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自從人類從大自然里留下了火種之後,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啟了長達數千年的熟食生涯。
喝湯,吃烤熟的肉,喝茶。
吃一切可以用火加熱的食物——吃一切用火加熱之後味道更加美味的食物。
生肉肯定不如熟肉好吃。
生水肯定沒有開水好喝。
哪怕是冷飲派大力推祟的冰水,冰塊,那也是用燒開的水冰凍而成的,不在生水之列。
上述理論,從人類興起吃熟食伊始,便在普世的價值觀里全須全尾地留存了下來。
直到某一天,村姑陳聽到一個言論。
某茶友稱,開水根本泡不出白牡丹的鮮爽感來,開水泡白牡丹一點都不鮮。
那閣下認為泡白牡丹要用什麼溫度的水?
某茶友曰,溫水。
溫水煮青蛙的,溫水。
村姑陳樂了,溫水連青蛙都煮不熟,泡白牡丹能泡出鮮爽感?能讓茶氨酸乖乖地從細胞里跑出來?
想得美。


《2》
在討論白牡丹該用多少溫度的水來沖泡才能泡出鮮爽感之前,讓我們先來討論一下炒菜。
畢竟,茶葉的沖泡是知識界的小類,而炒菜,烹飪,它的規則是人所共知的,是知識界的大類。
討論炒菜,提出的觀點很容易被認同、被理解。
通常,炒過菜,或者看過別人炒菜,吃過食堂炒菜與家常炒菜的人,都會知道一個道理,那就是,大火炒出來的菜,更好吃。
上大學之後對食堂的菜便是深惡痛絕。
蓋因食堂的菜不如家裡炒的菜好吃。
這其中,原因很多,然,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食堂的鍋太大,菜太多,明明燒得很熱的鍋,菜一下去,立馬冷掉,鍋里溫度迅速降低。
且,很難迅速升溫,需要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把溫度升上去,把鍋炒熱,把菜炒熟。
在這個過程中,菜里的鮮味,早已經揮發了大半。
長時間中溫炒出來的菜,跟中溫的水一樣,溫溫吞吞的,說難吃不至於,說好吃,那真心是美麗的謊言。
所以,中火是炒不出好吃的菜的。
猛火爆炒才可以。


《3》
福州人喜歡喝湯。
一頓飯,三碗湯。
溫泉地脈, 地氣熱,容易上火,喝湯喝茶,便成了平日里頻繁的必修課。
於是,煮湯成為了每個家庭主婦的必備技能。
尤其是夏天,菜市場里那些數量龐大類目繁雜的貝殼類,隨便買十塊錢,就是一鍋鮮美的湯。
青蛾冬瓜湯、絲瓜花蛤湯、海蠣豆腐湯、肉片滑蟶湯.....
買回家鹽水養兩小時,洗刷乾淨外殼,冷水下鍋,一路燒開,蔥姜放進去,料酒滴幾滴,那叫一個鮮美。
但是如果這鍋湯,水沒燒開,水一直保持在80度或是90度,那就會成為一鍋燒不開的湯。
在這鍋湯里,貝殼打不開,瓜也煮不熟。
打不開的貝殼不會釋放出鮮味,煮不熟的瓜,同樣也沒有鮮味,且,還有一股生臭味。
所以,溫水是煮不出鮮美的湯的。
必須是開水。


《4》
寫到這裡,終於要寫泡茶了。
泡白牡丹,需要什麼水溫呢。
當然是沸水。
跟炒菜一樣,跟煮湯一樣,水一定要沸,溫度一定要高,高溫與沸水,才會激發出植物與動物當中的那些優秀的物質。
比如呈鮮味的物質。
文章的開頭,那位茶友便界定了,他想要的,是白牡丹當中的鮮爽感。
鮮爽感,是由產生鮮味的物質釋放出來的。
這些物質存在於植物和動物的身體細胞里,平時是潛藏得極好的。
但當細胞壁受到破壞,這些物質便會慢慢滲透出來,或者是大量傾泄出來。
比如我們掐植物的嫩莖,莖部的細胞壁受到破壞,汁液流出,這些流出的汁液里,就有鮮爽味的物質。
或是我們用沸水煮植物和動物,像海鮮類貝殼類螺類,像薺菜芥菜上海青,水沸後,細胞壁大量破裂,鮮味物質大量湧出,一鍋湯,都是鮮美無匹的。
但是如果我們泡茶,比如泡龍井,泡生普,或者是泡其它的植物的花——比如泡菊花、泡玫瑰花、泡茉莉花、泡桂花,大家就會發現,用沸水泡出來的水,更香一些,香氣更濃郁一些。
而同樣的茶,同樣的花,用溫水來泡,香氣就沒那般濃郁,湯水中的滋味感,也不夠強勁。
唯沸水能瞬間迅速打開植物的細胞壁,並且是打開較大的缺口,讓細胞中的鮮味物質,香氣物質,滋味物質,蛋白質,維生素等等,大量地釋放到沸水當中。
成為一杯香氣撲鼻,又鮮又爽又嫩滑的茶湯。


《5》
沸水是有力量的。
溫水亦有力量,只是欠缺了沸水的這份霸道。
於是,沸水能瞬間大量打開細胞壁,讓鮮爽物質傾巢而出;但溫水卻不行,它只能溫和地給細胞壁施壓,讓細胞壁打開較小的口子,讓鮮爽物質緩慢地,像冰水融化那樣滲透出來。
於白牡丹而言,發酵程度屬輕微發酵的白牡丹,它細胞內保留下來的鮮爽物質——茶氨酸,是很多的。
這些茶氨酸,要想讓它大量地釋放出來,而不是被悶泡的水溫給強制揮發到空氣中去,只有一個辦法能做到,那就是,沸水沖泡。
利用沸水的強勢作用,讓茶氨酸在前三沖大量釋放到湯中,讓我們喝到。
這才是對一款高山白牡丹最好的致敬。
喜歡一款茶,就用沸水沖泡它。
真金不怕火煉。
好茶不怕沸水燙。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