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的最终定价避免了品牌“翻车”,最终售价虽然没有预期的那样低但也算物有所值;可是小米品牌的数码消费品用户里确实有一部分购买力偏弱的存在,面对售价超过20万元的小米汽车依然是是有心无力。
所以“红米汽车”依然有很高的关注度,虽然小米公司早已明确没有这个系列。
但是智米科技要与奇瑞联合造车的消息让这一部分米粉看到了希望,不管该系列最终叫做“红米”还是“智米”,只要还是小米生态系统里的汽车产品也会有一种归属感。可是愿望还是落空了,小米公司品牌方已发布声明,称所谓的合作项目其实是智米科技创始人苏峻与奇瑞汽车的合作。
智米科技与奇瑞联合造车的说法看来是错误的,这只是智米科技创始人苏峻的个人行为;智米公司也表达了相同的态度,大意为智米科技属于小米生态企业,而所谓的造车传闻只是苏峻的个人行为,这样的澄清看起来更像是急于撇清关系,然而与奇瑞汽车合作难道是什么错误的事情吗?不讨论这个话题了。
现在需要明确的是苏峻个人创建的团队已经融入奇瑞汽车,合作打造的新品牌正是“奇瑞iCAR”。
品牌前景展望
奇瑞iCAR目前应当是半独立运营品牌,是奇瑞汽车和苏峻团队联合打造,这样的品牌看起来很像是吉利汽车旗下的极氪,其未来的品牌规划是全独立运营并独立上市。可以理解为iCAR品牌的管理体系、研发体系和产品规划均与奇瑞旗下子品牌不同,是融入了外部团队与思路的新模式,这样的新模式会让iCAR有无限种可能,同时也会为奇瑞汽车带来一些不同的气息,其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
只不过有一点基本能够确定的,那就是不开放给其他品牌智能终端的小米澎湃系统不会在iCAR品牌的车辆上应用,因为苏峻带领的汽车研发团队早已从智米科技剥离;也就是说iCAR品牌、智米科技和小米公司三方实际没有任何关系,即便是智米科技也不参与iCAR品牌的运营。
现在有了一个新的思考,那就是小米澎湃系统生态忽然变得有些“封闭”。
完全不与其他品牌的车辆进行融合,而即便是苹果公司也还有Carplay,华为与多家车企联合造车的基础上依旧给其他车企开放HiCar;这样的开放系统生态更有潜力,因其能够反向带动其数码消费品的消费,并且让所有智能终端用户都逐步往主品牌靠拢。反之,小米造车将产品封闭在自己的系统生态里,不具备购买小米SU7的小米数码消费品用户则难免要流失;20万元以上的汽车占比并不是很高,15万元以内的汽车才是产业基石,而小米汽车的重心貌似在中、高端汽车市场,如此规划怕是前景不会很广阔。
反观苏峻和奇瑞融合孵化出的奇瑞iCAR品牌,起步打造的首款车就是主攻15万元以内的纯电动汽车产品;该车为iCAR 03,其提供后驱和四驱双系列选项,起售价仅10万级,旗舰版也不到17万元,四驱系列的起售价是13万级,这样的产品不论是不是“米系列”都很容易产生共情。
iCAR品牌的第二辆车是V23,其实拍图刚刚曝光,该车尺寸略小于iCAR 03,属于小型SUV;但是依旧提供后驱和四驱双系列选项,车辆有相当不错的设计感,重点是原创度很高。
所以到底是谁在真正用心的造车反而变得模糊了,相较于小米SU7这个“话题小王子”,实打实的造国民汽车的iCAR品牌更令人期待。
天和Auto编辑,欢迎转赞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