起來;在產品端,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不斷降低使用階段碳排放;在回收端,探索材料循環利用,推動循環經濟和材料端碳減排。
(來源網絡,侵刪)
綜上所述,判斷一款車的車漆做工好或不好,不能單憑厚度下定論。而綜合考量來看,smart不僅車身做的很用心,也重視環境保護,有社會責任感。喜歡的話,可以去店裡看看這款被稱為“顏值擔當”的都市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