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有不少网友反映
自己吐槽某商品不好用的差评帖
莫名其妙就消失了?
与此同时
许多直播电商平台的差评区里
充斥的竟然都是各种好评
究竟是谁
在互联网各大平台上操控评论?
小红书上“S蛋”“鱼塘”暗语叠满
网络水军刷单升级
据央视财经报道
记者在小红书、闲鱼等平台上
搜索“刷单”“控评”“水军”等关键词
各大平台均出现了
明确的提醒和警告
然而
当输入“S蛋”“鱼塘”等替代暗语时
却搜索出来了不少隐晦的内容
按照知情人士提醒
只要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搜索中
使用暗语或同音字
就能在网上找到
这些暗藏起来的水军机构
这些正是发布者
为了躲避网络平台监管
使用的一个“小伎俩”
这些网络水军机构
通过某些特定的暗号
在网上大量招募水军
发布刷单接单的帖子
而这种“生意”往往明码标价
正面的评论1元1条
水军中介称
网络水军的刷评策略很简单
就是通过招募普通消费者
伪装成“已购用户”
在评论区发布中介指定的
颇具诱导性的虚假好评
实际上
这些产品他们自己也没用过
随后
该记者通过网络跟帖
领取到了一个
为不锈钢壁龛刷好评的任务
按照该淘宝店家的指示
记者拍下该店铺
标价829.9元的不锈钢壁龛
通过客服改价付款95元后
记者就收到店家转账100元
包含了5元佣金
店家还发来产品照片以及好评文案
要求记者确认收货后再评论
而该订单
在商家没有真实发货的情况下
物流信息却进行了实时更新
店家仅花5元
就在淘宝交易平台上买到一个好评
真实用户的账号
真实的物流信息
看似合理的网购过程
背后其实是一次
虚假的交易与伪造的好评
商家如此操作
可以规避掉电商平台的算法监测
除了伪造客户刷单
为出现负面评价的品牌“洗白”
也是网络水军刷评获利的重点
中介招人、专职编辑安排发帖内容
“刷手们”只需要在评论区
配合推销、演戏
便成功操控了
消费者了解真实信息的途径
复制粘贴,探店不用进店!
到底是“大众点评”还是“商家”自评?
不光是网络水军
在暗中操作牟利
个别正规平台
为了整体流量和利益
也在暗中撮合这种刷评控评模式
在大众点评推出的“探店项目”中
分为必须到店和自由探店两种模式
所谓“自由探店”就是
商家允许用户
不到店进行线下观察和体验
但却要写出真实可信的
用户体验角度的探店笔记
有的甚至还主动提供
照片和笔记文案
记者获得了某个探店任务
该店采取的自由探店模式
且不提供免费体验服务
商家对到访的记者感到很意外
并告诉记者
大部分人都是通过线上联系
根据他们提供的图片和文案
给平台提交探店笔记
记者又来到一家
需要“必须到店”的医美机构
工作人员仅仅带领记者
参观了8分钟
只完成了简单拍照和交流
却要求记者在笔记中
着重介绍店里的黄金微针项目
还要提及一位记者从未见过的医生
10天后
记者收到大众点评平台
支付的12.96元的报酬
随后记者在另外几家探店体验中都发现
无需体验,不用探店
但是需要用户根据商家
提供的图片和注意事项
编撰出真实体验后的笔记
最终记者发表某心理咨询室的探店笔记
获得了12.44元的报酬
虚假涨粉、付费封杀……
灰产平台业务“面面俱到”
除了刷好评、刷口碑外
为用户虚假涨粉
也是水军刷手的一条重要生财之道
有一个名叫“聚訫平台”的网站
其实是一个高度集约化的
信息灰产平台
它采用一站式自助下单服务
其灰产业务覆盖了
几乎所有互联网平台的
各类型账户下的各种数据业务
从涨粉、播出量、引流、控评
面面俱到
记者通过给
QQ音乐、抖音、快手的账号
买量的体验中发现
这个平台通过一站式的前台网站
大量接收订单和业务
配备了在境外运营的专业技术团队
做支撑和客服团队做运营
背后则链接了一批数量庞大的
手机设备群控公司
以及利用真人用户来刷评的水军业务团队
在聚訫平台的各项服务中
“举报业务”是该平台
排名第一的业务序列
也是水军们开拓的“新生意”
水军利用互联网平台治理规则
进行反向操作
通过威胁封号来敲诈勒索
进行牟利
甚至
从事此业务的水军们还形成了
“封号圈”的细分业态
通过拜师学艺、开宗立派
网罗了一些青少年和无业人员
从事这项工作
刷单删差评、炮制假好评
这些操作看似“捷径”
实则步步惊心
坑人又坑己!
不论是发表差评
还是查看差评
都是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小福提醒大家
在消费时一定要擦亮眼睛
警惕刷单陷阱
-END-
编辑 | 章洁(实习)、董宇桐
校对 | 廖静文、蔡诗妍、王河峰、彭融
审校 | 庄媛
监制 | 郑永涛
信息来源 | 央视新闻、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