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天氣好,晚飯後出來散步的人也多了。
不少人就順手把孩子也帶出來:“白天熱,晚上涼快,正好讓娃活動活動。”
這聽起來沒毛病,對吧?
可我一位醫生朋友提醒說,晚上帶孩子出門,其實並不太合適。尤其是小一點的孩子,更要注意。
那為什麼晚上不要帶孩子出門呢?
這4個原因,連醫生都贊同。
一:孩子的“長個時間”,你別耽誤了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晚上一玩瘋了,回家就不睡覺,躺床上翻來覆去,眼珠子比貓都亮。
你以為他“不困”,其實他是“玩嗨了,神經還沒緩過來”。
孩子白天累點沒事,但到了晚上,尤其是10點到凌晨2點,是孩子身體最忙活的時間。
為啥?
因為這段時間,體內會分泌“生長激素”,是幫助身體長個子的關鍵。
可要是孩子那會兒還興奮着,激素就分泌得少,長得也慢。
我樓上的小浩,奶奶天天晚上帶他去廣場,跳舞、玩滑板、追氣球,9點半才回家。
回到家還嚷嚷着不睡,說肚子餓了,要吃東西,等折騰完上床,十一點都過了。
結果就是,早上起不來,去幼兒園打哈欠,吃飯也沒精神。
後來醫生說是作息紊亂,得趕緊調整。
晚上本是孩子要安靜睡覺的時候,若他習慣出去玩,那很容易就保持興奮,晚上睡不着,作息跟着亂了。
二:晚上黑燈瞎火,有安全隱患
你有沒有試過,那種在夜裡找孩子的恐慌?
我一朋友,晚上帶女兒去公園。
晚上的公園,熱鬧得像趕集。唱歌的、跳廣場舞的、吆喝賣東西的,熱鬧非凡。
走着走着,孩子看見棉花糖小車,吵着要買。她掏個手機支付的瞬間,再一回頭——人呢?!
那叫一個急!
她四下找、邊跑邊喊,心跳得快崩了。
可人聲嘈雜,哪裡喊得應?
最後還是好心的保安看見孩子一個人,拿着高音喇叭尋人,這才找到她。
原來,孩子拿到棉花糖後,被不遠處摩天輪的尖叫聲吸引了。他忘了媽媽還在付錢,就自顧走過去了。
小孩天生愛動,眼裡一有熱鬧就往那兒跑。一個不注意,他就不見了人影。可熙熙攘攘的人群,你去哪找他?
還有就是,別看現在城市道路亮堂,燈多人多,但孩子的安全,真不是靠路燈能保障的。
晚上能見度還是低,你在後頭喊“別跑了”,可等你追上去,他可能已經撞着、摔着了。
更怕的是馬路邊,電動車、自行車、汽車來回穿梭,司機晚上視線也不好,萬一出點事,後悔都來不及。
晚上潛在的危險很多,而我們視野又有限,所以還是盡量別帶孩子出門。
三:夜晚天氣涼得快,小孩容易着涼生病
還有一個就是,晚上溫差大,孩子容易着涼。
白天曬了一整天,很多人以為,晚上熱氣還在。
其實不是的,晚上太陽一下山,氣溫說降就降,風一吹,尤其是春秋和初夏季節,那叫一個涼颼颼。
孩子和大人不一樣,大人還能感覺冷,知道添衣服。
孩子玩着玩着根本沒感覺,還愛出汗。一出汗就貼着身上,一陣風一吹,立馬就開始咳嗽、流鼻涕。
我堂姐家的孩子,前陣子也鬧這一出。
晚上出去遛彎,剛開始孩子跑得滿頭汗,回來後一晚上打噴嚏。
第二天一量體溫,38度,趕緊上醫院。醫生說這就是“夜間受涼+體力透支”。
孩子的身體,就像一棵小苗,白天晒晒太陽可以茁壯成長,但到了晚上,該收回來了。
四:晚上空氣差、蚊蟲多,對孩子沒好處
最後一個原因,是晚上的環境問題。很多人沒當回事,但其實後患不小。
我們仔細觀察一下,現在很多人晚上出來,不是跳廣場舞就是吃燒烤、抽煙、聊天,空氣里一股味。
孩子吸進去,對呼吸道刺激特別大,容易咳嗽、過敏。
尤其到了夏天,蚊蟲多,晚上一出門,孩子的小腿小胳膊都是“小紅包”。
被叮一下也就算了,有的孩子體質敏感,一撓就破,嚴重的還會發炎、起皰,哪受得住?
再說了,有些小區晚上會噴洒藥水驅蚊,雖然有效果,但那個氣味和成分對孩子也不是完全無害。
你說這時候出去圖什麼?
空氣差、蚊子多、灰塵也重,怎麼想都不適合孩子待太久。
你家孩子一般幾點就不出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