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朋友吐槽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好帶”了。
你跟他說話,他回你一個“哦”;
你催他學習,他翻個白眼;
你讓他早點睡覺,他偏偏要玩手機玩到半夜。
你明明是為他好,可他就像防賊一樣防着你。
我聽過不少這樣的吐槽,家長一邊罵孩子不懂事,一邊掉眼淚:“我天天圍着他轉,飯也做了,家務也幹了,作業也陪了,咋還不領情呢?”
其實,問題恰恰就在這兒。
有時候,你越是管得多,孩子反而越不爭氣。
父母最大的成功,不是把孩子管得多嚴,而是在2件事上學會“少管”甚至“不管”。
一:學習這件事,越盯越出事
我先跟你說一個真事兒。
我表妹家的孩子,剛上初中時,成績還行,數學英語都在班裡前十。
表妹就高興得不行,天天下班回家盯着他寫作業,一坐就是兩個小時,連喘氣都不敢喘。
孩子寫一個錯字,她就指出來;
不背熟一個單詞,她就吼。
她還專門在他卧室裝了攝像頭,看他有沒有偷懶。
開始孩子不敢說啥,可時間久了,情緒就來了。
尤其青春期後,人一逆反,就把表妹氣個半死。
他放學不回家,跑去同學家寫作業。課文不背,撒謊說背了;考試不複習,說都知道。
可考試成績卻一塌糊塗,名次一路往下降。
表妹氣得把書包都摔了,說:“你是要氣死我?”
孩子也不甘示弱:“我不要你管,我就是不想學!”
孩子不是機器,學習不是擰螺絲。
你管得太緊,他喘不過氣,心裡會堵,會煩,會叛逆。
你要他往東,他偏要往西。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
我們要做的,不是天天盯着,而是營造一個穩定、有溫度的環境。
孩子不傻,他知道分數重要,也知道誰成績好誰有出路。我們要做的,是正確的引導。
二:交朋友這事,別總插手
孩子交朋友,別老插手,尤其是他上了初中以後。
我以前一個同事,就干過這樣的事:
翻孩子微信,看她跟誰聊天;
打聽她班上那個“狐朋狗友”的情況;
看到孩子和一個學習不太好的同學走得近,就立馬拉黑、換座位、叫老師批評。
結果是,女兒躲着她,撒謊、藏手機、連周末都找借口往外跑。
有一天同事在門口堵着她,問她去哪,女兒回了一句:“你能不能別管我?你是不是有病?”
同事當時就哭了,說:“我不是怕你走彎路嗎?”
你關心他,孩子不是不懂,只是他覺得,你不信任他,不尊重他。
你越插手,他越要反抗;你越反對,他越要試探。
其實,孩子交朋友,也是一種成長。
他們在朋友之間學會相處、判斷、吃虧、修補,這才是人生的課。
你替他選來選去,他永遠也學不會自己判斷對錯。
你不肯撒手,他就永遠長不大;你一放手,他才能知道自己該怎麼走。
三:不是不管,而是“換一種方式管”
很多家長看到這裡,心裡就犯嘀咕:
“你說讓我別盯作業、別管交友,可我要是完全不管,孩子萬一學壞了怎麼辦?”
說實話,我特別理解這種焦慮。
但咱們得明白,不是“不管”,而是換一種方式去管。
①方法一:少說多聽,做孩子的“複述機”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願意和你溝通,是不願意聽你“訓話”。
比如你問他:“這次考試咋樣?”
他回你:“還行吧。”
你馬上接一句:“是不是又沒好好複習?我早就說過……”
這時候,他的耳朵是關着的,心門也關上了。
你越說,他越煩。說多了,他乾脆什麼都不告訴你了。
這時候,試試一個方法——複述傾聽。
就是不急着下結論,只是把孩子說的,原樣“複述”一遍,加一點情緒理解。
比如孩子說:“我考試考砸了,真倒霉。”
你就說:“聽起來你挺失望的,可能覺得自己沒發揮好?”
就這麼一句,孩子一下就覺得你聽懂他了。
他可能就接著說:“本來都會的,結果一緊張就寫錯了。”
這時候你再說:“那我們是不是得想個辦法,看看下次怎麼調整?”
溝通,是這樣一點點建立起來的。
②方法二:設邊界、有規則,教孩子判斷好朋友
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和“成績差”“不聽話”的孩子走得近,立刻制止:
“你少跟他玩!”
“你要是被帶壞了咋辦?”
“換個座位!不許再和他聯繫了!”
可我們越這麼說,孩子越要反着來。
因為你沒教他怎麼判斷,只是單方面禁止,他當然不服。
真正聰明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制定“交朋友的規則”,教他判斷,而不是代替他判斷。
比如,我們可以這樣和他聊:
“我不是反對你交朋友,但朋友有很多種,我們可以一起想一想,什麼樣的朋友能讓你變得更好?”
你引導孩子想:
●這個朋友是不是願意一起努力,不光只會玩?
●遇到問題,他是推你一把,還是拉你下水?
●在你犯錯的時候,他是提醒你,還是慫恿你?
我們還可以約定一條“交友原則”:朋友可以多樣,但底線不能踩。
比如:
不能因為朋友影響學習任務;
不做違法亂紀的事,不參與打架、逃課等;
有任何不舒服的情況,第一時間告訴父母。
這不是“盲目干涉”,而是“有邊界的引導”。
孩子一旦知道,你是站在他這邊給他“護航”,他自然也願意告訴你他的朋友圈,
甚至主動來請教你的看法。
養孩子,就像放風箏。
你抓得太緊,風箏飛不高;你全放了,它又容易失控。
真正的智慧,是一松一緊,是順勢而為,是在信任中設邊界,在界限里給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