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字不易,請勿搬運,全網維權!)
01
要說這當父母的,誰不盼着自家孩子將來能有出息,能過得好?可是這“好”字背後,學問大着呢。
我年輕的時候,也琢磨過,是不是給孩子報最貴的輔導班,買最新的玩具,就是頂好的教育了?
後來看着身邊人、身邊事多了,才慢慢琢磨出點別的意味來。
我有個鄰居老李,人不錯,就是有些大大咧咧。
他常跟兒子說:“孩子,在外面要講文明,不能隨地吐痰,不能亂扔垃圾。”
話說得在理,可是他自己呢,有時候煙抽完了,煙蒂隨手就那麼一扔,或者一口痰就吐出去了。
他兒子小眼睛看着,什麼也不說。過了沒幾天,我就看見那孩子學着他父親的樣子,吃完的糖紙,也是隨手一揚。
老李看見了,氣不打一處來,把兒子訓了一頓。
孩子很委屈,小聲嘟囔:“爸爸,你也這樣……”老李當時臉就紅了。
這件事不大,可道理不淺。孔子早就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你自己做不到,光拿大道理去要求孩子,那不是徒勞嗎。
孩子那雙眼睛,跟明鏡一樣,你做得好不好,他看得真真切切。
所以說,這最好的家庭教育,頭一條,就是父母自己得先做得正,行得端。
02
再說這第二個細節,就是“好好說話”。
你可能覺得,跟自家孩子說話,還有什麼講究?其實,這裡面的門道很深。
菜市場里,小區樓下,總能看見些家長,對着孩子不是吼就是罵:“你怎麼這麼笨!”“跟你說了多少遍了,還記不住!”“再哭,再哭就不要你了!”那嗓門,隔着老遠都能聽見。
孩子,要麼嚇得一哆嗦,要麼就梗着脖子對抗,要麼就“哇”地一聲哭得更凶。
話說得難聽了,孩子心裡能舒服?他能聽進去你的道理?恐怕早就被你的火氣給嚇懵了,或者心裡也憋着一股怨氣。
我認識一位小學老師,她跟我說,班上那些性格比較溫和、有禮貌、也樂於助人的孩子,家裡父母說話大多也是和風細雨的。
即便孩子犯了錯,父母也是先問清楚情況,再慢慢跟他講道理,而不是不問情由一頓訓斥。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話用在大人身上是這個理,用在孩子身上,更是這樣。
你今天對他吼,明天對他罵,他心裡那點自信、那點安全感,慢慢就給磨沒了。
你尊重他,好好跟他說話,他才能學會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心裡也亮堂。
03
第三個細節,說起來也簡單,就是“陪孩子讀點書”。
如今這時代,手機、平板,好玩的很多,能靜下心看書的孩子,不多了。可讀書這件事,真是件非常要緊的事。
我老家有個遠房親戚,夫妻倆都是普通工人,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們夫妻倆有個習慣,晚上吃完飯,沒什麼事就關了電視,一人捧本書看。
他們孩子小的時候,不認字,就給他買圖畫書,夫妻倆輪流給他講。
孩子大一些了,就給他買帶拼音的故事書,鼓勵他自己看。
那孩子從小就愛看書,不吵不鬧的。後來上學了,學習也沒讓父母操多少心,一路讀到名牌大學。
如今工作了,也是個知書達理、做事穩重的人。
有人說,一個人的氣質里,藏着他讀過的書,走過的路。
這話不假。你陪孩子讀點書,不是說非要他將來成為什麼家,做個什麼學者,而是讓書香氣浸潤他的童年,讓他在書里看見更廣闊的世界,明白更多的道理。
大文豪蘇東坡,他不就是從小泡在書堆里長大的嗎?書讀多了,眼界寬了,心胸也跟着大了,遇事自然就比別人看得遠,想得深。
這筆精神財富,比什麼都金貴。
04
最後這個細節,可能有的家長聽了會皺眉頭,那就是“捨得讓孩子吃點虧,受點挫折”。
現在家裡孩子都少,金貴得很。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一點委屈不能受,一點虧不能吃。
在學校跟同學鬧點小矛盾,家長一下子就衝到學校去了,非要討個說法。
孩子走路摔一跤,心疼得不得了,恨不得把地都給剷平了。
這樣養出來的孩子,就好比溫室里的花朵,看着鮮艷,真拿到外面風吹雨打,一下就蔫了。
我認識個小夥子,從小家裡條件好,父母要星星不給月亮。
學習上一帆風順,沒遇到過什麼坎坷。結果一到工作崗位上,稍微遇到點不順心,被領導批評兩句,或者同事之間有點小摩擦,他就受不了了,覺得天都塌了,動不動就想放棄不幹。
你說這樣,將來怎麼在社會上立足?
其實,孩子小的時候,適當讓他吃點小虧,受點小挫折,不是壞事。讓他知道,世界不是圍着他轉的,不是所有事都能順心如意。
他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去適應環境,這個過程比你替他包辦一切重要得多。
“吃一塹,長一智。” 老話都是有道理的。別怕孩子“吃虧”,很多時候,今天吃的這個“虧”,恰恰是明天成功的“墊腳石”。
讓他自己去闖,去摔打,才能練出真本事,以後走到社會上,才站得穩。
說到底,這家庭教育,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花多少錢的事。它就藏在當父母的一言一行里,藏在每天過日子的這些小細節裡面。
你用心了,孩子就能感受到;你做好了,孩子自然就差不了。
教育家梁啟超先生說過:“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 這所學校里的“老師”——也就是我們當父母的,責任重大。
把這些小細節做好了,比什麼都強。
喜歡文章請點個贊、收藏或者轉發,歡迎在評論中發表觀點,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