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人类终极能源,为何中国是最有希望的?

2023年10月08日09:40:04 科学 1717

制造人类终极能源,为何中国是最有希望的? - 天天要闻

作者:朱可夫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说得太对了。

制造新能源,让人类过上永久的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是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望。

那为何说制造终极能源,中国是最有希望的?

因为中国掌握了人造太阳的技术。

这个事情发生在2020年7月28日。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在法国开始组装,35个国家的领导人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庆祝。

由中国、美国日本欧盟韩国印度等国家在一起建造。这个热核聚变反应堆的原理是,在地球上模仿核聚变的整个过程,通过核聚变释放出能量。

制造人类终极能源,为何中国是最有希望的? - 天天要闻

然而,如何约束核反应堆的能量运转?太阳内部的核聚变需要一亿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在地球上找什么样的材料才能适应一亿摄氏度以上高温?这是个技术难题。谁能拿下这个技术难题,谁将在人造太阳的研制中掌握主动权。

早期的西方科学家做了很多的试验,包含磁镜、仿星器等设备,这些试验都在1950年代进行。

美国科学家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去做这些试验,代号舍伍德工程。到1958年,英国人的ZETA计划比舍伍德工程后来居上了,苏联科学家提出了环状磁性器的概念,也对美国有所赶超。

制造人类终极能源,为何中国是最有希望的? - 天天要闻

于是乎,美国、英国和苏联在一起搞人造太阳计划,计划搞到了1996年,苏联都解体了也没有搞出来。

那这个时候,中国在干什么?中国对人造太阳的研究是风景这边独好。

1970年代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一段时间,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紧接着,中国科技成果井喷式发展,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和核潜艇都陆续问世。

在这一时期,中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小型的环状磁形器,为后来中国参与人造太阳的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制造人类终极能源,为何中国是最有希望的? - 天天要闻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把研制人造太阳的T7装置给了中国。中国利用此前的技术积累,在合肥开展相关的科学实验。

经过中国科学家不断地努力,到了1994年,中国成功掌握了托卡马克技术,建立东方超环。中国的东方超环能让等离子形态的物质在1200度的高温下维持400秒的稳定。

紧接着,中国科学家通过努力实现了东方超环关键部件的国产化,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掌握了托卡马克技术,就纷纷邀请中国加入人造太阳的俱乐部。

制造人类终极能源,为何中国是最有希望的? - 天天要闻

美国看到中国加入了人造太阳,也决定加入,欧盟和日本加入了人造太阳。人造太阳的地址选在了法国。

2019年,中核集团和法国联合成立中法联合体,加速推进人造太阳的建设。

人造太阳的核心部件都给中国生产,足以说明西方国家,尤其是法国对中国核能技术的高度认可。2020年5月,中国圆满完成底座安装。

制造人类终极能源,为何中国是最有希望的? - 天天要闻

中国对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掌控,引发西方国家的普遍担心了。但担心有啥用呢?人家中国技术的先进就摆在那里。西方质疑西方的,中国自己去做自己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中国计划在2025年完成IFTR项目。

中国计划在2035年建成自己的聚变工程试验堆。

制造人类终极能源,为何中国是最有希望的? - 天天要闻

2050年,中国的可控核聚变技术将实现商业招标,为人类带来真正的永久能源,届时全球可能会掀起来新一轮的工业和科技革命了。

现在,全球最先进的托卡马克技术包含俄罗斯、法国、日本和中国的相关研发技术。只不过,中国的技术已经大规模实用了,其他国家的托卡马克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近代的中国因为科技的不发达,吃了亏。

1964年原子弹的爆炸,让中国迈入大国行列。

制造人类终极能源,为何中国是最有希望的? - 天天要闻

而人造太阳的研制成功,将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感谢这些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让中国的尖端科学屹立于世界前列。科技实力是话语权,我们有了科技实力,我们不会惧怕任何人。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今日小暑丨向夏生长,不负骄阳 - 天天要闻

今日小暑丨向夏生长,不负骄阳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今天我们迎来夏天的第五个节气小暑标志着盛夏的登场俗话说:“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启“蒸煮模式”这一时节,暑气蒸腾全国从南到北,正是荷花竞相盛放之时偶有清风拂过,满塘荷香给炎热的夏季添
享年94岁!哈工大教授严家騄逝世,讣告:是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重大损失 - 天天要闻

享年94岁!哈工大教授严家騄逝世,讣告:是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重大损失

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哈尔滨工业大学热工专业创始人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严家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7月7日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4岁。严家騄同志1931年1月出生于江苏南通,195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同年进入哈工大读研,1985年任教授。历任哈工大热工教研室主任、工程热物理研究室主任。曾...
“丹娜丝”逐渐向浙江台州至福建宁德一带沿海靠近 福建北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将出现 2.5 到 3.5 米的大浪 - 天天要闻

“丹娜丝”逐渐向浙江台州至福建宁德一带沿海靠近 福建北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将出现 2.5 到 3.5 米的大浪

今年第 4 号台风 “丹娜丝”备受关注。最新消息显示,截至 7 月 7 日 17时,“丹娜丝” 为热带风暴级,台风中心位于距离浙江省温岭市偏南方向约 190公里的东海西南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 9 级(23 米 / 秒,约 83 公里 / 小时)。“丹娜丝”将先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8日早晨起逐渐转向偏西方向...
相比AI,我们更期待人类的回复;生活方式工业化与炎症性衰老相关?埃及祖先的新线索 | 一周论文新鲜读 - 天天要闻

相比AI,我们更期待人类的回复;生活方式工业化与炎症性衰老相关?埃及祖先的新线索 | 一周论文新鲜读

关注+星标,好搭档不错过7.7本周值得读来自《自然》旗下期刊的新近发表,我们为您精选呈现。1. 将AI回复标记为人类回复能增强同理心2. 并非所有人群的衰老都与慢性炎症相关3. 古DNA揭示埃及祖先4. 拟态是否成功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心理学 | 将AI回复标记为人类回复能增强同理心Comparing the value of perceived human
全新影响因子!科研人必备《期刊手册》 - 天天要闻

全新影响因子!科研人必备《期刊手册》

开放科学(Open Science)是透明、值得信赖、且可供所有人使用、重复使用并借鉴的科学,它能带来更快、更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以及更为广泛的益处,而开放获取(Open Access)是这一切的基础。以OA形式发表研究,也能为研究人员和作者带来影响力和可见度等诸多益处: 金色OA具有更大程度的引用优势,更多的使用量和更广的影响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