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兒女不尊重你不理你時,不要憤怒,不要講道理,記住6個字就夠了

2025年07月05日17:50:13 育兒 4960
當兒女不尊重你不理你時,不要憤怒,不要講道理,記住6個字就夠了 - 天天要聞


《透明人》里有一句話讓人心酸:

“孩子越獨立,父母越孤單,可他們還是懂事地說:我沒事,你忙吧。”

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長大,和我們的話越來越少,甚至態度冷淡、出言頂撞,做父母的難免失落心寒。

當他們表現出不耐煩、疏遠甚至不尊重時,許多父母會感到失落、委屈,甚至憤怒。

但你要記住,發脾氣和講道理只會讓關係更糟。

真正聰明的父母,早就做到了這六個字:不怒、不爭、不議。

當兒女不尊重你不理你時,不要憤怒,不要講道理,記住6個字就夠了 - 天天要聞


1、不怒,穩住情緒,多包容


古希臘神話里,有個叫海格力斯的大力士。

一天,他碰到了一個擋住他去路的袋子,海格力斯想也沒想,抬腳就向袋子踢去。

可袋子不但沒被踩破,反而變得更大,他越是沖袋子發火,袋子就越是膨脹。

直到將整個路口都被攔住,海格力斯也還是沒能解決問題。

這就是著名的海格力斯效應。

也就是說,以牙還牙,以怨報怨,最好的結果是得不償失,更糟糕的還會兩敗俱傷。

人和人的交往如此,至親的父母子女之間,也同樣不例外。

古語有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盛怒之下,沒有贏家,當兒女不尊重你不理你時,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傷及與子女之間的感情。

穩住情緒,溫情以待,兒女才能看到背後的關心。

中國家庭教育十佳人物賈容韜曾在書里寫過一段親身經歷。

有段時間,賈容韜忙於工作,疏於與兒子的溝通。

沒曾想,兒子剛上高中就徹底失控:逃課泡網吧、成績墊底、三天兩頭打架,兩次被學校勸退。

那段時間,父子倆見面就像火星撞地球。

賈容韜不是劈頭蓋臉訓斥,就是抄起掃帚就打。

直到有天兒子離家出走,他才痛下決心徹底改變自己。

後來兒子考試又不及格,他竟笑着說:"能考這麼多分不容易啊,換我連題目都看不懂。"

有回兒子騎車撞傷路人賠了上千塊,他沒發火反而安慰:"誰還沒個意外?修車的事爸幫你。"

從對抗到理解,從打壓到包容,這個曾被認定"沒救"的孩子,最終考進重點大學。

心理學家袁辛說:“擁有不同情緒的家庭,往往有着不同的命運走向。”

壞情緒是一把槍,你以為扣動扳機對準的是他人,其實槍口永遠都在自己這邊。

你的怒氣,帶不來福氣。

想要兒女尊重你、孝順你,很多時候靠的不是音量的大與小,而是情緒的穩不穩。

父母與子女之間不是仇人,鮮有化解不開的矛盾。

把對錯留給時間,將安寧留給家人,少幾分脾氣,多幾分包容,這個家才會越來越好。


當兒女不尊重你不理你時,不要憤怒,不要講道理,記住6個字就夠了 - 天天要聞


2、不爭,藏住反駁,少指責


生活中,很多親子矛盾,往往源於非要爭個是非對錯。

可父母越強勢,子女反而會越逆反,就像抓沙子,握得越緊流失越快。

《傅雷家書》中有句話說得好:“理直也不要氣壯,得理也要饒人。”

親人之間,不得理時,承認錯誤不丟人,得理時,給個台階下才是真智慧。

台灣心理學家周慕姿曾在書中分享過這樣一個真實故事:

女兒難得放長假,打電話說要和朋友出國玩。

此時,父母已經半年沒見女兒一面,父親一聽便開始教訓女兒:

"老祖宗都說'父母在,不遠遊',你心裡還有這個家嗎?"

無奈之下,女兒只能黑着臉回了家。

一回家,父親嘴上還是沒饒人:“你看看,非要我罵才肯回來。”

女兒一聽,摔門便出,一下陷入了兩輸的局面。

其實父親很高興女兒能回家,可勝負欲作怪,還是使他站在了高位者的姿態指責女兒。

倘若一開始,父親說話委婉點,換個方式表達說:

“你放假我們很開心,爸爸媽媽也很久沒見你了,要是抽空回來陪陪我們就更好了。”

那結果就會有所不同。

《論語》有言:“智者思其所言,愚者言其所思。”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說話的智慧。

一家人生活,難免磕磕碰碰,得饒人處且饒人,少些指責,留些餘地,與子女保持最舒服的距離,才是最好。

《父母的覺醒》一書中說:“我們應該逐步變成一個適應孩子需求的父親或母親。”

孩子成家立業了,我們也到了該鬆口氣的年紀。

得明白他們工作生活都不容易,別太計較他們偶爾鬧脾氣。

與其天天盯着孩子的家長里短,不如多想想怎麼讓自己過得舒坦些。

把身體養好,心情理順,給晚年攢夠本錢,才是當下最好的事。

當兒女不尊重你不理你時,不要憤怒,不要講道理,記住6個字就夠了 - 天天要聞


3、不議,出言有尺,知分寸


不少父母常犯這個毛病:總愛在外人跟前數落或談論子女的不是。

自以為貶低子女,就能顯示自己在家說了算。

其實這麼做既傷了子女的心,又讓外人看了笑話。

老話說得好:"家醜不可外揚。"

誰家的鍋底都有灰,管好自己的嘴,是給孩子留臉面,也是給親情留溫度。

作家三毛在《膽小鬼》中,記下了自己成長經歷中的一件“糗事”。

一日,她踏入母親卧室,瞧見五斗柜上靜靜躺着五塊錢。

在那個時代,五塊錢對小孩子而言,足以購置諸多心儀之物。

三毛沒能剋制住,悄悄把錢藏了起來。

第二天,母親察覺到錢不見了,心急如焚,四處翻箱倒櫃尋找。

目睹這一幕的三毛,滿心糾結,既不敢與人交談,也不敢花掉這筆錢。

在內心長久的掙扎後,她最終還是把錢放了回去。

那一刻,她如釋重負,長出了一口氣。

幾天之後,三毛的父母忽然給了她一些零花錢,讓她去買喜歡的東西。

就在那一刻,三毛瞬間明白,父母早就知曉錢丟失的真相。

可他們卻並未大聲張揚,而是選擇了以這樣溫柔的方式來提醒和包容她。

俗話說:“在外不道家人短,當眾不言家人過。”

把子女的尷尬事當笑話講,既讓自家人下不來台,也讓整個家族沒光彩。

外人聽了這些話,轉頭就拿你家的事當消遣,你默許的態度,更會讓這些事被添油加醋傳開。

原本和和美美的家,也會被攪得雞飛狗跳。

關起門來,矛盾只是茶杯里的風波;打開門說,就成了席捲全家的颶風。

在家裡,對孩子多一點妥協退讓,在外面,維護好孩子的臉面和尊嚴。

如此,家才會是溫暖的港灣,而不是拼火的戰場。

龍應台在《目送》中,記錄下了兒子第一天上學的畫面:

“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裡。”

父母子女一場,是幾世修來的緣分。

可不管再血濃於水的親情,終究都會有離別的一天。

在這一天到來之前,我們還要不斷成長,不斷修行,子女如此,父母也是。

孩子翅膀硬了總要單飛,我們能做的不是拽緊繩子,而是成為那根穩穩的風箏線。

智慧的父母,哪怕在面對兒女的不敬,疏遠時,還能做到不怒、不爭、不議。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幼兒園鉛中毒事件後續:家長質疑當地檢測造假,故意隱瞞真相 - 天天要聞

幼兒園鉛中毒事件後續:家長質疑當地檢測造假,故意隱瞞真相

最近,天水褐石培心幼兒園出現了一件學生集體鉛中毒事件。根據家長描述,他們認定這一次中毒的原因,就在幼兒園給孩子吃的飯當中。裡面可能有違規的添加劑,這才導致了鉛中毒。而裡面的孩子,大部分都是4-5歲的幼童。事情發生之後,幼兒園有關負責人已經被
普通家庭的父母,做到少管孩子,就已經贏了 - 天天要聞

普通家庭的父母,做到少管孩子,就已經贏了

其實,父母能承認自己不行,這是真正的有智慧。如果父母知道自己這輩子生活的很普通,收入不高,文化一般,各方面的知識、見識也很平常,甚至挺差,就別硬撐着。既然清楚自己水平有限,就別在孩子面前做一個什麼都要指導、什麼都要控制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