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沒讀過《水滸傳》原著,但一定聽說過武松與魯智深這兩位好漢,甚至可以說他們就是水泊梁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有人說他們是梁山之上唯二的真漢子。
當然,這些說法是否合理就見仁見智了,在那個惡人橫行的世界裡,是不是好人其實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這人夠不夠強大,畢竟只有足夠強大,才能活下去,而魯智深和武松之所以能夠做到“火出圈”,也正是因為他們都有逆天的實力。

(武松、魯智深劇照)
那麼這同樣來自二龍山的兩兄弟若來上一場死斗的話,是魯大師更勝一籌,還是武行者笑到最後?
一、一力降十會
習武之人都該聽過一句“一力降十會”,這話不假,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似乎一切的技巧都成了徒勞,而魯智深無疑就將力量美學詮釋到了極致。
他在相國寺的倒拔垂楊柳之舉不僅驚艷了在場的群僧,也驚艷了正在翻書的讀者。
書中只道:“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樹前,把直裰脫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繳着,卻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將那株綠楊樹帶根拔起。眾潑皮見了,一齊拜倒在地,只叫:‘師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羅漢!身體無千萬斤氣力,如何拔得起!’”

(魯智深劇照)
要說啊,這幫小僧可真是不會夸人,一個人能徒手將大樹連根拔起,那怎麼也得配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間太歲神”一般的評價,是的,作者施耐庵用來誇武松的這番話,也完全可以用在魯智深身上。
魯智深無疑就是全書力氣最大的人,任何人憑蠻力都難以戰勝他才是。
二、力量與速度的結合體
不過魯智深雖強,武松也絲毫不遜色於他,武松的力量未必有魯智深那麼強,但他也已經算得上是大力士一般的存在了,畢竟景陽岡打虎這種神跡可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你且看那打虎的過程:“武松把只腳望大蟲面門上、眼睛裡只顧亂踢。那大蟲咆哮起來,把身底下扒起兩堆黃泥,做了一個土炕。武松把那大蟲嘴直按下黃泥坑裡去。那大蟲吃武松奈何得沒了些氣力。武松把左手緊緊地揪住頂花皮,偷出右手來,提起鐵鎚般大小拳頭,盡平生之力,只顧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蟲眼裡、口裡、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鮮血來。”

(武松劇照)
猛虎的力量何其大?可武松卻絲毫不虛對方,反而能夠憑藉靈敏的身法來躲閃猛虎的進攻,繼而抓住機會,反擊猛虎,直攻其要害,在力量不如對方的前提下,也做到了克敵制勝,這才真叫實戰王者。
其實書中還有一戰能夠明顯的看出武松與魯智深在作戰風格上的不同,那就是東昌府面對“沒羽箭”張清的那場大戰。
當時的情況是張清已經連打了梁山十多人,武松和魯智深若出手,多半也難逃那猛將的飛石,不過實際的情況是魯智深中招了,而武松卻躲過了張清的進攻。
書中只道是:“魯智深擔著禪杖,此時自望見了,只做不知,大踏步只顧走,卻忘了提防他石子。正走之間,張清在馬上喝聲:‘着!’一石子正飛在魯智深頭上,打得鮮血迸流,望後便倒。張清軍馬一齊吶喊,都搶將來。武松急挺兩口戒刀,死去救回魯智深,撇了糧車便走。張清奪得糧車,見果是糧米,心中歡喜,不來追趕魯智深。”

(張清劇照)
魯智深也是手持兵器的,他若反應得過來,就能憑藉禪杖攔下張清的飛石,可那飛石卻是實實在在的砸在了他的頭上,若非頭鐵,只怕早已被當場擊殺。
而武松則不同,他能憑那鑌鐵雪花刀攔下張清的飛石,足見他的洞察力高於魯智深。
若這段還不足以證明二人之間的差距,那麼征方臘時的一場戰鬥則足以說明問題。
三、頂尖強者的看法
方臘手下也有一位僧人高手,那人便是“寶光如來”鄧元覺,書中其他角色多半是外號狂實力弱,但這鄧元覺可絕非浪得虛名之輩,他沒有如來的慈悲,卻有如來一般的實力,至少他與魯智深的那場對決是鬥成了平手。
書中只道:“這魯智深和寶光國師斗過五十餘合,不分勝敗。方天定在敵樓上看了,與石寶道:‘只說梁山泊有個花和尚魯智深,不想原來如此了得,名不虛傳。鬥了這許多時,不曾折半點兒便宜與寶光和尚。’”
無論如何,鄧元覺是絲毫不虛魯智深的,而當武松出手之後,他便拔腿就跑:“且說城下宋軍中,行者武松見魯智深戰寶光不下,恐有疏失,心中鱉躁,便舞起雙戒刀,飛出陣來,直取寶光。寶光見他兩個並一個,拖了禪杖,望城裡便走。武松奮勇直趕殺去。”
武松有多猛,自然無需多言,旁人都知道他那“景陽岡打虎”的事迹,無論如何,從書中呈現的劇情來看,至少鄧元覺是覺得武松要比魯智深更猛一些。

(鄧元覺劇照)
當然,有人可能要說了,如果武松更強,為何當初他們在二龍山落草時,他會願意屈居人下,認了魯智深當大哥,你可別忘了,他可不只是認了魯智深這一位大哥,那二龍山上還有個二把手“青面獸”楊志,武松只是山寨老三而已,莫不是武松也覺得自己不如楊志?
當然不是,那不過是因為他上山最晚,再加上兩位哥哥為人爽利,又確實有一身不俗的武藝,他年齡最小,甘當老三也無可厚非。
綜合二人在書中的種種表現以及書中其他角色對他們的看法,武松的綜合實力無疑是要高於魯智深些許的,二人若死斗,多半是武二爺拿下花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