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想學的孩子,根本不用補課

2025年05月25日23:54:15 育兒 1789

我小時候,補課和吃飯一樣稀鬆平常。

誰家孩子不補課,就像誰家飯桌上沒鹹菜似的——怎麼看怎麼寒酸。小學補英語,初中補數學,高中什麼都補……

甚至連體育,都想找私教練個“百米衝刺原地起跳”。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我們補的不是課,是心理安慰。

因為在家長眼裡,孩子的學習問題不叫“節奏沒對、方法不對”,只叫“老師沒講好”、“學校不儘力”、“必須得外包一下教育”。於是,家長的錢包嘩嘩掏,孩子的眼圈黑黑冒,一整個狀態像被拿去反覆烘乾又暴晒的毛巾——乾癟、發硬、易撕裂。

實際上,但凡家長多讀幾本書,知道點教育心理學,就會明白一句話:

你永遠無法通過花錢,替孩子建立學習的“內驅力”。

真正想學的孩子,根本不用補課 - 天天要聞

第一、“補課的焦慮”,其實是自我安慰

補課這事兒,如果不從“補習”兩個字開始講,那就得從“臉”字說起。家長的“面子”,孩子的“樣子”,補習班的“票子”,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我有個親戚,孩子高一剛開學兩個月,物理課還沒上到“摩擦力”,家長就像被什麼“內力”所推動,急吼吼地把孩子送去補課。我問為啥這麼著急。

她說:“不補,感覺別的家長都在補,就我沒補,好像孩子就輸在了起跑線。”

我一聽,樂了。

原來,不是孩子怕落後,是家長怕自卑啊。

後來有一次,她找了個據說是奧賽金牌教練的補習老師,孩子連課本還沒捋清楚,老師就開始講“電場磁場如何並肩作戰拯救地球”,搞得小孩像看《流浪地球2》的劇透,根本跟不上劇情。

三節課下來,孩子說:“我現在物理不是不會,是不敢碰。”家長卻咬牙說:“堅持,總會有效果。”

結果堅持到月考,全班倒數第三。

看來,你以為孩子學的是物理,其實補的是家長的焦慮。

真正想學的孩子,根本不用補課 - 天天要聞

鄰居家的兒子,高二下學期“全面開補”,周一數學、周二物理、周三化學、周四英語、周五語文,周末全天“壓軸套餐”。

一天放學,孩子在門口被我逮住,笑得跟哭似的:“叔,我都快成行走的校外培訓廣告牌了。”

我看他手裡拿着5本練習冊,沉得腳都踢不起來,問他最近成績咋樣。他幽幽地說:“語文不認識的字越來越多了,數學題能做的全忘了,倒是政治課上懂得比同桌多,因為我有‘社會實踐’。”

他媽卻跟親戚炫耀:“我們家孩子現在可上進了,天天不在家!”

問題是,孩子不在家的背後,是學習也不在狀態。

還有個老同學,孩子高三了,怕跟不上,找了個據說是“985天價物理老師”。第一節課要價600,一節課講的是“速度、加速度和人生的加速度”。

聽完課,孩子說:“媽,我學到了一個道理,物理要收費貴,才能讓家長覺得值得。”第二天,這孩子偷偷去圖書館自學,怕家裡繼續“投喂高價老師”。

你問他為啥?他說:“我怕我再上幾節課,我就開始懷疑人生了,覺得自己不是考生,是老闆。”

你看,有些天價補課,補的是心病,燒的是冤枉錢啊。

真正想學的孩子,根本不用補課 - 天天要聞

第二、“內驅力”才是硬通貨,補課不是萬能膠

從教這麼多年,補課補到最後成效斐然的學生,幾乎都有一個共性:不是家長推着走,而是學生自己拽着學。

我帶過一個學生,姓蓋。

剛進高三的時候,不起眼,默默無聞那種。但你只要在教學樓待到晚上,就一定能看到她蹲在辦公室門口,抱着厚厚一摞習題,眼睛裡寫着“問題已加載完畢,請老師連接WiFi解答”。

她的補課不是家長安排,而是自選頻道;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出擊。你講得快了,她追着問;你講得深了,她琢磨着寫反思;你講得淺了,她嫌不夠勁,還會反過來給你找錯別字。

一年後,高考成績出來,她一躍成班級第一,全家都嚇了一跳。

她爸說:“原以為孩子平時不吭聲,沒想到背後這麼拼。”

所以說,內驅力不靠催,靠點火;補課不是引擎,是助推器。

我還教過一個“自主學習之光”的男孩,每天中午吃完飯不回宿舍,鑽辦公室給老師講題。不是問,是講。

他說:“我先講一遍,我講不明白你再講我。”

有次他非要自己給全班講一道題,講了20分鐘,把本來能5分鐘做完的題講成了懸疑推理劇,連我聽了都想投稿《故事會》。

後來高考他考上了中傳,說想以後拍個紀錄片叫《一個人和他死磕的物理題》。你以為他靠的是補課?

錯了,他靠的是沉迷式上頭。

另一邊,我教過一個家裡逼着補課的女孩,家長給她安排了一個“名校碩士全科一對一套餐”,結果孩子每天晚上課後回家大哭:“我感覺我不是在學習,是在打怪升級,結果連怪是啥我都看不清。”

她媽勸她:“忍一忍,都是為你好。”她委屈巴巴地說:“我知道是為我好,但你好歹問問我想不想好。”

最後,孩子居然靠自己偷偷做錯題本,一步步穩住了成績。

顯然,好習慣、主動性、抗壓能力,才是真正帶她衝線的動力。

真正想學的孩子,根本不用補課 - 天天要聞

第三、補得好是錦上添花,補不好是雪上加霜

很多人問我:到底該不該補課?

我一般不說“該”或“不該”,我說:“看你是想吃藥,還是想吃糖。”

補課要“對症下藥”,不是“對時間開炮”。不是你補得多就學得好,而是你補得準不準、補得合不合適、補得能不能起效。

有學生明明是閱讀能力不行,家長卻一門心思補作文;有學生明明是做題馬虎,家長卻砸錢學奧數技巧。

把問題當成形式,用錢糊臉,那不叫教育,那叫“刷存在感”。

記得有位王同學,高考前一個月找到我說:“老師,我哲學部分怎麼越學越迷糊,感覺心智還不如孔乙己。”

我聽了哈哈大笑,拉着她整整花了三個晚自習時間,把《認識論》拆成八大菜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講成了“炸醬麵比拉麵好吃但也因人而異”,她聽完一臉恍然大悟:“原來哲學不是死背,是把腦子用活。”

高考完她來找我,拉着我說:“感謝你讓我明白,原來‘物質決定意識’不是跟我作對。”

還有個家長,給孩子找了三個物理老師連軸轉,結果孩子成績還是原地踏步。他爸苦惱:“老師怎麼都沒用?”孩子幽幽地說:“爸,不是老師沒用,是我沒聽懂三個版本,他們互相打架。”

後來換成自己找老師“單點透析”,問題一個個解決了,成績反而蹭蹭上。

看得出來,他的問題不是“沒補”,而是“亂補”。

真正想學的孩子,根本不用補課 - 天天要聞

所以說,高中生到底該不該補課,說白了,沒有統一答案。但有一條經驗,誰聽誰吃虧少:不怕你不補課,就怕你不動腦。

與其花大價錢追“補課界明星”,不如先幫孩子照照鏡子,看看學習習慣是不是像床底下的襪子——扔了一地沒人撿。多花點時間幫孩子找到節奏、重建自信,而不是甩手找老師當“學習保姆”。

如果非得補,就得像點菜一樣清楚:知道自己要吃什麼,為什麼吃,吃了管不管飽。

我帶過太多學生,發現那些最出成績的,不是補得最勤的,而是自我驅動最強的。你可以帶他走一段路,但你不能代替他走完全部。他得自己邁腿,你才能扶一把。

與其追問“需不需要補課”,不如認真回答“孩子到底想不想學”。能搞定這個問題,其他的都不是事兒。

說到底,補課只是種手段,成長才是目的;補的是短板,不是長跑的替代品。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一碗下肚,懷孕37周女子流產!竟是家中“藏毒” - 天天要聞

一碗下肚,懷孕37周女子流產!竟是家中“藏毒”

隨着炎熱夏季的到來,各類冰鎮冷藏食品逐漸“火熱”起來,但安全問題仍需重視,因為即便在冷藏環境下,許多嗜冷細菌仍能大量繁殖。其中一種名為李斯特菌的細菌需要格外引起警惕,因為它專愛挑孕婦和嬰兒“下手”,生活中該如何避免呢?近日,一位“准媽媽”在社交平台講述自己的遭遇:懷孕37周,因食用冷藏食品引發李斯特菌...
別再盯成績了,你娃快沒電了 - 天天要聞

別再盯成績了,你娃快沒電了

“養廢了”——這個詞最近在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討論中越來越常見。是的,不是被別人說,而是你自己做的。你當初一心想讓孩子好,結果,你用你的好心情,把孩子的未來給捧上了山崖。那些“養廢”孩子的家長,真不是嘴巴上講得好聽,結果卻不知不覺把孩子弄得很差
嚴防!“冰箱殺手”來了! - 天天要聞

嚴防!“冰箱殺手”來了!

炎炎夏日許多人的冰箱中存放着西瓜、哈密瓜、冰激凌等美食但是如果家裡有老人、孕婦或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得小心“冰箱殺手”——李斯特菌李斯特菌在夏天尤為常見,許多感染事件的發生,都是因為人們吃了被李斯特菌污染的冷藏即食食品,例如奶製品、熟食肉類、沙
父親因工死亡,試管嬰兒能申請撫恤金嗎?法院判了 - 天天要聞

父親因工死亡,試管嬰兒能申請撫恤金嗎?法院判了

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5月27日,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了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典型案事例,其中涉及一起試管嬰兒享受撫恤金待遇案件。陳某與郭某婚後因不孕症就醫,冷凍9枚胚胎。在胚胎移植前,陳某因工死亡,被認定為工傷。隨後,郭某接受胚胎移植生下陳小某,並銷毀剩餘胚胎。2024年5月,陳小某申請供養親屬撫恤金遭某社保中...
兒童針筒玩具熱銷,是“解壓神器”還是“危險利器”?多方提醒—— - 天天要聞

兒童針筒玩具熱銷,是“解壓神器”還是“危險利器”?多方提醒——

一個針筒、一個捏捏樂,組成了一款近期風靡校園周邊文具店的兒童玩具產品,針筒看上去和醫院使用的注射器幾乎一樣。網絡視頻里宣稱,這款玩具玩法簡單,十分解壓,只需要用針筒把空氣注入玩具中,形成空氣泡,再去捏爆泡泡就可以。然而,這款兒童玩具卻引起了家長們的不安。不少家長表示,此類玩具非常危險,存在安全隱患。...
【視頻】父親工亡後,冷凍受精胚胎植入母體成功分娩,他是遺腹子嗎? - 天天要聞

【視頻】父親工亡後,冷凍受精胚胎植入母體成功分娩,他是遺腹子嗎?

什麼是遺腹子?《現代漢語大詞典》中的解釋為:懷孕婦人於丈夫死後所生的孩子。在自然受孕情況下,遺腹子是先懷孕、丈夫死亡之後出生的孩子。那麼,一對不孕不育的夫妻進行胚胎體外培育,在丈夫工傷死亡後,胚胎再植入妻子體內之後出生的兒子小強(化名)是遺腹子嗎?小強能申領其父工亡後供養親屬撫恤金嗎?近日,在江蘇某...
防“溺”於未然,安全伴成長!這些防溺水知識一定要教給孩子! - 天天要聞

防“溺”於未然,安全伴成長!這些防溺水知識一定要教給孩子!

夏季炎熱,親水活動成為不少人的消暑選擇,但隨之而來的溺水風險也顯著增加。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急診科龍華君主任醫師提醒:每年夏季都是溺水事故高發期,尤其是青少年和兒童群體,溺亡悲劇時有發生。掌握科學防溺知識、強化安全意識,是守護生命安全的重要防線。一、為什麼青少年容易發生...
語言發育黃金期:0-3歲親子對話質量影響未來學習力 - 天天要聞

語言發育黃金期:0-3歲親子對話質量影響未來學習力

►本文2227字 閱讀3分鐘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為了方便大家閱讀理解,部分故事情節存在虛構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就醫。
雙胞胎姐妹苦求媽媽不要離開,爸爸外出找了一年無果,七旬爺爺靠三畝地養活倆娃 - 天天要聞

雙胞胎姐妹苦求媽媽不要離開,爸爸外出找了一年無果,七旬爺爺靠三畝地養活倆娃

初夏的風拂過門前的苞谷地,兩個孫女彎腰除着多餘的雜苗。“當年她不要,如今就是給一座金山銀山也不換,咱家這一對小棉襖比啥都金貴。”李爺爺在地頭抽着煙袋,心裡的滿足不知不覺爬上了眼梢。莊上的人都知道李爺爺有一對孝順孫女,雖然兒子兒媳都不在身邊,可家裡有一對雙生姐妹花,這在莊上屬於獨一份。七十歲的李爺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