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最大的不幸,有個犟種

2025年05月24日11:50:15 育兒 9282

心理學家劉禾粟在採訪過100個家庭後發現:

家庭成員處理問題的態度,直接決定了這個家庭的未來。

有一種人在家總是拒絕溝通,不肯傾聽,不願妥協,身上永遠有股無理也要佔三分的犟勁。

他們就像導火索,總是不停地製造糾紛,把家變成了沒有硝煙的戰場。

正所謂,家和萬事興,家敗吵不停。

一旦攤上這樣的犟種,就是這個家庭悲劇的開始。

01

心理學家胡慎之曾講述過自己的成長經歷。

在他小時候的印象中,父親從來都是一副獨栽者的模樣。

小時候胡慎之因為調皮,只要犯點小錯,就會被父親要求跪着面壁三小時,還不許吃飯。

奶奶看胡慎之又餓又累,多次進行勸說,但無論怎麼勸,都改變不了父親的決定。

胡慎之也做過抗爭,可父親的處理方式卻是揚起斧頭直接就朝他砍來。

父親對他這樣,對妻子也一樣強勢。

母親在家儼然變成一個老媽子,說都不敢多說,只能唯唯諾諾地幹活。

嚴苛壓抑的生活環境,給胡慎之的心理帶來巨大創傷,他一度患上了抑鬱症。

直到成年後他接觸心理學才明白,父親是在用固執己見的方式來獲取對家人的控制權。在他父親看來,唯有如此,才能彰顯自己的價值與地位。

但這種自我與任性,卻需要以割裂親情、破壞關係為代價,根本得不償失。

前不久看電視劇 《打開生活的正確方式》,女主付心童的遭遇也讓我深有感觸。

在外人眼中,付心童生活富足,嫁給了一個會賺錢養家的好丈夫。

但只有付心童心裡清楚,丈夫邊亮其實是個很大男子主義的人。

他仗着自己工作繁忙,理所當然地要求妻子辭去大學老師的工作,全職在家照料家庭。

他想換大房子,不管條件允許與否,說換就換;

他想送兒子出國留學,無視家人意願,說做就做。

付心童嘗試過勸說丈夫,讓他做決定時三思而後行,多和家人商議,但邊亮依然故我。

付心童只能一再讓步,咽下委屈配合他的決定。

後來,因為母親去世,付心童累積已久的情緒終於崩潰,這段婚姻也走到了盡頭。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暴力溝通”。

我們常以為,只有吵架動手才叫暴力。

事實上,所有漠視打壓他人感受的溝通方式,都是種隱形暴力,都會給人造成嚴重的精神剝削。

所以,有句話才會說:一個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有個總想“贏”的人。

他們把固執當原則,把冷漠當個性,一身犟勁全都用在了錯的地方,到頭來傷人又傷己,硬是將好好一個家拖進無休止的內耗中。

一個家庭最大的不幸,有個犟種 - 天天要聞

02

我有個朋友小艾,長期困擾於和媽媽相處的問題。

在家裡,她媽認定了的事情,誰也改不了。

明知家人都不喜歡吃薑吃韭菜,但她媽堅持每次炒菜都要放姜,頓頓都要來一盤韭菜。

理由是,她媽覺得這樣吃對身體好,就非得強迫一家人都要養成這個習慣,否則就會發脾氣。

小事尚且如此,大事就更不用說了。

去年,小艾姐姐決定接受公司總部選派,去異地分公司鍛煉幾年。

結果她媽一聽到這個消息就開始跳腳,無論她姐怎麼解釋,都堅決不同意。

說服不了她姐,她媽還跑到她姐的公司鬧了一通,說公司的做法是在耽誤她女兒的青春。

姐姐因為無法忍受她媽的犟脾氣,很少再回家,她媽又開始把矛頭對準小艾。

時不時就在小艾面前訴苦,說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家好,讓小艾要理解她的良苦用心。

她的媽媽驗證了一個道理:認知層次越低的人,思維越僵化,行事越固執。

很多人之所以愛認死理,聽不進別人的半點意見,根源在於他們的關注點不在於解決問題,而在於要證明自己永遠是對的。

但其實,這恰恰最容易暴露一個人的短視與愚蠢。

家庭不是戰場,在家事事不讓,到頭來無非是贏了一時局面,卻輸掉了長久關係。

投資家芒格年輕時性格也很要強,容易意氣用事,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和妻子杠到底。

兩人常年針尖對麥芒,各種矛盾被不斷激化,最後家徹底吵散了。

到了第二段婚姻中,他不再在意所謂輸贏對錯,每遇到分歧,都會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如今,他與現任妻子南希攜手走過50多年時光,日子依然過得幸福美滿。

很認可這樣一句話:

“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於,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又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想法,但人與人之間的智慧差距在於,能否分得清孰輕孰重。

總是將個人意願凌駕於家庭和諧之上,只會因小失大,讓自己越過越不幸。

懂得放低自己,你有尊重家人感受的大氣,才會有擁抱幸福的運氣。

一個家庭最大的不幸,有個犟種 - 天天要聞

03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家庭支持系統”。

構建一個具有支持性的家庭環境,可以讓每個家庭成員都得到最好的情感滋養與成長助益。

懂得用心經營家庭,把家人當成親密合作夥伴的人,必是深諳這個道理的人。

一家人相處在一個屋檐下,遇到磕磕碰碰是常態。

我們需要做的是克服自身的執拗,少一點自以為是,多一些自我反思。

在意大利電影《如果上帝願意》中,托馬斯突然被告知兒子想要放棄學醫,想去當神父。

托馬斯是外科醫生,他想不通兒子好不容易考上大有前途的醫學專業,為何要半途而廢。

但他按捺住了情緒,沒有當場表示反對,而是決定先去了解兒子為什麼會對當神父感興趣。

在和神父深入接觸的過程中,他才發現這個職業並不比當醫生差,是自己原先存在認知偏見。

電影最後,他逐漸理解了兒子的選擇,父子倆相擁一笑,畫面溫馨又有愛。

這個世界很大,總有我們觸不到的盲區。

與其一意孤行,堅持自己所謂的“正確”,不如敞開心胸,去兼聽不同的聲音和意見。

當你的自身格局大了,素養高了,自然和誰都能相處融洽。

胡適先生作為知名學者,不僅在學術上成就卓越,在愛護家人上也做到了極致。

他的母親和妻子都是舊式女子,沒受過什麼文化教育,但胡適從未因此而輕慢他們。

相反,在他眼中母親和妻子都是睿智勇敢的女性,有很多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

也正因如此,婚後當妻子江冬秀對他提一些要求和建議時,他都很樂意聽取。

有時即便不認同對方的觀點,只要無關原則,他也絕不會去較真。

“世間最可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

胡適深深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想要贏得家人的認可,自己就先要將心比心。

如此,他將家庭生活經營得和諧融洽,創造了舊式婚姻罕有的幸福典範。

有句話說得好:永遠不要和重要的人,計較不重要的事。

跟家人犯犟較勁,無論誰贏,結果都是兩敗俱傷。

戒掉偏執,不爭高低對錯,才是與家人溝通正確的打開方式。

冰心曾講過一句話:一個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

行走在這世間,家庭的暖意,奠定了我們生活的底氣。

所以,在與家人相處時,我們都應記得常提醒自己:

幸福的家庭並非沒有矛盾和分歧,而是彼此間示弱多過逞強,和氣勝過脾氣。

從現在起,好好修鍊,別做犟種。

當你懂得和家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把家擰成一股繩,

家人自會願意做你最堅實的後盾,助你一起把日子越過越紅火興旺。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我以為是媽媽讓教官打我的,13歲女孩這句話,狠狠打了誰的臉? - 天天要聞

我以為是媽媽讓教官打我的,13歲女孩這句話,狠狠打了誰的臉?

"媽媽,我以為是你讓教官打我的"。當13歲女孩說出這句話,狠狠打了誰的臉?1湖南益陽強兵戶外拓展實踐基地發生體罰事件。王女士說,她13歲的女兒小龔,在封閉式訓練期間被教官毆打,但基地負責人卻說這是"輕微教育"。這場羅生門式的爭議,撕開了特殊教育行業長期存在的監管裂痕,更暴露出一個令人心驚的細節——當孩子哭着...
1個月內3起生命悲劇,“棍棒式教育”毀了多少孩子? - 天天要聞

1個月內3起生命悲劇,“棍棒式教育”毀了多少孩子?

“棍棒教育”再釀慘劇。近日,據媒體報道,浙江杭州年僅9歲的天才圍棋少年朱某某,在受到父親家暴後跳樓身亡。多名知情人士稱,曾目睹朱某某父親毆打孩子,“其父親任何負面情緒都會化作在孩子身上的施暴”。據了解,目前相關部門已經介入,事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記者梳理公開信息發現,這樣的悲劇並非個例。僅今年5月,山...
《咱們小時候沒有手機,為啥比現在孩子更會玩?》 - 天天要聞

《咱們小時候沒有手機,為啥比現在孩子更會玩?》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小妹這廂有禮了!?前些天看見小孫子捧着手機不撒手,突然想起我們那個沒手機的童年。那時候的日子啊,像村頭老槐樹上的知了,熱熱鬧鬧地擠滿了活生
說透了人生的五句話,非常現實! - 天天要聞

說透了人生的五句話,非常現實!

楊絳先生說,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我們終其一生,最後還是自己一個人。所謂的愛情會消失,孩子會長大有自己的生活,一切最終都會歸於平淡!
人遇不順時,多去這3個地方,會迎來好運(並非迷信) - 天天要聞

人遇不順時,多去這3個地方,會迎來好運(並非迷信)

人生之路,猶如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航行,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不順心的事總是如影隨形。而且,很多時候這些煩惱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不能隨意向他人傾訴,以免將負能量傳遞出去。真正聰明的人,懂得自我排解,他們會選擇前往以下這三個地方,讓內心恢復平靜,重新積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