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2023年06月30日19:46:07 育兒 1564

很多家長吐苦水:


學了那麼多育兒知識,到頭來發現,依然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教不好怎麼辦呢?


只能“無能狂怒”,朝孩子發火。


一方面,我很理解這些家長。


家長也是人。


但另一方面,這種“無能狂怒”,不僅教不好孩子,還會把孩子推遠。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情緒管理專家羅納德博士曾說:


“暴風雨般的憤怒,


持續時間往往不超過12秒,


但它卻能爆髮式地摧毀一切。”


而這往往也是孩子遠離父母的原因。


父母事後也很後悔:要是當時能控制好情緒就好了。




可為什麼就控制不住呢?



01父母受過的傷,孩子在重演


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


超市裡,爸爸把哇哇大哭的孩子丟下不管,一個人走了。


飯桌上,媽媽把大吵大鬧的孩子拽到一邊,痛罵一頓。


對不服管的“熊孩子”,父母也很委屈。


和孩子講道理,孩子根本聽不進去。


劈頭蓋臉一頓罵,或者一頓打。


孩子被嚇壞了,也就乖乖聽話了。


但看見滿臉委屈的孩子,父母又會後悔自責:


我這麼做是不是不太好?


我是不是傷害到孩子了?


很多時候,父母其實也很想保持冷靜。


但卻為什麼還是忍不住沖孩子發火呢?


問題的答案,其實藏在一個人的過去。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1、你的“情緒按鈕”,和童年經歷有關


童年經歷會影響一個人的思考、感受和行為方式。


這種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會呈現在親子關係中。


我們很容易將孩子視為自我的延伸。




把自己的價值觀、言行舉止和性格,投射在孩子身上。


一旦孩子的某個行為,觸發了我們的童年感受,尤其是對過去創傷的感受。


我們就會和孩子一起回到過去,重演這些童年創傷。


就像朋友小靜,她每次帶孩子坐高鐵,都很有壓力。


孩子才4歲,正是好動的年齡。


所以,小靜總要很耐心地和孩子講道理,讓她老實坐着,別吵到其他人。


但不是每次講道理都管用。


有一次,孩子受不了,在車上大吵大鬧。


周圍的人都看向她們,小靜覺得非常不好意思。


她勸孩子小聲點,但孩子根本不聽。


小靜忍不住了。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她朝孩子吼道:


“你再這樣,我以後不會帶你出門了!”


“你能不能像大人一樣,小聲點啊!”


這些話脫口而出的時候,她愣住了,一些童年往事浮現在記憶里。


小時候,每次出門探親,一家五口人都要擠在一輛很小的車裡。


她和姊妹們擠在后座,總會因為座位吵起來。


每次媽媽發火,罵的都是身為長女的她。


她意識到,自己發火的樣子,和媽媽一模一樣。




甚至,說的話都一樣。


她發現,自己用了父母曾經對她的樣子,對待了孩子。


也就是,她從父母那裡受過的傷害,在孩子身上重演了。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不過,想知道哪些過去的傷痛在影響當下的我們,其實沒那麼容易。


因為,很多童年記憶存在於內隱記憶中,以感覺的形式存在。


它們很難被識別。


什麼是內隱記憶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騎自行車。


你只需跳上它,就知道怎麼騎,而不需要有意識地思考。


內隱記憶可以讓我們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產生某種特定的感覺。


那麼,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失控的呢?


當我們的情緒被“引爆”,大腦的高級功能會“離線”。




大腦的情感中心會失去控制,一些重要功能被關閉。


從而,我們會處於一種脫節狀態。


於是,我們喪失了同理心、調節情緒和決策的能力。




當我們處於這種失控的狀態,很難和孩子好好說話。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2、過去的信念,在對現在的你洗腦




那麼這些內隱記憶,是如何在特定的情境中,影響我們的呢?


幼兒時期的我們,很容易受環境影響。


我們會積極地和父母的情感狀態相互作用,吸收他們的情感烙印。


直到將它們內化為我們自己的情感烙印。


從而形成一個信念系統。


如果你有一個信念系統是:“我必須聽父母的話。”


那麼,當孩子不聽話時,這個信念就會跳出來:


“她怎麼敢這麼不聽父母的話?”


“我從來都不敢這麼做!”


這個聲音會放大你的憤怒。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朋友凱麗有一個13歲的兒子,非常叛逆。


凱麗說什麼從來不聽,還總和她吵架,罵髒話。


面對這樣的兒子,凱麗總會情緒失控。


於是母子倆進入了一個負反饋循環中:




兒子叛逆 → 凱麗生氣,罵兒子 → 兒子反抗,更叛逆


後來,兒子還鬧着要離家出走。


凱麗又生氣又難過。


其實凱麗也有一個痛苦的童年。


她是被父母打大的。


無論事實是什麼,只要父母覺得是凱麗的錯,就會打她。


爸爸會用皮帶抽她,媽媽會扇她耳光。


所以,她很早就形成了一個“壞”的信念:


一切都是她的錯。


只要她沒有做好某件事,


她就是一個壞孩子。


只要做錯了,就應該被打。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成年後,那個根深蒂固的“壞”信念,轉化為一種對孩子的控制欲——




作為一個母親,她必須正確地教育孩子。


然而,一切適得其反,凱麗和兒子的關係因此變得緊張。


02如何升級舊的信念系統?


其實,很多情緒問題,孩子只是一個導火索。


它暴露了那些被我們忽略的自身問題。


這其實也是一件好事。


因為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我們可以升級舊的信念系統,調整我們的認知,來幫助孩子成長。


以下5個小技巧有助於升級我們的內在信念系統。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1、不要隨意給孩子的行為下定論


認知療法創始人阿爾伯特·埃利斯 (Albert Ellis)曾提出“ABC模型”,幫助人們應對負面情景。


A是逆境(消極事件);


B是我們對逆境的信念和想法;


C是我們的情緒反應和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這個模型可以解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緒連鎖反應”。


例如,當孩子罵“你真蠢”,會發生以下情況:


我們聽到“你真蠢”這句話。


於是,我們會產生消極的情緒反應,感到沮喪、無能為力等。




接着,我們會做出一系列行為,比如憤怒地威脅和懲罰。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易被忽略的關鍵點:


在我們聽到這些話和產生情緒之間,內部其實做出了一個假設。




這些假設包括想法、看法或判斷。


它們往往是消極的,並且會放大消極情緒,扭曲行為反應。


比如在凱麗的案例中,她的消極假設放大了怨恨情緒和不受尊重的感覺。


凱麗對兒子做出的消極假設:


他真是一個壞孩子。


他遲早有一天會闖大禍。


如果我不好好教育他,他這輩子就毀了。


凱麗對自己做出的消極假設:


他現在這樣,都是我的錯。


我不是一個好媽媽,我沒有教育好他。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這些消極假設必然會激起消極的情緒和反應,阻礙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溝通。




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改變最初的想法來改變自己的行為反應。


如果我們不做出消極假設,就不會把孩子的話放在心上。


我們會明白,孩子的話只是為了宣洩內心的消極情緒,而不是為了針對我們。




從而,可以平靜地做出回應。


2、不要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


我們的假設源自我們的期望。


我們必須搞清楚:


這是對現實孩子的期望,


還是對理想孩子的期望?


恰當的期望,往往需要綜合考慮孩子的年齡、性格和氣質。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例如,孩子還小,以自我為中心,不具備充分考慮他人情緒或觀點的認知能力。


如果我們期望ta能理解媽媽忙碌一天,需要安靜,這是不現實的。


如果孩子悶悶不樂躲在房間,這時我們期望ta說出發生的一切,是不合適的。


如果我們的期望過高,孩子可能會認為ta永遠都不夠好。




3、什麼都不要說,試着做3-4次深呼吸


當我們的情緒被觸發,最好的反應其實是,什麼都不要說。


當我們氣上頭,大腦可能會不斷迴響一個聲音:教訓ta。


但我們可以拒絕這個聲音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因為,這時我們說的任何話都可能是無效的,而且會損害與孩子的關係。




當消極情緒被觸發時,我們往往會產生一些生理反應。


比如,胃會收縮,拳頭會握緊,手心會冒汗,喉嚨會發緊。


當我們注意並識別這些反應時,我們會接收到這樣的信號:


“我應該平靜下來。”


這時,我們可以對自己說:


“除了呼吸,什麼都別說,什麼都別做。”


然後,我們可以試着做深呼吸,至少三到四次。


感受氧氣慢慢進入腹部,然後慢慢地從鼻腔呼出。




這個過程有助於頭腦恢復理智。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4、列出你的“觸發器”,反思自己的行為


我們可以好好想想,孩子的什麼行為會激怒自己。


是孩子不理我?


還是孩子喜歡頂嘴?


然後,列出這些觸發因素。


接着,回想一下,發生相關事件時,自己的反應是什麼,並寫下來。




例如:“我朝ta大喊大叫,並威脅要拿走ta的手機。”


然後問自己:“當我產生這樣的反應,當時的感受是什麼?”




盡量明確寫下所能想到的所有感受。


不僅僅是“憤怒”。


可能還會感覺到“被欺負”、“無能為力”、“被忽視”、“內疚”和“怨恨”。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然後再問自己:“當我產生這些感受時,我在想什麼?”




儘可能多地寫下對事件的想法:


“ta一點也不尊重我。”


“對他這麼好,ta竟然這麼對我。”


“是我沒有教育好ta。”


“ta永遠不會改變。”


接着,再考慮這個問題:


“我能否把這些想法與我對自己的信念聯繫起來?”




也許,我們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我之所以會這樣想,是因為父親曾罵我是忘恩負義的白眼狼”。


過去的經歷一直困擾着我們。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最後,可以問自己:“我怎樣才能以不同的方式看待這種情況?”




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懂得感恩,可以換個角度看待:


“他並不是不知道感恩父母,而是他現在有了自己想追求的東西。


這其實是件好事,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


5、尊重事實,不要倉促做判斷


學會“對事不對人”。


比如,女兒的哭鬧讓人感到煩躁。


這時,我們可以提醒自己:


她有問題,而不是她是個問題。


她感到痛苦,而不是她不好。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 天天要聞

來源:unsplash


當一個孩子推搡自己的妹妹,我們可能會認為:


這個孩子太不懂事了。


如果我們想改變自己的反應,就必須先改變我們的假設。




妹妹弄壞了他的玩具,他很生氣,所以失控推了自己的妹妹。


這是一個更符合事實的假設,有助於我們理解孩子的行為。


先觀察和理解,而不是倉促做出判斷。


你會發現,事實遠沒你想象的糟糕。


作者:Bonnie Harris、Lisa Firestone


來源:壹點靈心理微信‬公眾號(ID:yidianling0)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文章內容不代表平台觀點。)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翦商》的作者,一場大病後“重生”了 - 天天要聞

《翦商》的作者,一場大病後“重生”了

從北京地鐵14號線的將台站到798藝術區,距離將近3公里,步行需要30分鐘左右。這是一段算不上多遠的路程,對慣於行旅的人來說更不在話下,但若是一個剛與鬼門關擦身而過的癌症患者,走起來就未必那麼容易了。
育兒|醫生談小兒如何順應節氣調養? - 天天要聞

育兒|醫生談小兒如何順應節氣調養?

養娃不容易,您有難題別著急!媽咪寶貝育兒幫,大家一起來幫忙!2024年每周一晚七點,天津經濟廣播《媽咪寶貝》節目育兒幫,攜手天津市兒童醫院、天津婦女兒童保健中心,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也是夏天的第4個節氣。夏至之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盛夏,此時高溫、酷暑天氣以及雷陣...
一段最善良的話: - 天天要聞

一段最善良的話:

有些事,有些人,別去叫真,是非對錯已成過往,有些情,別在執着了,就讓美好的留在心間,痛苦的拋在腦後,人生苦短,餘生善待自己!和他(她)人。人活着,就要一直堅持善良。一直善良下去,你就會悟到人生的真諦,一直善良下去,你就會離幸福越來越近,一直善良下去,上天必不會
致60後的27條生活智慧,希望您能從中受益。 - 天天要聞

致60後的27條生活智慧,希望您能從中受益。

1.不要讓自己太閑,太閑是禍。2. 不要總操心子女,該放手時就放手。孩子們已經長大,有自己的生活和選擇,過度的操心反而可能給彼此帶來壓力。3. 不要拒絕新科技,學會能讓生活更便利。智能手機、智能家電等新事物,學會使用能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4
33歲了在家喝個可樂還要被罵是什麼體驗?網友的回答扎心了 - 天天要聞

33歲了在家喝個可樂還要被罵是什麼體驗?網友的回答扎心了

在您開始閱讀之前,可以來一發“關注”嗎?每天我都會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新鮮哦~小晴在此恭候您的加入哦!今日話題33歲了在家喝個可樂還要被罵是什麼體驗?網友的回答扎心了我都33歲了,那天,我就坐沙發上,想着喝罐可樂,透透氣。結果,你猜怎麼著?
分享 | 高考成績出來了,不打擾是你的溫柔~ - 天天要聞

分享 | 高考成績出來了,不打擾是你的溫柔~

這兩天全國各地高考分數陸續公布無論結果如何都請為你的孩子驕傲記得跟他說一聲你很優秀如果你身邊正好有高考家庭請不要去打擾人家的幸福默默關心就好01【你的過度關心,可能會成為別人的負擔】曾看到過這樣一則故事:高考成績出來後,我點開了同事的微信。
愛玩泥巴的小鱷魚 - 天天要聞

愛玩泥巴的小鱷魚

#頭條創作挑戰賽#​在動物王國幼兒園裡,有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它們聚集在一起學習、玩耍。其中有一隻小鱷魚,它叫小妮,是個頑皮的小傢伙。小妮很喜歡玩泥巴,在幼兒園的泥漿堆里玩耍是她每天的樂趣。小妮總是捧着泥巴,搓來搓去,弄得自己臭臭的、臟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