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是第20个“世界预防中风日”。中风(脑卒中)作为全球第二大死因和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近年来,中风的发病率直线上升且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蒲红春副主任医师带您了解中风。
中风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凶险?
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出血性中风)或阻塞(缺血性中风)导致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1.缺血性中风(脑梗死)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或栓塞引起。
2.出血性中风则与高血压、血管畸形等因素相关。
3.发病迅猛,可能瞬间导致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严重后果,约50%幸存者遗留长期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如何快速识别中风?记住“fast”口诀
中风抢救的关键是“快”!但约30%患者在发病前会出现短暂性脑缺血(tia),表现为以下“fast”信号,如果发现以下任何一项症状,立刻拨打急救电话:
1. f(face):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流涎;
2. a(arm):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3. s(speech):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
4. t(time):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在发病3-4.5小时内,接受溶栓或取栓治疗,可显著降低残疾风险。
5. 其他危险信号:突发眩晕、剧烈头痛、视力模糊等。
注意:大部分突发卒中患者早期可能并不会马上出现如“昏迷”等严重症状。所以不少人出现了症状却自认为不严重,觉得“休息一会可能就好了”,结果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
哪些人容易得中风?
一、不可控因素:
年龄(45岁以上风险升高)、遗传、性别(男性风险更高)。
二、可控因素:
1. 慢性病:高血压(首要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脂;
2. 生活方式: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
3. 环境与心理:高盐饮食、长期压力、极端气温。
预防中风,从日常小事做起!
一、管好“三高”
1.高血压:每日监测,保持<140/90 mmhg,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用药。
2.血糖:规律监测血糖,保持血糖稳定。
3.血脂:血脂异常者可通过饮食调整或药物控制,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二、健康饮食
1.优化饮食结构,以全谷物、蔬菜、水果、深海鱼为主,每周至少3次鱼类摄入;
2.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每日盐分<5克。
3. 增加膳食纤维,多食用富含钾、镁等微量元素的蔬菜水果,如菠菜、香蕉等,有助于血管健康。
三、体重管理与规律运动
1.体重管理:每周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30-40分钟,bmi控制在18.5-24。
2.规律运动:坚持饭后散步、练习太极拳或八段锦等方式,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四、戒烟限酒
1.吸烟是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戒烟可显著降低风险;
2.过量饮酒可能导致高血压、心律失常加重中风的危险性,应少饮酒或不饮酒。
五、心理与环境调节
1. 避免情绪激动,通过冥想、音乐缓解压力。
2. 夏季空调温度设为26℃,室内外温差≤7℃,预防血管痉挛。
预防中风,中医针灸如何保健?
中医针灸作为传统疗法,可通过按摩、艾灸或针刺以下穴位,达到预防保健的作用。
1. 百会穴:头顶正中,两耳尖连线的中点。
2. 风池穴:后颈部,枕骨下方,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
3. 合谷穴:手背虎口处,第1、2掌骨间,近第2掌骨中点。
4. 足三里穴:小腿外侧,犊鼻穴(膝盖凹陷)下3寸(四横指)。
高风险人群如何防护?
1.4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测血压、血糖、血脂及颈动脉超声。
2. 患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需及时治疗,避免发展为完全性中风。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负责人朱伟主任医师提醒,中风虽凶险,但约80%的病例可通过预防措施避免。若出现口角歪斜、肢体麻木等中风先兆,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践行科学生活方式,早发现、早干预,共同抵御这一“无声杀手”。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 王子怡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