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父母學歷低、父母不學習,依然可以要求孩子學習好、上大學——沒毛病。
有毛病的是家長的角色定位。
孩子之所以把這事兒拎出來說,反對家長的要求,是因為家長在孩子學習這件事上只扮演了“場外加油者”的角色。
場外
場外就是沒有下場,沒有下場你怎麼知道這裡面的道道?
表面上一些家長在孩子寫作業時,一直“侍奉在側”,其實就是個監工。
一會兒你寫快點!
一會兒你寫錯啦!
一會兒你這都不會?!
一會兒……
幫不上忙,還各種打擊。

面對作業,有些人有掌控感有些人沒有。
而恰恰大部分人類幼崽是沒有掌控感的。
就像股民天天做功課也掌控不了股票一樣。
有本事你掌控一下工作、老闆、業績……
孩子也不容易,可你卻代入不了孩子的角色。
代入不了角色你就不能體會他們:
卡到哪兒了,
為什麼這裡不會,
怎麼就寫得如此慢,
為何討厭寫作業……
體會不到,就永遠是外部視角,總是外部視角,就解決不了問題。
解決不了問題,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問題總在。
那結果就是孩子不滿,特別討厭家長在一旁瞎指揮,自然覺得家長根本沒有資格要求自己。

加油
加油,多容易啊!
馬拉松運動員揮汗如雨,我們在場外喊加油。
跑的不是我們,因為我們幹不了這事兒——我們只能加油。
而加油是容易的,加油是以一種輕鬆的方式參與這件事。
既然參與了,就有說道。
運動員跑不好,有素質的人還是給鼓掌,畢竟運動員參與了,人家也不容易。
孩子學不好,咱鼓不了掌,太扎心了。
因為在孩子的學習這件事上,家長之前喊的太起勁,有了一種錯覺:
自己也加入了這場【運動】,可是自己失敗了。
於是你就批評隊友(孩子)——你如何如何導致了“我們”的失敗。
隊友(孩子)也很委屈呀,什麼叫“我們”,這是我自己的事情好不好。
他不覺得你加入了戰鬥,他覺得你就是“站着說話不腰疼”。
憑什麼?我容易嗎?你自己沒上場,反倒要求我!!
你看,這就是孩子心理。

要求
有一部分家長稍微一想:
是這麼回事,我確實沒下場,我這麼說孩子、監督孩子也不對。
要不我跟孩子一起學?我學好了,我考上了清華就有資格要求孩子了。
於是家長也去學,那個使勁呀,自我感動呀~
那麼,問題來了,你學好了就可以要求孩子嗎?
這就好比:
你工作努力,就可以要求你的同事也工作努力嗎?
你喜歡吃麻辣燙,就可以要求別人努力吃辣?
你不打遊戲愛看書,家裡人都得如此嗎?
這不意味着世界只能存在你這種生活方式嘛!
這屬於意志的推廣——比如某些民族用武力讓別的民族也跟他們吃的一樣,信的也一樣,說的一樣……這個邏輯不對。
那對的邏輯是什麼?是:
你是家長,你要把孩子帶到大概率對的路上,你就是有義務要求ta好好學習。
僅此而已。

此話怎講?
首先,從法律上來說,一個孩子要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家長也要幫助ta完成。
這屬於履行法律義務。
不僅要完成而且要出色完成,我們每個人都對國家有義務——
完成教育,提升自身素質,將來國家的建設發展、民族文化的傳承都要靠年輕人。
其次,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是有義務對孩子的未來負責。
怎麼負責?如何負責可以保障孩子一生?
沒有人能給出確定答案。
那我們只能走在大概率正確的路上(注意,不是絕對的路上)——教育。
如果有一條路能夠實現自我提升,階級躍遷,人生轉變,認識自我……教育不是,那麼其他路更懸,更不安全,更不適合普通人。
所以,家長作為第一責任人,得履行義務。

小孩子還沒有太大的能力,因此他們承擔不了太多的自由。
能力和自由是成正比的。
在沒有能力的時候給太多自由,會毀了一個人。
自由附帶着責任:
你說我要耍酷開快車,你要承擔交通責任;
你說我要去湖裡游泳,你要承擔生命責任;
你說我不學習就愛玩,你要承擔前途責任……
沒能力,就承擔不了責任,責任太大會壓垮一個人。
所以,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的許多責任是家長在背的。
家長既然承擔了這部分責任,就要對孩子的自由進行約束。
因此,你就是可以要求孩子“好好學習”。
把這些給孩子講明白——孩子不是不聽話,而是你的話沒有說到點上。

把握度
我們雖然有責任和義務,但不能肆意使用。
你給一個人建議、對一個人提要求,你要清楚ta面對的代價。
比如,你建議女性朋友遠離她的渣老公?
你知道她的代價嗎?她可能沒有地方住,沒有收入又得養兩個孩子。
你說要是我才不跟這樣的人過呢,你是公務員,你有家庭支持,她有嗎?
你要看到背後的代價,話不能隨便說。
孩子的代價很大:
要剋制自己放棄玩耍,大好晴天待在家裡寫枯燥的作業;
要面對自己很難搞懂的問題,一遍遍找虐;
要跟老媽坐在一起,半夜十二點還搞作業,搞不好還挨罵;
要面對無數人的評價,自己還不能反駁;
要滿足媽媽的期待撫慰她的焦慮,去完成遠超學校的任務……
一個孩子怎麼能承受這麼多代價?
理解到這兒,你就算能夠帶入了,你不是在場外了,也不會把孩子的事兒當成你倆的事兒,喊個加油就覺得自我犧牲了。
讓孩子服你,不懟你,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在學習這個事情上,你要讓孩子支付他付得起的代價。
你不能說我有權利要求你,我就要讓你:
從早上8點學到晚上12點;
為了幾分,每天刷5套卷子;
為上重點中學報6個輔導班……
孩子付不起這樣的代價,準確來說是能付起這個代價的孩子極少。
怎麼辦?協商嘛。
大家對齊目標——都想學習好,定到一個合適的程度;
每天做什麼——你做什麼,孩子做什麼,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做;
適當調整——做不好我們如何調整,做好了該如何固定成果。
你看,這樣大家就是溝通。
有商有量,你的底線,孩子的底線,不能你只顧你的底線,不管孩子的。
不然到時候你倆還得掐。
小孩子干不過你,到了中學,你看吧,你的命門就會被頻頻擊中了。

就這嗎?還有沒有別的妙招。
我的智慧目前就到這裡,其他的就看評論區的高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