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深河人民医院(下称“深河人民医院”)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成功诊治河源地区首例肝后异位“胆汁湖”病例。
66岁的男性患者许某反复腹痛持续已半年,曾在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胃病”,予以抑制胃酸治疗,症状时好时坏,腹痛一直没有得到根除。此次因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半月、并伴有38℃发热、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难忍才到深河人民医院就诊。
患者入院后进行了上腹部3.0 MRI检查。影像显示为多发肝脓肿、急性胆管炎。但医师却被这一肝后囊性病灶难住了,无法从影像判断为肝脓肿或囊肿。


影像科主任曾俊杰仔细审阅图像,发现囊性病灶有一个纤细的鼠尾状小管通往肝门附近,只有在MRCP的原始薄层数据才能够明确显示,结合患者一年前开展的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及胆囊切除术病史,果断指出肝后囊性病灶为“胆汁湖”。经过消化内科、肝胆外科专家联合会诊,最终将其诊断为胆汁湖。患者反复上腹部疼痛为该病变引起,需要手术引流治疗。
据肝胆外科主任刘雄友介绍,该病例的“罕见”在于病灶位置。胆汁湖又称作胆脂瘤,是胆管破裂后胆汁溢出,包裹纤维化后而形成的囊肿。胆汁湖是肝胆手术、介入或肝胆外伤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通常出现在肝胆外伤部位或手术部位。而患者许某胆汁湖意外出现在肝脏后方远离原手术部位,且患者手术后近期没有出现上腹部疼痛、发热症状,导致之前多家医院误诊,因此,诊断时需要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考虑到患者此前做过胆道手术,而此次腹腔内病变考虑与其胆道手术有关,我猜测腹腔内可能有严重粘连。从影像看,病灶位于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和门静脉、肝脏尾叶之间,解剖显露困难,无论开腹还是腹腔镜手术,手术必定困难重重。”刘雄友介绍道,“因此,我和影像科主任曾俊杰、副主任医师吴兆华术前就病变部位、手术入路反复讨论,充分考虑了各种可能情况,决定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

据悉,该手术顺利完成,完整切除囊性病灶,引出内部胆汁。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复查显示胆汁湖完全消失,已顺利出院。

【撰文】郭雨欢
【作者】 郭雨欢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