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
本周值得读
来自《自然》旗下期刊的新近发表,我们为您精选呈现。
1. 将ai回复标记为人类回复能增强同理心
2. 并非所有人群的衰老都与慢性炎症相关
3. 古dna揭示埃及祖先
4. 拟态是否成功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
心理学 | 将ai回复标记为人类回复能增强同理心
comparing the value of perceived human versus ai-generated empathy
nature human behaviour
《自然-人类行为》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人类倾向于拒绝来自人工智能(ai)对话机器人的情绪支持,除非这种同理心被误标记为来自人类。
生成式ai对话机器人,尤其是使用大语言模型(llm)的对话机器人,自广泛面向公众以来,受欢迎度日益上升,它们可以带来社交互动的机会并给予情绪支持。此前研究显示,llm驱动的工具能确定个人的情绪状态,而且它们的回应也被看作具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不过,之前并不清楚来自对话机器人的支持是否会和来自人类的支持具有相同效果。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anat perry和同事发现,相比被认为来自人类的支持,ai生成的支持会被视为更缺乏同理心,除非那些ai生成的回复被标记为来自人类。作者开展了9项研究,给一共6282名受试者看了ai生成的回复,并告知他们有些回复是人类写的,有的是ai对话机器人写的。perry和共同作者观察到,虽然受试者评价他们收到的回复富有同理心,但对他们以为交流对象是人类的回复评价更高。相比来自ai的即时回应,他们更愿意等待更久他们以为来自人类的回复。作者还发现,相比标记为ai生成的回复,受试者以为的来自人类的回复能唤起更多的正面感受(慰藉、认可、幸福、被理解)和更少的负面感受(感到焦虑、生气、痛苦或烦恼)。当受试者认为人类在构思回复时使用了ai协助,那他们对同理心、积极共鸣、正面情绪和支持的评分都更低。
研究结果表明,ai对话机器人能提供的支持可能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在期待同理心或情绪支持时,人们可能更看重来自人类的回复。不过,由于研究中的交流很简短,今后应进一步研究ai工具在长期情绪支持交流中的使用和接受度。

ai同理心。作者noam kohavi
doi:10.1038/s41562-025-02247-w
衰老 | 并非所有人群的衰老都与慢性炎症相关
nonuniversality of inflammaging across human populations
nature aging
《自然-衰老》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生活方式工业化程度较轻的人群可能不会经历炎症性衰老,炎症性衰老是一种与衰老相关的慢性低度炎症。研究结果基于的数据来自意大利和新加坡的两个工业化人群,以及玻利维亚亚马孙和马来西亚半岛的两个原住民、非工业化人群。
短期炎症对于治愈感染至关重要,但长期炎症暴露(炎症性衰老)已知会增加生物学衰老和出现年龄相关性疾病的风险。不过,之前并不确定炎症性衰老对所有人群的影响是否一致。
加拿大舍布鲁克大学的maximilien franck和同事分析了意大利和新加坡的两个工业化队列研究以及两个非工业化队列——玻利维亚亚马孙的tsimane人群和马来西亚半岛的orang asli人群——的19个细胞因子(参与炎症的小蛋白)的数据集。在工业化队列中,作者观察到炎症随年龄而增加的一个一致特征,该特征与慢性年龄相关性疾病有关,如卒中、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不过,在两个非工业化队列中,franck和共同作者并未发现炎症随年龄而增加。慢性年龄相关性疾病在这些队列中也极少存在,并且与炎症性衰老无关。
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衰老过程时考虑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的重要性,挑战了围绕炎症性衰老的现有范式。进一步研究或探索特定环境条件会如何调结炎症性衰老及其对健康结局的影响,有望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策略,预防全球不同人群的年龄相关性疾病。

研究设计。来源:franck, et al.
doi:10.1038/s43587-025-00888-0
基因组学 | 古dna揭示埃及祖先
whole-genome ancestry of an old kingdom egyptian
nature
《自然》本周报道了从上埃及nuwayrat地区一个古王国墓葬中提取的一名古埃及个体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这些分析数据可追溯至第三至第四王朝,揭示了与北非及中东地区(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古人群的亲缘关系,为早期埃及人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古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25年)在上下埃及统一以及早王朝时期(公元前3150-前2686年)之后,以极高的稳定性和创新性著称,包括建造了首个阶梯金字塔。尽管数十年的研究已经增进了我们对古埃及人的整体理解,但我们对他们的遗传构成却了解不多。迄今为止,只有三个古埃及个体的基因组得到了部分测序,而dna保存不佳一直是个挑战。
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adeline morez jacobs和同事分析的这个新测序基因组,属于一名男性个体,其放射性碳测年为修正后公元前2855-前2570年左右,这一时期与早王朝末尾以及古王国时期起始相重叠。他被发现埋葬于nuwayrat的一个密封陶罐中,说明他的社会地位较高,活到了他那个时代的高龄,在44-64岁之间。在提取的7个dna样本中,有两个保存足够完好,能用于测序,并与3233个现代个体和805个古代个体的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通过遗传模拟,作者将这个nuwayrat遗体基因组的绝大部分追溯到北非新石器时代的祖先。此外,该基因组的约20%与东新月沃土(fertile crescent)相关,补充了这两个地区有贸易往来和相互影响的现有考古学证据。
这名个体可能无法代表当时的普遍人群,但研究发现推动了我们对古王国时期埃及人的理解。研究还揭示了可能有利于dna保存的埋葬条件,为今后的发现铺平了道路。研究团队呼吁进一步开展基因组测序,促进我们对埃及早期人群历史的认识。

nuwayrat个人的地理位置和日期背景。来源:morez jacobs, et al.
doi:10.1038/s41586-025-09195-5
本论文开放获取
演化 | 拟态是否成功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
mapping the adaptive landscape of batesian mimicry using 3d-printed stimuli
nature
《自然》的一项研究显示,捕食者感知对于动物为避免被捕食而模仿有害生物的准确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实验通过利用准确性不一的各种胡蜂的3d打印拟态,揭示了鸟能区分有害昆虫与它们无害拟态之间的细微差别,而其他捕食者则更容易上当。
贝氏拟态(batesian mimics)是指无害动物模仿危险或难吃的生物,来吓退捕食者。比如,有些食蚜蝇物种(syrphidae)会模仿胡蜂(vespidae),但这种拟态的范围从接近完美到几乎不存在不等。目前尚不清楚的是,既然有抵御捕食者的作用,拟态为何没有演化至完美。一种假说认为,如果动物试图同时模拟几种有害生物,就能抵御多种捕食者,从而得到更多保护。
为测试这一理论,英国诺丁汉大学的christopher taylor和同事创建了3d打印的昆虫——外表从非拟态的蝇类,到各类食蚜蝇和胡蜂。他们随后测试了鸟和无脊椎捕食者在面对这些猎物时的反应。鸟分辨细微差异的能力出色,大部分选择了能“安全食用”的3d打印猎物。不过,这种能力在分辨颜色和大小特性时比分辨图案和身形特性时更强。与多种有害昆虫有部分相似点的拟态,似乎并未因覆盖额外的捕食者而受到额外保护。一些无脊椎捕食者(如蟹蛛、跳蛛和螳螂)似乎难以区分这些不同的昆虫,作者认为,这或许解释了为何有些不准确的拟态仍会一直存在。

人工拟态刺激生成方法概述。来源:taylor, et al.
doi:10.1038/s41586-025-09216-3
本论文开放获取
转发
点赞
在看

文章读完了,留个comment哇!
有人说,ai是不错的“情绪血包”,你怎么看?你会信任并接受ai的安慰吗?为什么?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