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为何能燃烧50亿年?
这是因为太阳内部一直在进行大量的核聚变反应,每秒钟都有6亿吨氢原子碰撞、融合。过程中那些微小的质量损耗,便化作光和热的形式驱动万物!
2025年以来,随着字节跳动发布全模态模型、英伟达宣布在7国建立AI技术中心,AI算力需求大规模增长,直接推高了数据中心对传统电力能源的消耗,给能源系统带来压力。
这一背景下,我们或许会想,若能在现实中复现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过程,永不枯竭的能量可能就不再是幻想了。
可控核聚变技术,就正在成为破解能源困局的关键!
核聚变是让轻原子核结合成重原子核来释放能量,过程清洁安全,不会产生核废料。且燃料是氘、氚,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几乎可以说是无限的。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掌握的核裂变技术存在明显的局限,燃料铀矿的全球储量有限,且裂变过程还会产生放射性废料,需要封存数万年。
由此,核聚变被称为未来理想的能源方案之一,就不足为奇了。
2007年,由中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参与在内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在法国正式成立,被称为全球最大的“人造太阳”,目的就是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过程。
与此同时,全球各国也在竞相攻克自己的可控核聚变技术,我国自然也在其中。
早在2006年,我国就建成了世界第一台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即东方超环(EAST),也是我国自己的“人造太阳”。
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则相当于我国的第二代“人造太阳”装置,为未来我国自主聚变堆提供关键数据。
而国内外的两个太阳背后,东方电气的身影已经藏不住了!
从国际“人造太阳”来看:
我国承担着国际ITER里面18个关键部件的研制工作,包括气体注入系统、磁体支撑系统和包层系统等等。
其中,包层系统的包层屏蔽模块,既要为ITER装置散热,又能阻挡辐射保护设备和人员的安全,是未来聚变堆建造所需的关键技术之一。
早在2009年,东方电气就开始组建团队研制这个包层屏蔽模块了,且随着技术攻关,其在2018年就完成了ITER的首件认证件研制,并进入了量产阶段。
就在2024年11月底,ITER计划的包层屏蔽模块全球首发仪式在东方电气的控股子公司东方重机举行,东方电气的首批48件包层屏蔽模块以水陆联运方式发往了法国ITER现场。
从国内“人造太阳”来看:
虽说东方电气没有直接参与到EAST中,但公司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明确表示,如今正在承担HL-2M主机磁体线圈系统的研制。
事实上,早在2019年,东方电气就已经成功交付了HL-2M装置的主机磁体线圈中心柱。
现如今,虽说“人造太阳”距离商业化还有一段路要走,但东方电气已经深入到国内国外核聚变的研究体系中,建立了先发优势。
而研制核聚变设备的同时,公司在核电装备领域的地位也很显著。
作为核电设备供应商,东方电气的核岛蒸汽发生器、常规岛汽轮发电机组等主设备产品,已经供应在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四代核电等项目中。
而且目前,东方电气还是国内唯一持有核蒸汽供应系统(NSSS)设备成套供货资质的企业,具备核岛主设备全流程供应能力,实力地位不容小觑。
2024年,核电业务给东方电气贡献了48.77亿元的收入,同比大增了68%。虽然仅占总收入的7.11%,但相比2020-2023年不足5%的占比已有显著突破,发展势头比较瞩目。
而且横向来看,东方电气的产业布局远不止核电这一隅。
事实上,“水火气核风光”这六种能源的发电设备东方电气都做,堪称能源界的六边形战士,供应着国内超三分之一的电源设备。
都说贪多嚼不烂,东方电气却是各个领域的优等生。
核电我们就不赘述了。在风电方面,公司早在2019年就发布了亚太地区首台容量达10MW的海上风电机组;气电领域,其研发的F级50兆瓦燃机是国内从0到1的存在。
此外,水电方面,东方电气研制的白鹤滩水电站8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到目前还保持着世界单机容量的最大记录。
甚至可以说,不管迭代的是核聚变技术还是其他哪种能源的技术,东方电气都有实力接招。
技术实力也可以用真金白银来验证。
2020-2024年,东方电气的营收从372.8亿元一路增至697亿元,年复合增速达17.29%。2025年一季度也不错,公司实现营收165.5亿元,同比增长了9.93%。
再从利润端来看,只有2024年,东方电气承受了11.48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使得净利润同比下滑了17.7%。
除此之外,近五年公司每年的净利润都呈双位数的同比增幅,2025年一季度也是实现了11.45亿元,同比提升27.39%。
不仅如此,2025年一季报显示,东方电气仅一个季度就新增了358.81亿元的订单,同比增长36.3%。客户真金白银的支持,自然也是对其技术实力的认可。
总之,没有徒劳的付出,只有时机的酝酿。
东方电气的核聚变之路能否走得顺当,就交给时间来印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